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笑来矫正或诛伐”——老舍的喜剧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喜剧大师之一,本文分析了老舍对喜剧的独特理解:喜剧来源于生活,其实质是矛盾,其社会功能是“批评生命”;剖析了老舍喜剧创作多色调的审美追求:幽默喜剧具有心宽气朗、轻松谐趣的美感特质,讽刺性喜剧则有冷峻辛辣之美,正是它们的合奏,老舍的喜剧作品才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老舍小说的修辞风格,是为了欣赏和学习作家老舍的语言艺术。本文主要从修辞方面谈了老舍语言幽默风格的两个特点:活跃文学的幽默、婉而多讽的幽默。  相似文献   

4.
论老舍幽默的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不能说没有幽默;在中国80余年的新文学中,也不能说没有幽默作家,而老舍幽默的特质在于:其一,他是在自古“不懂幽默”的一个东方大国中,敢于张扬幽默大旗的人;其二,老舍的幽默几乎涵盖了他的全部创作,涵盖了他所涉及的各类文学样式;其三,老舍的幽默博采众长,雅俗共赏,因而最为广泛地拥有着各种层面的读者。  相似文献   

5.
唐昕 《文教资料》2010,(24):21-22
本文通过对老舍小说及其中人物的分析,从老舍的小说幽默形态:消解"伪饰"的健康微笑;老舍小说幽默的依据:以"人文"为核心的个体价值审美理想这两个方面,提炼并深化老舍小说的幽默特质,进一步深刻理解老舍"笑"背后的深思。  相似文献   

6.
“幽默”一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刚刚引进国门时,许多人把“幽默”等同于“性灵”,认为“幽默”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剂。这其实是对“幽默”的一种误解,至少是对老舍作品中幽默的误解。实际上,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幽默并不闲适,并不性灵,不是麻醉剂,而是医治民族灵魂的“清醒剂”。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山东时期的创作特别讲究幽默的适度性;他注意适度机智,防止油滑;适度同情,疏离讽刺;适度优越,以免解体幽默.幽默已经成为成熟作家老舍的艺术个性.山东时期之后的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老舍相当成功的幽默作品,首先应当归功于山东时期对幽默机制和幽默规律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公认的幽默艺术大师,但他幽默艺术的形成有一个日渐成熟的过程,以《离婚》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幽默艺术由前期之"为了幽默而幽默"的刻意做法到追求捕捉人性矛盾以及病态社会的种种怪象,剪取真实画面,以风趣幽默的方式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悖论和荒谬的自然天成的幽默风格;由前期没有多少事实、只有些可笑的体态的"滑稽舞"到揭示国人心态、命运与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内在联系而使故事题材的幽默与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的浑然一体;由前期满足读者消遣心理、缺乏韵味和深意的一笑了之的故弄幽默到剖析社会、透视人生,幽默的背后是严肃深沉的思考,是刻骨铭心、韵味深远的永不忘怀的笑。总之,其后期幽默艺术日臻成熟,体现出特有的审美效果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老舍山东时期创作的整体风貌是幽默,茯内核则是忧郁和悲观。文章 老舍山东时期创作的三大主题:对国事的忧思,对文化的焦虑,对人生虚妥感的开掘,并指出,这既是老舍幽默风格的构成,也是老舍幽默心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别人难以企及之处,是他的幽默艺术。但是如果仅仅把幽默理解为一种表现形式和技法,显然是肤浅的。老舍的幽默蕴含的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密码,它不但向我们透露了老舍创作中所打下的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道德的烙印,而且展示了老舍与西方写实派文学的诸秘密。基于这种文化心态和审美理想,我们便不难发现,老舍最终独步蹊径,成了独特而完美的幽默艺术。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散文擅长于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进行审美把握,从而在日常生活的顾眷中建立起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出作家乐生旷达、优雅风趣的自在情怀。  相似文献   

12.
老舍小说执著地用幽默来表现严肃的悲剧。把。幽默语言与悲剧主题”结合起来。形成了老舍广为人知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但多数论者只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谈论这一风格。事实上。这一风格体现着老舍一种深厚、辽远的宗教情感。一种灵魂关怀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3.
幽默,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辛弃疾词的幽默,既是对词这种特殊诗体创作艺术的另类展示,也是其独特的士人处世态度的表现。幽默,是辛弃疾悲情人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是辛弃疾人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对历代文人“玩世”精神传统的发展;幽默离不开宋代“以俗为雅”审美世风的濡染;是辛弃疾的“智慧之一刀”。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15.
论《诗经》的幽默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幽默”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谐谑”技艺极为相似。《诗经》的幽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方面 :一是通过漫画式的描写 ,突出刻画被嘲弄者形象的某种缺点或特征 ,使其显得滑稽可笑 ,形成性格性幽默 ,如《豳风·狼跋》 ;二是具有幽默性格的人 ,往往对人生持乐观态度 ,常爱以谐辞谑语进行调侃、打趣 ,寻求快乐 ,由此 ,往往会产生出一种情景幽默与喜剧性效应 ,如《郑风》的《山有扶苏》、《狡童》、《褰裳》等。这两种幽默 ,遵循“谐而不谑”的规范 ,无伤大雅。此外还有一种讽刺性幽默 ,即微笑地玩弄世间荒谬事物的讽刺 ,它以辛辣的嘲讽 ,去揭示事物的可笑、愚蠢、荒谬与卑劣 ,在笑声中达到批判的目的 ,如《邶风·新台》、《陈风·株林》。应当说 ,在某些情况下 ,讽刺性幽默的运用 ,使人们在笑声中不仅揭露出事物丑恶的本质 ,同时在批判的过程中在精神上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与愉悦感 ,因而也更有趣味。  相似文献   

16.
歧义是每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歧义有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幽默,有时说话者故意为之,以达到某种语言效果.引起歧义的原因很多,如语音、词汇,语法歧义都可引起幽默,只有深入理解语言歧义,才能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幽默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相似文献   

17.
歧义是每一种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歧义有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幽默,有时说话者故意为之,以达到某种语言效果。引起歧义的原因很多,如语音、词汇、语法歧义都可引起幽默,只有深入理解语言歧义,才能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幽默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相似文献   

18.
杨少衡近些年小说创作的幽默调侃风格为其作品增色不少。但在显露独特艺术个性的同时,他的小说也开始形成套路,有时甚至给人以刻意为之的感觉;而且其小说的这种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冲淡了小说主题的严肃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的生活经历、小说观念以及幽默的性质所致。  相似文献   

19.
老舍笔下的《茶馆》具有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深蕴着北京特有的文化特征,"京味儿"十足,体现了老舍对文学的高品位追求。同时从作品中我们也能充分地感受到老舍对祖国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的深厚的爱,作品中处处充满了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