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空泛”     
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论作品:题目不错,文字流畅,道理也对,但就是看不下去,或者看后一无所得。那是一堆砌得很整齐的文字,而不是一篇令人感动、使人受到启发的文章。对这类稿子,甚至很难提出具体的意见,也许只有两个字:“空泛”。于是就有人问了;“怎么才能不空泛?”或者“怎么写来写去总是空泛!”这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某报上读到一篇言论,其中一则事例说的是某厂职工宿舍区今年取消“大锅电”,实行了一户一表制,而该厂正好在我家乡,我知道他们在10多年前就已经实行了一户一表的制度。很明显,作者所用的这则事例不实。也许有人认为,言论稿件主要在于说理,其中所举事例实不实无关紧要。因此,有些人在写言论时,对所用的事例不认真核实;有的事例全凭道听途说而来;也有的事例甚至是作者凭空编造出来的,等等。其实,言论稿也必须讲究真实,作者使用不实事例,同样是新闻规则所不允许的;如果言论稿中所举事例不真实,不仅显得不严肃、不慎重…  相似文献   

3.
善抓“点子”写言论何学元小言论是重要的新闻评论之一,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都是颇受读者欢迎、短而精的小言论专栏。一篇小言论,寥寥数语,紧扣时代脉搏,议论风生,激浊扬清,切中时弊,读者喜欢读,作者喜欢写。但不少小言论作者常为找不...  相似文献   

4.
空闲时喜好写点言论,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和一些地方报刊编发了不少。平时也有了一些零星感受,这里,就随便谈点体会吧。信息炅通即文章有人问我写言论苦于找不到好题目,写不出新道道咋办?依我看,这与信息不灵有关。好题目不是脑子里固有的,而是来自生活中的信息。如果你觉得写言论不需要像写通讯消息那样非采访不可,关在房子里想点子也可以写出来,那实在是一种误解。写言论也需要  相似文献   

5.
对于 从事 新 闻写 作的 人 而言 ,多种 “经营”指的 是不要单 “打 ”一种文体, 要多 练几 样 本领 ,手 中多 拿 几杆“枪 ”,消息、通讯 、言论 、图片 各种新闻文体 一起 上, 适 宜什 么文 体就 选 用什么文 体。 这样 , 上稿 率必 然会 大 大提高。 现 实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具体来说,它是指人的喜、怒、衣乐等心理表现,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勰在(心雕龙中提出“为情而造”,认为情感是“”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情变所孕“、”为情要约而写真“等等,高尔基也认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因此,为情与作历来是相互关联、必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言论是言论作者思维的结晶。人们的思维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顺向思维方法,即按照一般的规律思索问题,提出问题,阐明道理,作出结论。逆向思维方法正好相反,它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从相反的方向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寓褒贬得失于议论之中。 逆向思维是新闻言论作者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前进途中有许多的新事物需要作科学的观察,许多新问题需要认真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宣传舆论的重大历史使命,而新闻言论作为舆论的先声,号角,其舆论导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新事物作及时深刻的正面论述,同时体现在见微知著,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相反方面进行客观辩证的阐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新闻言论的作者,逆向思维方法把握运用得好,言论的“点子”就多,笔下总有写不完的新题目。  相似文献   

8.
初看这题目,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我是盲人呢。其实我不是,眼睛目前还好用。每周在专栏里的小文,我都非常想通过题目来吸引读者的眼睛,所以挖心掏肺地胡思乱想,写出后又忐忑不安地觉得是不是有些“哗众取宠”。我就是这样一个对很多事物充满不确定性,而且诚惶诚恐的人。就拿要出书这件事说,我就很惶恐。出书一直对我来说,是件神圣又遥远的事。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6,(4)
站在引导舆论的“制高点”上’95陕西省企业报纸言论选评■文/钱之强一年一度的陕西省新闻奖评选活动结束了。评委们都说,今年企业报报送的推荐作品优于往年,有些是很有看头的。尤其是那些言论作品,从题目到内容,从立意到论述,读起来委实让人兴奋了一阵,感叹了一...  相似文献   

10.
写作也美丽     
每当我坐在电脑前,思绪在键盘上飞扬,写完一篇稿子,发“伊妹儿”的时候,就会想起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感觉这个题目比小说还美。于是会自然的把小说思想延伸开去,感到了写作的神圣与美丽。多年来,我把业余写作当事业干。这样说,也许会有人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写作,他们觉得世界上爱“爬格子”的人,是一群天才傻瓜。的确,写作,尤其是业余写作,是一项非常艰苦的思想跋涉。爱好写作的人,对有些人的非议只能是一种沉默的笑。爱好写作的人,往往容易出错,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所写的人和事,都很具体,很鲜…  相似文献   

