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①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良好道德培养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②体现课程设置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③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 ,改变以往课程多、繁、深、旧的状况。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改革。⑤建立课程评价项目多元化 ,评价项目多样化。⑥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2、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各国专家普遍认为 :科学素养应被看作社会公民和消费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三个方…  相似文献   

2.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涉及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作为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英语应重新审视其课程目标。通过对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分析,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应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学生专业方向,这一目标应具有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娟 《考试周刊》2013,(64):145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基于这一认识,笔者认为:学校校本课开发与实施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1.是利用从地方革命传统开发实施英模课。我校地处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语类高校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主要调查了外语类应用型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和就业岗位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推进外语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基于区域的多元教学模式构建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教学要和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相结合,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学校课程建设是依据学校的特色发展,从学生多元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角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内容上的整合与体系建构,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突破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在目标、内容上相对分离的状态,形成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相辅相成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应用型工程人才匮乏问题,结合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开展传感器课程建设改革。以产业需求与发展为导向,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抓住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生动、有效地推进课内外教学活动。产学研用合作培养,构建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该课程改革方案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相似文献   

7.
一、开发普适性较强的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明确的:立足社情和校情,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校本课程的资源是多元的:当地社区的、兄弟学校和自己学校的;  相似文献   

8.
徐丽君 《文教资料》2005,(36):187-188
课程设置作为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中职会计课程的设置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形成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民风习俗、民间艺术、地方历史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该地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依托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选择性,而且可以挖掘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社会高尚道德和情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的目标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7,(18)
研究性课程是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以学生自主活动、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创新能力、训练综合能力、发展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所以,研究性课程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学校制定导向性目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三个层面分析了西部重庆市122中学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地方资源的实践经验,接着提出了学校要充分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加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三点反思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创  刘红英 《教书育人》2006,(10):41-42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l陛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其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总目标与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即通过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迅猛地发展着,为社会培养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迫切需要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依据社会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6.
“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是艺术类专业以及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设计制作技能,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章以课程思政在“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为研究对象,结合学生与教师的现状特征,围绕“图形图像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以及应用路径进行研究及阐述,为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强化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1研究的背景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4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教育自身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它将紧紧抓住地方课程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已初步显露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教育科学论坛》2002,(11):29-29,35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首先是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其二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其三是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其四是吸收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课程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学校教育需要高度关注地方文化的课程价值。地方文化作为课程,其本体价值主要表现为:滋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拓展学生的综合性知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地方文化之于课程,其工具价值具体体现为:促进课程内容适性转化;丰富课程资源,活化教学;保护文化多样性,彰显课程特色。为此,学校、地方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者必须充分理解和相互欣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