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言"满堂讲""满堂问"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能出分数""很是热闹",但深层看总缺少一些东西。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就指出这样的课学习方式太过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学偏离学生起点,学生只是课堂接收器、应答器、答题器。如何有效转变学习  相似文献   

2.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只有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讲。后来的课堂成了"满堂问",只有教师的不断追问,学生的不停回答。现在,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现在有些教师将课堂变成了"满堂读"和"满堂悟",就是让学生反复地读,然后让学生不断地说"读懂了什么",而教师自己从来不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感悟再感悟,就是不说这样做能悟出些什么,就是"满堂悟"了。这"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读"和"满堂悟"有一个通病,即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况:缺少有内涵的问题,缺少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时间,缺少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点化,缺少教师富有真知灼见的启发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王俊然 《中学俄语》2011,(Z1):38-39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是其重要方法。启发式教学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仅仅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如果不  相似文献   

4.
随着2001年新课改的广泛实施,现今的数学课堂确实是焕然一新。新课改倡导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放。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把主体性等同于"热闹",把追求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等。针对这些误区作出必要的反思,希望能够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恰当的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认真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满堂灌""满堂练",到现在的"满堂问"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岚 《广东教育》2002,(1):53-54
近年来,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自学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采用,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矫枉过正的势头,甚至由"满堂灌"变成"满堂放",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语文课堂有一种低俗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传授方法上往往实施"满堂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虚假繁荣".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不会有效倾听;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忽视学生的提问;总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给予消极的反馈等.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为了表面上的热闹而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现在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的教学正从最初的教师满堂论转变到学生的满堂论,体现了教学模式从"教师主体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但实践表明,纯粹的缺乏教师指导的学生主体课堂往往是低效、混乱的课堂.真正的高效课堂应当是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的"双主融合"的课堂.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增强"双主"意识、提升主体主导地位及创建"双主"互动平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还教于师",是美国学者罗宾·巴罗在《还教于师:课程批判导论》(1984)一书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似乎有点怪.因为只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都能见到教师在"教",见到教师"满堂讲",或"满堂问",学生"满堂听",或被动地答,难道成千上万教师不是几乎每天都在"教"么?有什么"教"可还?相反,我们有感于教师"教"得太多,学生"学"得太累,所得甚少,倒是呼吁教师把"学"还给学生,而"还教于师"又从何说起呢?  相似文献   

11.
为了正确高质地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尽快走出误区,现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相应的对策,提一些初浅的认识。一、"满堂动"代替"满堂静",不是动静交替思维活跃(1)表现:过去,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课堂常处于一种鸦雀无声的安静状态;新课程改革提倡,让  相似文献   

12.
刘方林 《文教资料》2012,(4):162-163
新课改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学会"和"乐学"。而现实中学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由"不发言"变为"乱发言",学生主体性的忽视等实然问题,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应对策略,期盼有助于点燃师生课堂激情学习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教师的恰当提问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恰当"的分寸上,常会出现很多误区: 误区一:促进全体学生参与.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有不少教师往往设计大量的浅显易答的或容易让学生高兴、激动的问题,以其让更多的学生对课堂教学作出反应,美其名日: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情况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经常出现,殊不知这种提问很可能沦为"做秀",尽管表面热闹,但往往偏离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的终结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去学习,不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一种累赘。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之下积极探索知识,揭示知识的奥秘,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理念是值得提倡的,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耍耍中去学习,课堂活动越热闹就显得越成功。在课堂上,一味的满堂夸、满堂奖、满堂的掌声连绵不断。笔者认为这只适应于小学到七年级起始阶段的学生,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对新事物的认识还处在萌发阶段,有强烈的好奇心,新鲜感所致。  相似文献   

15.
崔北湖 《学语文》2013,(3):38-39
一、教学方法上的“匠气”——生搬硬套 新课标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动辄分组讨论,以为这才是“合作、探究”,殊不知在学生没有深入阅读感受文本的基础上,他们的讨论往往只能是表面上的热闹,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自己独立的深刻的见解。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一些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事实上是“假问题”,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相似文献   

16.
王珺 《学子》2013,(8):16
【引言】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是如今全球重要的教育改革方向,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逐渐与世界接轨。改变我国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一、主体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现在很多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发言很热烈,有时甚至还出现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在一些公开课上,这样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的阅读学习总是伴随着思维和情感。阅读教学只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理解、体悟和表达,才能展现出他们的个性创造力和品质思维力。然而,在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学习环境里,学生的学习往往止步于"满堂听""满堂记"和"满堂看",忙忙碌碌,只有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教师或优生的"外来"结论。如此情形,学生没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就会被风蚀,参与热情被风化,积极探究匮乏,主动思考丧失。这样一来,连"思考"都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又谈何培养个性思维呢?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重要调控手段,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航标",是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当前,在一些课堂上,提问的随意性比较大,甚至出现"满堂问"的现象,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基于此,本刊策划了本专题,针对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时机和技巧作了介绍,并编发了一组提问设计案例,供广大教师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的确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老师观念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了,评价方式转变了……这一系列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课堂洋溢着一种活力。一说到"活力",可能我们就会想到热热闹闹的课堂,满堂问答的课堂,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也是不敢轻易让学生安静下来,生怕那样课堂就冷清了,不热闹了,  相似文献   

20.
在校本培训中笔者听了20多节语文教学公开课,发现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形式化,制作了许多课件,频频使用多媒体,满堂动、满堂读、满堂声光电、满堂新名词,这看似教学气氛热闹的背后,却是事倍功半,学生对所学知识是知之甚少。有的教师甚至在课堂上出现被"卡"现象,这是对教材不熟的表现,有的课虎头蛇尾,前面的内容讲得过于细致,后面的内容因时间不够只得草草收场。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