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品质图书的加工离不开高素质的校对人才.随着图书“编校合一”现象的出现,图书校对作为出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面临着机构萎缩、人员短缺的危机.本文在对40家出版单位校对部门人员设置情况、校对功能实现方式的调研基础上,分析校对部门人员短缺的原因,为集聚校对人才、促进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图书编校质量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奇 《中国编辑》2003,(4):16-19
二十年来,图书的差错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了困扰我国图书出版的老大难问题。新闻出版署先后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并从1993年开始,不间断地对全国图书的编校质量进行检查。但是,从总体上讲,“无错不成书”的问题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再次敦促全国各出版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编校工作,提高编校质量。编校质量保障问题,又一次成为我国出版界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3.
图书编校质量常见差错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指出:"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就是说,连续检查10万字,其中有10个差错,箅合格,如果再多0.1个差错就算不合格了.我在参加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活动中体会到:对于出版社来说,打造一本编校质量合格的图书并非易事,需要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和校对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进行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4.
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标准探微●郝建军【太原】一从管理环节看,检查是一种事后控制,它是对工作实施情况的事后评价。但事后评价又会对事中控制起反作用,所谓“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这个意思。编校质量检查是对编校人员工作质量的事后控制,检查结果如何,...  相似文献   

5.
图书送外质检通常是指出版社请社外的专家或权威人士对成品图书进行质检,其目的是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客观地反映图书的编校质量,提高编辑和校对人员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在2002年9至12期特别策划了“图书编校质量专栏”,发表的十几篇文章从多方面讨论了近年来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条:一是单位领导只顾抓效益而忽视了质量;二是“三审三校一读”制度执行不严;三是编校人员整体素质下降;四是执行行业标准不严,甚至完全不了  相似文献   

7.
图书是人类文化与知识的传承者,完美而正确的信息传播是出版者苦心追求的结果,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一直是出版工作的中心之一。目前,我们图书的编校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从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对33家良好出版社33种图书的质量检查结果看,仍有11种为不合格产品。从图书错误率分析,原稿留错的约占全书错误率的90%;校对和排版错误的各占5%。由此不难发现,消灭原稿错误是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编校工作中没有专门的字符正斜体校对符号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创立了一套字符正斜体校对符号,并已应用于科技编辑工作实践中.这套符号减轻了编校工作量,是规范编校人员和排版人员进行非直接沟通的符号语言,现公布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技书刊校对质量问题初探王乐今年初,新闻出版署对20家出版社的23种图书质量随机抽样检查,结果有18家出版社因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受到处理。新闻出版署还决定:出版业要由总量增长阶段向优质高效阶段转移,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10.
校对人员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一样,在职业生涯中也会遇到"职业高原"现象.校对人员的"职业高原"现象会对图书的编校质量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从组织管理者和校对人员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克服校对人员的"职业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编辑》2011,(6):25
为了帮助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编校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更多的优秀图书,2011年9月14日—22日,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了第四期全国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71家出版社的1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培训处徐胜帝处长、中国版协副秘书长张振启、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增顺及副主任吴瑰琦、潘正安、魏运华、张小平、杜维东出席了开班式。徐胜帝处长在讲话中强调:编校工作很重要;做好编校工作不容易,不仅人员素质要过硬,还要通过大  相似文献   

12.
常见图书编校错误分类(上)浙江大学出版社尤建忠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应成为出版编辑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常见图书编校错误的分类示例,使编校人员对图书编校错误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做好图书编校工作。一、封面、扉页和版权页常见错误这几页主要是封面、扉页和...  相似文献   

13.
张洵 《出版参考》2023,(1):58-59+75
校对是图书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图书质量意义重大。新时代背景下,出版环境已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面对图书生产工业化、产业化趋势,以及校对工作功能上的编校合一与内容上的复杂多元,单一素养的校对人员已无法适应需求,培养具有“大校对”意识、较高学识水平、现代化工具运用能力、一定美学素养和良好社交技巧的新型校对人员,助力图书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出版视野》2004,(4):42-43
中国编辑学会与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于2004年6月21—24日,在重庆市召开了“加强与改进图书编校工作座谈会”,邀请出版局(社)主管图书质量的领导同志、校对部门负责人和校对研究人员共5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5.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校对作为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处于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最后防线的位置,其质量高低对图书质量尤其是编校质量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出版实践表明,一字之差可能引起读者对原意的误解,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政治性错误,产生不可挽回的政治影响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处于保证图书质量最后防线位置的校对人员,出版单位除了教育校对人员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校对工作,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外,还必须重视提高校对人员的文化素质.笔者以为应以如下几种手段来提高校对人员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在分析编校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时 ,人们往往把一本书的编校质量问题归咎于编校人员(尤其是责任编辑) ,归咎于编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和对工作缺乏责任心。毋庸讳言 ,编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的责任心 ,对图书的编校质量有着重大影响。但是 ,也应当看到 ,第一 ,对于一本图书来说 ,从确定选题到最终装订成书 ,要经过若干环节、多人参与 ,这些环节和参与者都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影响着包括编校质量在内的图书的整体质量 ;第二 ,图书出版过程中的这些环节 ,或以“惯常的”、不健全的、缺乏规范的运行方式 ,或由于当今市场经济条…  相似文献   

17.
论书刊出版的编校分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汪碧蓉  杜玉环 《编辑学报》2002,14(5):365-367
从界定编辑与校对的职责出发,阐述编校分开的出版工作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出版成本,是书刊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由于书刊出版单位管理体制和市场方面的原因,部分期刊出版单位采取编校合一的出版工作模式仍具有合理性.从长远看,编校分工将不局限在书刊出版单位内部,而是在社会范围内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图书生产过程中编校人员对书稿内容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如何宏观总揽,微观细雕,既追求图书的整齐规范、原汁原味,又不失灵活变通。使图书准确地传达出它应该传达的信息、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却不是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19.
浅析图书馆校质量下降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对33家良好出版社2001年度出版的图书进行了编校质量抽查,其结果是不合格率为33.3%.对这个检查结果,社会反响强烈,出版界也感到震惊.作为一名出版单位的实际工作者,笔者并不感到惊讶.这次检查的仅仅是良好出版社,普通出版社的图书质量问题可能更多.许多出版社都在暗自庆幸没有抽查到自己头上,但侥幸之余如果不进行反思,找出图书编校质量下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很难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业出版社的领导人对我讲过一句说:“我们的编辑人员一向是坚持‘编校合一’的。”当时,该社分明配有专职校对人员,也设有校对科。这位领导人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那里的编辑人员一向看自己编发稿的校样。难道仅仅因为编辑人员也看校样就是“编校合一”吗?对此,我是心存疑问的。到了90年代,我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一些校对理论文章,逐渐认识到“编校合一”是一种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