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调查发现,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比较喜欢看带有暴力行为的电影、电视剧。父母行为比较粗暴的家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也较多。  相似文献   

2.
什么因素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呢?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后果如何?又该如何减少和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呢?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一)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物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孩子而言,家长或教师态度和行为的不公正是挫折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幼儿有玩具可玩时,没有一个儿童会有挫折感,也就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当一部分孩子得到有趣的玩…  相似文献   

3.
实验过程: (1)安排一个有经验的教师照看五个攻击性很强的四岁孩子。这位教师扮演了仲裁者、顾问、和事佬以及严格执行纪律的人等角色,但是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不见减少。到第八天时测定,每个孩子一天有150次攻击性行为。 (2)到第十二天,实验者告诉教师,别理会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但是要奖励他们的合作行为。采用此法四天之后,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降至每天100次左右,合作行为则明显增多。 (3)实验者又指示教师以强行罚款作为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4.
正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意的、伤害性的或破坏性的行为,是社会规范所不允许的行为。幼儿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行为攻击和语言攻击上。行为攻击包括打人、咬人、推人、抓人等行为;语言攻击包括骂人、威胁别人等。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积极预防,同时一旦发现幼儿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就要  相似文献   

5.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时期较为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由于得不到周围环境的认可和接纳,其身心发展都会受到明显的不利影响.探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早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与矫正,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攻击性行为是目前中小学中极具普遍性的教育问题。在校园里,学生经常表现出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常常困扰着家长与教师。笔者认为只有首先明晰攻击性行为的本质特征,教师才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对学生的攻击行为进行教育和辅导。攻击性行为应该具有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推人、咬人、拽人)和言语攻击(骂人)。有攻击性的幼儿不但给他人和整个班级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发展。攻击性行为较多的孩子一般与同伴的关系较差,得不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可,也成为教师眼中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消极的环境中,其身心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幼教工作者要重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认真查找原因并想办法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9.
一、对问题的阐述引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和利用幼儿的意愿使得幼儿受到挫折,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本实验探讨幼儿在受挫折情况下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变化。二、有关文献的综述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攻击性是一种先天的本能。但更多的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有人将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1.挫折是攻击性行为的诱因之一。2.社会性模仿也是攻击性行为存在的重要原因。3.对攻  相似文献   

10.
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幼儿行为问题,不仅是孩子亚健康心理状况的反应,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诸多缺失。正确及时的引导是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并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同伴交往方式的关键。对案例中的一名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观察,并深入家庭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缺失的亲子陪伴、专制的家庭教育、二胎出生的影响、沟通交流的无效等。对于攻击性幼儿园的教育,应立足"家园合作"的视角,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多陪伴多鼓励、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较好地削减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既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又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的不良行为。通常,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因为难以与他人发展良好的关系,缺乏正常交往的活动与经验,从而影响到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如不及时干预,攻击性行为还可能转化为不良品德,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攻击性行为一般出现在小学高年级,而这一时期的少年,思想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走上歪路。因此,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都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一、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只是简单的品行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试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以及研究的价值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用踢、打、争吵等方式伤害他人的行为。凡幼儿聚集的场所,总会发生这种情况。按照日本的诧摩武俊的说法,攻击性行为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例如:“拳打脚踢、胡闹这类是单纯的直接攻击,而嘲笑、中伤、讽刺等是间接的攻击。容易引起这类行为的倾向称为攻击性,一  相似文献   

13.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33):45-47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对攻击者或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它。本文从攻击性行为的性质、意义等方面探讨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其产生的规律。一、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是所有孩子(智力正常的与非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等)一起学习,当心理病态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难以与正常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相区别,就使得老师可能找不到准确的应对方法。心理不健康孩子,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受压抑,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孤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5.
黄如珊 《成才之路》2014,(17):56-57
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比较常见的,其发展状况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是一种不良行为。开学后的第一学期,是刚离开家庭融入集体的小班幼儿发生打人、推人、踢人等"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不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什么小班是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小班幼儿都有哪些攻击性行为,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值得我们思考。一、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教育好任性的孩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任性住往发生在家里,对象多为父母。在幼儿园里,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任性的儿童。幼儿为什么会出现任性呢?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①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无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②对孩子管束过严。孩子的任性,常常反映了他们对父母严厉管束的不满。③对孩子的态度不当。有的父母对  相似文献   

17.
攻击性行为也称为侵犯性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抓人、推人、咬人等,有时还伴有言语攻击。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同伴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那么,当班级中攻击性行为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和处理这样的行为呢?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先不  相似文献   

18.
有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好斗,爱和小朋友打架,甚至惹祸。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有同感,总是能发现有些幼儿既会拳打脚踢,又会口头攻击别人,还会抢夺别人的玩具或其他好玩的东西,真是让人伤透了脑筋。对于这类事情,我认为,家长和老师不应只停留在责罚的水平上,而应仔细探查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以便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教育引导,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关于攻击性有一种比较流行并且已得到实验验证的假说,认为攻击是对挫折的反应,而干扰或阻碍达到目的就是挫折。如幼儿在想…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幼儿做出攻击行为是很常见的事情。对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后天的攻击性性格,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紧张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那么如何对待这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呢?作为多年从事幼儿教学工作的老师,我想先从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入探索如何对待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行为是智障儿童最容易出现的挑战性行为之一。在功能评估结果的基础上,采用正向行为支持干预策略,在数学课堂上对一名智障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有效减少了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