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的雅舍     
难忘第一次邂逅梁实秋先生散文《雅舍》时的欣喜心情,那是类似茫茫尘世遇知交,产生强烈共鸣的心境。 那时刚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内好多出版社都陆续解禁出版了梁实秋的散文。我有个习惯,每每购了书,喜欢在扉页题写购书时间,  相似文献   

2.
连日来的几场透雨,给燠热的夏日洒下无限清凉,我的“东篱雅舍”内不再熬人,屋前也是花木葳蕤、蔬菜葱郁,煞是可爱。“东篱雅舍”是我的书斋号。  相似文献   

3.
屈指一数,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已10年,曾经历过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面对全校少先队员,第一次在国旗下讲话,第一次组织队活动,第一次获奖……每一个“第一次”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一次的“第一次”却是我最难忘的,它让我长时间地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  相似文献   

4.
雅舍(代序)     
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相似文献   

5.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人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作者将文章取名为雅舍,自然有所寄托。那么,这舍到  相似文献   

6.
读老舍的《月牙儿》,最难忘的是那清冷而神秘的月牙儿,在小说中,它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物象,而是与“我”的心境息息相关的意象,它不断地重复出现,每一次是暗示着“我”的情感体验与复杂心态。小说以月牙儿为线索展示“我”的心灵世界,作者是这样描写第一次出现的月牙儿:“那第一次,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的,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一  相似文献   

7.
卖报记     
四元五角钱 !它是我生活中第一次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钱。望着它 ,就像我第一次手捧奖状站在讲台上那样自豪。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 ,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 :一个在北京的英国外交官的儿子 ,12岁 ,每个星期的课余时间抽出两天为别  相似文献   

8.
钮丽云 《江苏教育》2012,(Z1):24-25
为何一间小山坡上的破败简陋之屋,甚至都不能遮蔽风雨,作者梁实秋却要冠以"雅舍"之名呢?这仅仅是作者的幽默,仅仅是作者对身处战乱、卜居异地的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吗?我想文末引用的刘克庄的"客里似家家似寄"一句道出了"雅舍"之所以"雅"的原因,因为"雅舍"就给了作者梁实秋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体验:作者卜居于"雅舍"中的一间,仅仅是房客之一,客观上是"寄";但是在卜居期间,常有友人来访情谊见真,月夜赏景幽绝可凄,躬受亲尝"雅舍"内的苦辣酸甜,对于一位文人而言,这何  相似文献   

9.
汤金梅 《高中生》2011,(6):12-13
《雅舍》是梁实秋在1940年写的散文,作于重庆。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随之迁至重庆北碚。他与吴景超夫妇在主湾山腰购置平房一栋,遂命名为“雅舍”。他入住以后,来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实秋在“雅舍”蛰居7年.其间翻译、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成《雅舍小品》出版。《雅舍》是《雅舍小品》一书的首篇。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有"三所小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陋室铭》、《雅舍》、《我的空中楼阁》。《陋室铭》自不必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已成千古传颂。《雅舍》与《我的空中楼阁》是现当代作品。两文可以对举,相得益彰,相映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文学家,翻译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散文小品集,并译有《莎士比亚全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先生中年以后的作品。文章在平朴中显丰厚,于精约中见开阔,多有余味而耐人咀嚼。  相似文献   

12.
王冰心 《语文天地》2013,(15):22-23
《雅舍》是《雅舍小品》的代序,作者梁实秋借助雅舍这个特殊之所传达出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心理和情结,而他本人恰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文人。一"、寄似家"——旷达洒脱、随遇而安雅舍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并且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人生当中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洗红领巾,第一次购物,第一次……我也有第一次,而且很多很多,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做家务是个快乐的经历,它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分光彩。  相似文献   

14.
参差世界     
<正>“初次”是一个极具魔力的词,它浑身散发着年轻而又让人好奇的气息,像嫩芽第一次顶破泥土,像雏鸟第一次啄开蛋壳,总会有各种美妙而又离奇的接续。小学作文课上,我无比兴奋地写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春游”第一次做手工”……任何第一次的尝试,都让我满怀期待,若是和课业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爱我的专业——计算机,是它带给了我欢乐。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第一次亲密接触计算机是在小学,它看起来像“电视机”,旁边还坚立着一个“柜子”,而且还有一个酷似老鼠的,有着长长尾巴的东西。我很好奇,就追问老师这都叫什么,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举手     
“要闯才会成功”这句话人人皆知。人生有许多第一次,只要你抓住每一个第一次,很好地把握它,你就可以获得成功。令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我第一次举手。那是我读一年级时,一次,区教育局领导来我校检查教学。HAONIANZUOWENFUDAO“领导来了!”我们班的“探子”来报信,教室顿时变  相似文献   

17.
横沙岛印象     
横沙岛的风景优美,有山、有水,真可谓是一个人们旅游的胜地。特别是它给我留下了三个最深的印象。第一印象:参观军舰。啊!当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军舰,第一次踏上军舰的甲板,第一次坐在控制舱里,第一次来到甲板下看那控制炮弹的键盘,让我觉得平时在报上看到的,电视里介绍的,都不如我现在的感觉这样真实。它是那样的雄伟、壮观。这是横沙岛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第二印象:走小红军道路。当我跨上这段旅程时,我真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走小红军道路,我不知道我将面对的是怎样的旅程。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走完了全程,才知…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地铁站名林林总总,可我独爱这一个——惠新西街南口。对我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把过往乘客吞吐往复的简单地标,它更像我的一场——新生。01上班三年来,租住在北五环的房子里,每天都会两次往返“惠新西街南口”这一站。它是我最快捷也最拥挤的中转站。但第一次从地下走到地面上来,却是因为要去它附近的中日友好医院看我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为何一间小山坡上的破败简陋之屋,甚至都不能遮蔽风雨,作者梁实秋却要冠以"雅舍"之名呢? 这仅仅是作者的幽默,仅仅是作者对身处战乱、卜居异地的自身处境的一种自嘲吗? 我想文末引用的刘克庄的"客里似家家似寄"一句道出了"雅舍"之所以"雅"的原因,因为"雅舍"就给了作者梁实秋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体验:作者卜居于"雅舍"中的一间,仅仅是房客之一,客观上是"寄";但是在卜居期间,常有友人来访情谊见真,月夜赏景幽绝可凄,躬受亲尝"雅舍"内的苦辣酸甜,对于一位文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审美体验?所以"似家似寄"这既对立又统一的审美体验就渗透在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20.
还记得当初我怀着对象牙塔生活的无限憧憬的心情进入大学英语专业学习时,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紧张,我很清楚在一名大一新生的眼中,大学意味着什么。可能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而对于我,它就如一个扩充过的球体,你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使它正常滚动而不偏离轨道。还记得第一次领到新书,第一次见到导师,第一次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互相问好,第一次……所有的一切都在告诉我,新的生活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