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代安徽共有1192名进士,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都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太平府是清代安徽科举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安庆、徽州两府为著。各府进士中心县的形成与存在,加剧了进士县际分布的不均衡,较之省内府际分布状态,府内县际分布的不均衡更为普遍和严重。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  相似文献   

3.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4.
进士姓氏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姓氏为研究对象,对姓氏分布层次、区域分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了清朝陕西进士姓氏时空分布规律。这对于充实古代科举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进士的地域分布出现较大的变动,这与黄河三角洲科举世家的兴衰有着直接关系;科举世家主要是由移民的后裔发展起来的,在科举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经济、人口、教育等因素可以作为考察进士地域分布不平衡的总体观照,但对移民区域来说,更应该关注主导性的因素——移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进士人数的增减 ,随历朝的科举政策而变化 ,也明显受时局的影响 ,总体呈不规则的W形 ,但读书人不断增长的数量和进士较低的中额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原因 ,清代进士的地域分布呈现持续不平衡状态 ,清中期以后 ,江南沿海地区高 ,内地边远地区低的分布状况有所改观 ,这是实施兼顾全国的科考政策的结果 ,也说明内地文化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清代湖南科举总体水平不高,但科举人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进士的分布很有特色,长沙成为全国科举和人才重镇,这与清代湖湘化的鼎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清代安徽共有1 192名进士,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并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安徽进士的分布状况,折射出清代全国范围内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具有普遍性、层次性、递进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甘肃进士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东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3):43-45,49
明清时期,甘肃进士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数总量在逐渐增加,时间和区域分布不平衡,定西、兰州、天水等地成为进士分布的重心区域。进士的时空分布受各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治背景、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导致进士时空分布的不平衡至今影响甘肃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科场案接二连三,对清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顺天乡试案在清代科场案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相对于其他省闱的乡试案,顺天乡试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很值得大家关注。另外,顺天府地处京畿地区,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属于直隶省的一个府,因而对于顺天乡试案的研究是河北科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代桐城进士的确切人数,历来文献记载不一。综合光绪《重修安徽通志》、道光《续修桐城县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桐城耆旧传》、桐城部分家谱等资料,清代桐城地区文进士人数共有152名,比安庆府其他五县进士总和还多,科举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2.
清代安徽约20%的县集中了59%的进士人才。进士人才特别发达县增至2县,桐城成为进士人才第一发达县,皖中的桐城和皖南的歙县两县进士占总数的22.8%;其次发达县也增至4县,约占21.1%;一般发达县则为5县,占15.0%。清代皖省进士人才发展迅速,11个县拥有了全省59%的进士,人才集中趋势明显,人才发达地区人才增长加快,欠发达地区增长缓慢,二者间距离拉大,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加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明代福建进士的地域分布研究可以发现,福建各府(州)间的进士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多于内陆山区,地区差异显著,出现了明显的地域性集聚现象。并且各府(州)内部县一级进士的分布也存在这种地区差异。这种差异是当时福建社会经济、文化传统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明代惠州府进士44人,数量不多,在全国靠后。就地域分布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归善、博罗并驾齐驱,占惠州府进士总量的68%以上;就时间分布而言,也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明显少于中后期。就惠州进士总量和结构而言,并没有优势可言,进而限制了其整体仕进成就。但是,庶吉士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矫正补偿作用,从而使得惠州府进士仕进情况颇有可观之处。惠州府进士之所以较多,主要有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众多、地方官绅的奖掖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行政区域划分为准,从府(州)、县(厅、州)两个层面对清代河南进士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清代河南进士分布区域广泛,但各府(州)和县(厅、州)之间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省域内进士集中分布于黄河沿岸的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豫东平原的归德府和淮河沿岸的光州地区,府(州)域内进士数呈现从府(州)治所在地向周边各县(厅、州)递减的地理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受到清代河南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科举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科举登第布局的不均衡。尤其是南宋之后,总体趋势呈现的是东南高西北低的登科走势。就河北而言,科举考试经历了一个唐代兴盛,宋代衰落,金元直线上升,明清两代在中上部稳步运行的态势。虽然河北的科举状况在全国并不算最显赫的,但也有着较为辉煌的业绩。在1300年的科举史中共诞生状元596人,其中有史可考的河北状元有47人,占全国总数的7.9%。全国连中“三元”的状元有18名,河北就占了4名,占总数的22.2%。还有一个奇特的史实:有名可考的中国第一个状元——唐代的孙伏伽为河北人,而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也来自河北。  相似文献   

17.
明代浙江作为科举大省,一甲进士群体计有52人,其空间分布广泛,但各地区之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反映出浙江各府、州、县之间科举实力的强弱。在影响浙江各府、州、县科举实力的各种因素中,人口水平、经济交通、文化教育等因素成为主要推手。一甲进士群体中户类分布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也与明代进士群体户类分布特性相一致,对实现不同特点人才的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明代浙江一甲进士群体家庭中多有为官背景,形成数量众多的科举家族,平民出身的一甲进士数量也在逐渐下降,科举考试也成为平民进入官绅阶层的唯一途径,成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实现流动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清代府和附郭县具体数量的问题,并不能一言以蔽之。因府和附郭县的类型不一,有沿袭明制且无所更张和虽沿袭明制但有所改置的府、附郭县;亦有中途设立或改置的府、附郭县,欲明晰两者的数量,应因时而异。清代进士在省级、府级、县级的分布均存在不均衡的特征,且府与附郭县的改置情况也影响了附郭县进士的分布。一般而言,沿袭明制的附郭县进士较非沿袭明制的附郭县进士多,经改置的附郭县进士分布与改置情况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安徽沿淮地区共产生165位进士,是安徽科举格局中的凹地,后期落后局面略有改观。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特点,淮南地区的科举水平明显高于淮北地区。沿淮地区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具有层次性特点,与科举发达地区相较,姓氏集聚色彩并不突出,由此反映出科举家族在该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在有明一代,人才地理分布呈现不平衡的特点,以往的研究者缺乏从区域视角对这种分布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明代西北地区科举进士以及正史列传人物数量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明代西北地区的人才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聚特征,其中分卷制、解额、自然环境以及外来移民和学校数量是影响当时西北地区人才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