11.
李娟 《新闻知识》2002,(1):17-18
什么是大特写?对于这一问题,新闻界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一致的说法,不仅在理论界没有统一的结论,新闻界从业人员也持不同的态度。大特写曾经被指代具有报告文学意味的长篇通讯报道,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说法,有人说大特写不是“纯新闻”,有人说大特写是“写人与人之间的新闻”,有人则认为大特写是一种独立的综合文体,甚至也有人认为只要篇幅较长的纪实作品都可以被称为大特写。给大特写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从大特写写作上报道上的特色来把握大特写。大特写是深度报道吗?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它又不完…  相似文献   

12.
陈植源 《新闻知识》2001,(10):38-39
和其它言论体裁相比,小言论更注重新闻由头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这么说,没有新闻由头的小言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言论。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言论新闻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小言论一种常用的立论方法。有了恰当的新闻由头,议论可以缘事而发,顺理成章;反之,缺乏新闻由头的小言论,不仅议论容易空泛,而且分析说理也容易简单生硬,令人难以信服。一新闻由头,实质上是新闻事实的反映和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事实都可以成为小言论的由头。那么,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才能成为小言论的由头呢依笔者所见,能成为小言论由头的新闻事实大致有以…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报纸娱乐新闻版面上,常常读到一些妙语如殊,令人忍俊不住的小言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类文章篇幅不大,长则千字,短则几百,写法上借鉴了不少杂文的笔法,旁征博引,说古论今,议论风生。但又不同于副刊杂文,它不止是有感而发,而是紧扣着娱乐新闻事件去议论,印证也有一定的限度,不是漫无边际地“说开去”。这种“小”言论点缀在五颜六色的娱乐版面上,像一道可口的“开胃小菜”,可以引得人食欲大开。本文现就这类新闻文体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一年一度的“十大假新闻”又评出来了①,看了之后,总觉得有些话还要说,有些分析还要做。谁都知道,关于虚假新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题目,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题目(要是让人不谈、少谈多好),更是一个“常谈不老”的题目(要是让人谈不出新来多好)。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体裁的“十八般兵器”中,言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被称为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言论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张报纸思想力和文化品位的体现。一张没有出色言论的报纸是一张没有品位的报纸。许多报纸都有固定的言论栏目。特别是近几年,时评风起,越来越多的报刊开辟了时评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以及我省的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等都开辟了时评专版,刊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言论。但是在言论写作中也存在选题雷同、思想肤浅、观念陈旧、议论空泛、语言粗疏的问题,本文着重就言论写作的语言技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报纸言论(尤其党报言论)普遍不大景气的今天,研究并评说《大众日报》改版后3版的“城市走笔”言论专栏,我不能不用这个题目——言论园地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汪泽华 《新闻三昧》2005,(10):43-43
自2000年底向《攀钢Et报》写稿至今,我在报社记、编辑老师细心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弄弄评小议”、“大家谈”和“读论坛”等栏目共刊发小言论200余篇,其中4篇获该报的好新闻奖。回头看看自己写作小言论的经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源源不断地寻找到写作小言论的题目。  相似文献   

18.
A、常听初学写作的同志说,我也想写言论文章,但不知写什么好。有的还提出,希望编辑结出点题目。其实,题目就在你的身边,你的眼前。凡看到、听到、亲身经历的事情,都可以立论立言,议论一番。凡部队里、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皆可以或褒或贬,或劝诫或警策,挥写成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会为事而作”(唐·白居易)。“文章不为空言而期干有用”(宋·欧阳修)。写言论文章尤需从实际中选题立论,通过文章夫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唯如此,方可使写出的言论台时宜,入人心,有效用。因此,写通讯报道要深入实际,熟悉生活,写言论文章…  相似文献   

19.
我的《“真抓”与“假抓”》一文,写作于2001年2月17日,发表于2001年4月11日的《河北日报》上。虽然自己已经给报刊写了20多年的言论和杂文,虽然此前也获过几十次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次能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县城的基层作者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所以现在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我是从1972年21岁的时候开始给报刊写稿的,以后又去上学,1979年接着再写,1980年由消息、通讯转而写杂文和言论。在这期间,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换,其…  相似文献   

20.
现在报刊上的评论越来越多了,这是好现象。但是,评论的题目怎样选择好,怎样选择才是人们想看爱看的主题,这就要下番工夫了。《新华每日电讯》的“新华时评”言论专栏就比较注意这一点。最近刊登的时评《教育学生,不妨“蹲下来聆听”》(见《新华每日电讯》3月26日第二版)就是一篇角度新颖、来自现实生活的好题目、好评论。这篇由新华社国内部鹿永建执笔的“时评”,它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