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超 《新闻世界》2013,(4):80-82
近年来,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电视科普栏目出现了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尴尬局面。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对故事化策略的过分追求所致。本文在分析《走近科学》叙述视角、叙述内容、叙述结构的基础上,探究其过于理性、过于猎奇、过于单一的问题,并寻求电视科普节目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
马靖培 《新闻知识》2006,(10):31-33
有一个话题最近在电视业界不断地被提及:“故事化”的成功运用是促成许多电视节目“火爆”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近两年央视的《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的收视率飞速增长,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评论出现了,有的评论甚至打出这样的口号:“随着这几档节目的火爆,拉动整个央视十套成为中国电视界最具竞争潜力的媒体,它将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远程教育平台!”(《新周刊》)目前,央视已经把《百家讲坛》、《走近科学》等几档节目列入重点打造的栏目。用传统眼光来看这些节目,《百家讲坛》、《走近科学》属于高端人群的节目,难以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科教类节目,顾名思义,是与科学有关的节目。199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播出的《走近科学》栏目开创了全国科教类节目的先河。从1998年到2006年,举国之内的科教类栏目经历了最初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到如今老百姓喜欢看的阶段,这期间,科教类节目形式上的变化功不可没,“讲故事”这一形式的应用更是居功至伟,并且这一  相似文献   

4.
戴瑾 《传媒》2014,(9):38-40
正近年来,荧屏上出现了众多的故事类电视栏目,其中较受关注的有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江苏卫视的《人间》、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等。而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存在大量虽不以"故事"为名,却以"故事"为实的栏目,例如《人与社会》《道德观察》《讲述》《走近科学》以及绝大多数的法制类栏目。故事类电视栏目走红荧屏的原因受众对故事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算起,人类讲故事的历史已经超过5000年。故事不仅是生活的点缀、娱乐的需求,更是人们  相似文献   

5.
《走近科学》作为央视科教频道的主打节目,近10年来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电视节目,在各类节目评奖中屡次获奖。该节目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拥有了一批忠实的观众,成为中国电视科普的一面旗帜。《走近科学》为什么能够受到观众的  相似文献   

6.
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为现代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等优秀的电视科普栏目相继出现在荧屏上,并且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王超 《东南传播》2013,(4):40-42
电视科教节目是提高公民素养的重要形式,也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走近科学》为代表的中国科教节目近年来出现了收视率大幅下滑的局面,而且这些节目在叙事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反观美国的科教电视节目,不仅越来越受欢迎,而且知识性与艺术性也越来越高。因此,论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述视点、叙述手法、叙述结构三个方面对《走近科学》与《探索聚焦》典型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不同与存在的差异,为中国科教电视节目突破叙事瓶颈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晓艳 《新闻爱好者》2008,(10):115-115
近几年,科教节目在数量上明显增长,节目类型日益丰富。以央视科教频道为代表,国内不少电视科教节目都开始在寓教于乐上下工夫,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收视效果。像《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栏目均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观众以及业内人土的肯定,也提高了栏目自身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9.
科教类电视节目,顾名思义,是与科学有关的节目。从1998年中央电视台首个科教类栏目《走近科学》开播,到如今,我国电视科教节目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令人遗憾的是,多年来这类节目却一直不能成为电视节目中的收视亮点,除了节目在非黄金段时间播出、受众人群定位不鲜明等因素外,节目自身的可视性也不高。因此,如何做好电视科教节目,更好地发挥其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平台作用,需要电视工作者们认真探讨研究。笔者认为对  相似文献   

10.
李云霞  周爱莲  张娟 《编辑学报》2009,21(4):348-349
介绍《中国农业科学》为控制稿件质量所建立的一整套制度,包括双重初审制、栏目编辑负责制、栏目专家主审制、文稿退修格式标准化、退修稿件复审制和刊后集体审读制。  相似文献   

11.
了解生活,科学生活,以生活为中心,《走近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舞台。5月21日的《走近科学》栏目为我们介绍了关于防雷、慎用抗生素和识别蜂蜜真假的生活问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介绍防雷知识时节目中动画的运用,这种技术处理使得观众在获取知识时浅含着一种娱乐的视觉体验,又可以调动观众的神经感受打雷的潜在危险和防雷的重要性,真可谓一箭双雕。此外,后两段介绍均是通过有关方面的专家来介绍讲解知识。这是一种制作节目的常规做法。当然这是十分必要的,所谓权威产生信任,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增强节目的公信度,观众对获取的知识会感到安心。…  相似文献   

12.
周红华 《新闻传播》2009,(8):147-147
从央视的《讲述》开始,各种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倾向日益凸显。新闻节目、谈话节目、科教节目、娱乐节目等都纷纷把故事化作为节目的理念。如央视的《走近科学》、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湖南卫视的《背后的故事》、江苏卫视的《人间》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益。本文论述了中国电视节目的故事化倾向及其泛化后的弊端.并提出了电视节目故事化中进行创新的策略,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锋 《视听界》2007,(6):91-92
近年来,随着美国Discovery、国家地理频道等优秀海外科教电视节目的引入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一批优秀栏目的播出,科教节目日益成为我国电视收视中的一大亮点。所谓科教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就是借鉴故事片等叙事艺术的手法和技巧,用讲故事的方式,综合利用各种电视手段,生动活泼地向观众传播科学知识。细致考察科教电视节目娱乐化在当前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思考其利弊得失,对科教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和电视媒介的良性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如何让科学走近大众,如何让科学传播变得喜闻乐见?这是许多媒体都在研究和琢磨的问题。杭州的《都市快报》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学》杂志的“创新与创造”栏目正式创办于2001年2月。时过3年多,如今它已成为《青年科学》杂志的优秀栏目之一,在全国青少年读者中,特别是在中学校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2004年6月止.本栏已收到“金点子”稿件——创新发明设计方案400多个.读者来信1000多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刘俊丽  蒋持平 《编辑学报》2012,24(6):597-599
介绍在钱学森、周培源等著名力学家和广大力学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力学综合性期刊《力学与实践》科普特色栏目的建设历程。以创栏20周年的《身边力学的趣话》栏目为重点,回顾科普栏目建设的艰辛和成果,以及为贯彻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高蕾 《声屏世界》2009,(2):26-27
《走近科学》改版后节目制作的主体“模式”是将“故事化”手法运用于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寻找独特或典型的人物事件,借助曲折的情节铺陈,通过设计和推进故事悬念,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9.
《视听界》2006,(3):F0004-F0004
综合性的广电蝶体:现有5个广播频率,4个电视频道,广播电视报,有线电视网络和中国淮海网。新闻宣传引导有力:电视《徐州新闻联播》、《徐州夜新闻》、《社会大观》、《生活110》.广播《麻辣新闻》、《经济纵横》,《走近科学》等栏目深受群众欢迎。近三年来,有近20篇作品在全国获奖。技术事业全省领先:拥有全省先进的硬盘自动化数字播出系统和6 2讯道全数字转播车、有线电视前端播出机房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设备。产业经营三年翻番:2005年产业经营总量达到1.513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以…  相似文献   

20.
一、科普节目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正式开播。6年来,科教频道始终坚持"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三品特色,打造出《走近科学》、《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