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腊八节     
《中小学电教》2003,(12):69-69
在我国民间,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研究》1994年第十期上刊登的由河北省玉田师范附小钱守旺老师执教的“年、月、日”一课的教学设计,看后收益匪浅。但文中利用歌诀记忆的“腊”的用法有待商榷。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而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中“年、月、日”一课所指日期都是指国际通用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40页有一幅插图《清代复制的针灸铜人》,注释说“在铜人外遍身涂腊”。这里的“腊”字可能有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805页有“腊”的解释,①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  相似文献   

4.
传统腊八节     
刘凤祥 《现代语文》2007,(12):57-57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简称"腊八",也叫"佛成道节"。在远古时期,腊,本是一种祀仪,常在新旧接替时,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以此来祈福求祥,避灾驱邪。当时,腊、猎如同一字,猎字原意为"合",并有"接"的意思,古人就把这种祭祀称为"腊祭",于是是冬至的十二月就被称为"腊月"了。当时每年的腊月,  相似文献   

5.
腊八粥     
腊月指农历十二月,腊八当然指十二月初八了。腊八粥顾名思义是十二月初八所食用之粥。吃腊八粥的习惯在中国北方十分盛行,但香港无此风俗。在中国的节日中,自农历十一月至转年的正月,这冬三月的节日最多而集中。冬至节以后,接着是腊八节、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过年、开市、元宵节,足有六七个节日之多。要知腊八粥,先要说说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过年的序幕,古代有从腊八开始是过年第一节的记载。此习俗有上千年的历史,它的来  相似文献   

6.
漫话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腊八名称的来历与远古时人们的蜡祭活动有关。在《礼记·郊特性》中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伊耆氏即神农氏,那时已经有了年终打猎,以猎物来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俗。古代"猎""蜡""腊"是同一个字,因此十二月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便是腊八了。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民俗中,我们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  相似文献   

8.
腊八节传说     
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为什么这天叫腊八呢?原来,在古代"腊"字与"猎"字是同一字.古人喜欢在新旧年交接时,用猎获的禽兽来举行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称为"腊祭".所以把冬末十二月叫做"腊月".  相似文献   

9.
起源腊八是农历十二月的第八天,是欢庆农历新年的开始。在汉语里,"腊"的意思是第十二个月,"八"的意思是八。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大约3000年前,一种祭祀仪式叫作"腊",在农历十二月举行。人们向天上和地下的神献出他们的猎物。那时候,表示猎物的汉字"猎"和表示农历十二月的腊"是可以通用的。从那时起,"腊"就用来通指这两种意思了。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最  相似文献   

10.
梁岩 《语文知识》2000,(3):28-30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年末岁首,辞旧岁迎新春,新旧交替,民间习俗较多,择要探源,以增长知识。腊月:农历十二月,我国人民习称“腊月”。“腊”,上古祭祀名称。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载:  相似文献   

11.
<正>腊月的由来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在每年岁终的十二月,汉族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作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相似文献   

12.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在教学“年、月、日”的课堂上,常会听到学生唱起这首歌诀。这首歌诀合辙押韵,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但歌诀里使用的“腊月”和“冬月”,正确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腊”的解释是:“古代在农历十二月  相似文献   

13.
(一)记大小月日数,可用下面的顺口溜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每月三十一天不会差;只有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日.注:在教学时须向学生讲清两点:①"腊"即"腊月",本指阴历十二月,此处借指阳历十二月;②除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以及平年或闰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向学生介绍了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二月份的天数之后,为了帮助小学生记住有31天的月价,书中介绍了一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这里出现一个“腊”字,书中注释为“腊:腊月,这里指十二月。”笔者认为,此“腊”字  相似文献   

15.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0课《腊八粥》中,有这样一句话:“只见在1976年1月3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教学参考书对“乙卯年”的解释是:“农历一个年的名称。本课指1976年。”这个解释确切吗? 我们知道,我国历法采用公历和农历,在没有使用国际通用的历法——公历前,我们的祖先便采用天干地支相配以记年的历法——农历。它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它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  相似文献   

16.
一月三日是腊八节,每年在农历十二月的第八天庆祝,“腊”代表了阴历的第12个月,“八”则是指数字8。  相似文献   

17.
春节作为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传统意义上,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  相似文献   

18.
春节 [春节简介]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及以后的几天,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19.
大家知道,农历每11年设置4个闰年。公历每四年一闰,一百年少一闰,四百年又多一闰。农历去年闰十月,公历去年闰2月。农历闰年加一个月,公历闰年加一天。我国通用的这两种历法,按上述办法设置闰年,固然有天文学上的原因,但也有其数学道理。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2天,而月亮绕地球一周(农历的一个朔望月)的时间是29天12小时44分2.9秒,合29.5306天,于是用辗转相除法,将一年中含有的月数365.2422/29.5306化为连分数得:  相似文献   

20.
农历腊(十二)月,最后的一晚;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叫做除夕。含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岁将更始最后的一夜,叫做“大节夜’,又叫“大年夜”。宋人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则通称为小年夜,大年夜。 这天,厅堂花瓶,宜插耐寒的腊梅,天竹、柏叶、肇庆天腊,人生百岁。且将冬青、柏枝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