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研究了民国社会比较普遍的"打报馆"现象。认为当时的"打报馆"不仅是一种政治事件,也是一种民众的自发行为。"打报馆"的人群中,不仅有政客及其雇佣的打手,更有教师、学生、警察、司机、裁缝,等等。"打报馆"与言论出版自由观念的矛盾,体现了观念与现实的差距,其对于考察当下媒介生态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6,(6):70-73
通过对《时务报》的文本细读,梳理与报馆所关联的政治派系,详细分析了该报在维新变法的宣传过程中,几派势力的不同影响。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通过幕僚汪康年等人,对梁启超、麦孟华等人的文章不断"纠偏",力图营造体制内所能容忍的进步形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则通过占时务报主笔十分之六的人数优势,不断宣传变法维新的思潮。而以黄遵宪为代表的进步官绅,则从报馆日常经营销售方面,提出很多务实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茅盾是屈指可数的名家了;唐弢,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就是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难免出现病句。请看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中鲁迅的《范爱农》:“报馆案是我刊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课本第74页,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被一群兵们捣毁”一句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进去就是“报馆案被一群兵们捣毁”。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提出了内容丰富的新闻思想。在新闻价值上他提倡"事实";在新闻自由上他主张报馆独立于政治势力,立足社会公益;在报馆作用上,他认为报馆应该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在新闻业务上报纸内容应尽量丰富,重时事与特色。他的这些新闻思想与今天的新闻理念并没有断裂,今天的新闻思想正是对前人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赵瑛 《华章》2011,(22)
梁启超是我国清末民初时期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引领了中国第一次办报潮流,广泛地传播了先进的新闻理念,他强调"报馆有益于国事",主张报馆要"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对我国普及新闻知识、发展新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1896年春季,上海一家英商办的《捷报》馆内,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波澜。一位排字工头和几位排字工人,因为不满报馆经理英国人奥夏经常辱骂中国工人,便炒了他们经理的鱿鱼,一同退出《捷报》馆。 那位排字工头,就叫夏瑞芳。夏瑞芳1871年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家中世代以农为业,只是到了他父亲这辈,才弃农从商。  相似文献   

7.
付酬     
佚名 《课外阅读》2006,(6):29-29
罗伯特,康西本,曾是一家小报的记。他的女老板绰号“西西”,为人很严厉,但她对罗伯特很友善。他应聘去纽约为报业大王赫斯特工作时,她祝福他说:“去吧,我付不起那么多的钱,而你正步步高升呀!”尽管离开了这家报馆,但他们仍然是要好的朋友。  相似文献   

8.
~~戊戌变法时期成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图@王铨忠 @李立雄~~  相似文献   

9.
除最早倡办正规新闻教育外,报馆在中国大学新闻系科兴起后,于师资、经费、学生实习实践等方面也提供了莫大支持,其主办的各类新闻职业教育,则有助于民国时期中国新闻教育体系臻于完整。但报馆对中国新闻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并非完全正面,其对"新闻无学"论的推崇、对大学欲求合作而表现出的敷衍、自办职业教育的实用与"为利"取向,也使新闻学科建设和新闻教育良性发展深受掣肘。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学     
终于正式地执起了教鞭。大学毕业后,我曾当过图书管理员、记者、副刊编辑。现在,我是教员。犹记离报馆时,许多朋友曾问我:你怎样忍受由绚烂归于平淡的  相似文献   

11.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2):50-51
不想再要 五胞胎的父亲打电话到报馆报告喜讯。接电话的记者没有听清楚。“请再重复一次行吗?”他问。得意的父亲回答道:“可以是可以的,不过我不想再要了!”  相似文献   

12.
报馆的记者和编辑常常巧妙地撰写模棱两可的英语报纸标题,其写作手法通常是在语法上使用模棱两可的词序或结构,在修辞上使用双关语。模棱两可的标题醒目、有趣,能更有效地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3.
档案、图书、情报三者一体化,在国外不仅有理论上的探讨,而且有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在我国也引起了档案、图书、情报界的关注和认识。在水利系统,各下属单位都有自己的档案、图书、情报馆(室),针对水利档  相似文献   

14.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愉快的童年……"听到这欢快的旋律,我们的童年不禁又浮现在眼前,推铁环、爬竹竿……还依稀感觉得到当年对下课时间的企盼。每每课间十分钟过后,孩子们都会小脸通红,满头大汗。看他们那气喘吁吁,兴奋不已慌慌张张冲进教室的样子,显然还是意犹未尽。短短的课间十分钟带给了他们无限的快乐,短短的十分钟是他们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后的期盼,短短的十分钟让他们紧张的神经得  相似文献   

15.
孙柔嘉是赵辛媚报馆同事前辈的女儿,大学刚毕业,年青有志,不愿留在上海。她通过辛媚谋得三闾大学外国语文系助教之职,开始了艰苦、漫长而又充满火药味的人生。在赴三闾大学的途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天真幼稚、充满好奇心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最早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不是小说散文,而是绘画。这,好多“张迷”未必知道。她曾回忆:“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5块钱。”(《童年无忌》)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创办于上海最早的近代中文报馆《申报》馆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开拓创新,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围绕报业为中心发展图书出版事业,其中在古籍出版方面引领潮流,贡献良多,成为中国出版逐步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在成舍我70余年的办报生涯中,他曾数十次被捕入狱,报馆多次被封,也曾因为不满他人对其办报自由的限制,数次愤然主动辞职。更因日寇的侵略,被迫停办了数份自己用心血凝聚的报纸,其资产沦为敌手。他的一生办报经历可谓"悲壮",反映了旧中国报人的坎坷之路。  相似文献   

19.
鲁班和鲁平     
鲁班、鲁平同是鲁村人,他们同年同月同日生,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又同时拜了邻村的一个老木匠为师。两人学艺都十分刻苦。三年下来,老木匠的一些本领都被他们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潮 ,是以救亡图存、维新变法为核心的。刚刚从地主阶级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代表人物维新派人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他们的鼓动下 ,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立学会、办报刊、办学堂、办书局的热潮。从 1895年到 1898年期间 ,光绪皇帝发布了“准许自由开设报馆、学会”的诏书 ,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 5 0多个 ,创办报刊 30多种 ① 。报刊的性质五花八门。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 ,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湘报》、《湘学报》、《国闻报》、《知新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