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说“花开的声音”一词,最早见于一个小学生的作业本。那个天真的孩子用“聆听”一词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静静地趴在花园里聆听花开的声音。没想到如此诗意的创造,却被语文老师判为错误,理由是花开的时候没有声音。看一看,我们这位语文老师都做了什么呢?或许一个天才的诗人,就因为老师的这一误判而过早地陨落了:孩子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高投入,低产出”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我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三到六年级的819名学生中,有73%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生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一点意思也没有……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数学比语文学起来轻松多了,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客观现实也让我们语文老师汗颜:数学每周只有四、五节课,  相似文献   

3.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问答题:“雪化后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写下了这样的答案:“雪化后变成春天!”就在写出这个答案的一瞬间,这个孩子在潜意识里一定是看到了缤纷的花儿、翩翩的蝶儿;一定是听到了婉转的鸟鸣、叮咚的流泉。可就是这样一个新奇美妙的答案,却被我们的老师重重地打上了一个“×”号!这个故事近年来常被人拿来作为批判语文老师扼杀学生个性、毁灭学生创造的例证,语文老师也因此背负了很多骂名,心头被封上了一层厚厚的“冰雪”。那么,面对21世纪,语文教学的春天在哪里?语文教师的路在何方?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朱琳娜 《新课程研究》2009,(11):190-191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按理说,语文教学应该是诸多学科中最为成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笔者曾经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在三到六年级的219名同学中,有73%的同学明确表示自己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比起语文来轻松得多,且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  相似文献   

5.
用一节一节的好课诠释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表达对语文教育的挚爱,践行辩证、和谐的教学理念,是佐晓梅老师多年的一贯做法。《司马光》一课是佐老师众多阅读教学精品课中的一个真实剪影,走进它,我们能看到什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常常听到语文老师这样抱怨:识字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教学枯燥乏味,效果不理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相似文献   

7.
陶继新 《山东教育》2005,(19):42-45
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保证?剩余课堂时间教学什么?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韩兴娥老师及其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语文老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如果要问一个语文老师教学中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作文教学;如果要问一个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什么?他的回答定然是写作文。这是语文教学中最不该有但最普遍的一个怪现象。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作文难教难改,教师苦;作文难写不好得分,学生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曾有过如此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行之有效,现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0.
林伙根 《学语文》2012,(4):30-31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进,语文教学的确洞开了一片美丽天地。然而,在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之后.我们不禁也在欣喜之余留下些许感叹:许多语文老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学理念,无所适从,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语文教什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2.
第一课时:想象画意促表达一师生交流师:请问你们老师姓什么?生:我们老师姓"杨"。师:我在来的路上琢磨,五(4)班的语文老师是什么模样呢?我写了一个片段,大家看像不像你们的老师。出示:__老师有一头漂亮的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的光环。生:(高兴地)很像我们的杨老师。师:是对杨老师哪方面的描写呢?生:头发。师:把"杨"字带进去自由读。(生读)师:一段文字中往往有一个关键的"句子",一个句子中往往有关键的"词语"。这段文字中关键的句子是哪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现在许多语文老师所困惑的一个难点;作文也是学生的一个难题。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拿到题目后不知写什么,无从下笔;只要一写作文就胡编乱造,漏洞百出,而且故事情节都编得千篇一律;看书少,脑中没有太多的词汇。想表达却不知用什么来说;没有良好的作文习惯.缺少对生活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15.
最后的一课     
2000年高考佳作点评   7月 5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那是一个象征着天真烂漫的中学时代结束的日子,是一个最后一节语文课来临的日子。   伴着熟悉的铃声,语文老师走进了课堂,顿时,老师那亲切的话语伴着他磁性的嗓音回荡在教室里:“同学们,再过两天你们就将走上高考的战场,我预祝每一位同学都能满载而归,金榜题名。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最后一节语文课。大家都知道,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讨论:什么是语文 ?下面请大家自由发言。”   “什么是语文 ?”这个简单得几乎脱口而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魏静 《今日教育》2008,(9):49-50
一直以来,自认为对语文情有独钟,学生时代喜欢语文,工作后热爱语文,自认为还算一个比较优秀的语文老师。可是有一天,刚上小学的儿子突然问我一句:“妈妈,什么是语文?”我愣了片刻,是啊,到底什么是语文?我这个教了十几年语文的教师,一时竟然语塞。反问儿子:“你认为什么是语文?”儿子想了想说:“语文就是一门学科。”是啊,在多少人眼中,语文就是一门学科,一门基础学科而已。  相似文献   

17.
得知11省市部分学科高考试卷单独命题,很多高三老师不禁要问:重庆这一套语文试卷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8.
张述芬 《山东教育》2004,(10):31-31
在贺袁珞老师八十寿辰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我有幸聆听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记一件事》。一个多小时的课上,我的心一直被暖暖地感动着。是因为贾老师64岁依然热情洋溢的爱心?还是因为贾老师不落痕迹的教学艺术?我说不清,却有一种强烈地想要对人倾吐些什么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张冬云 《语文知识》2014,(12):16-20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语文教师问他的学生,假如给你最后一天上最后一节课,你想上什么课?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学生回答:语文课。教师感到很欣慰,面带微笑地问他为什么?孩子的回答让这位老师大跌眼镜:因为语文课度日如年,我想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20.
一、一音引入,激活印象 师:老师这里录了一个声音,可时间长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声音了。谁能帮老师判断一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