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弱势群体子女在中小学阶段的心理问题与教育策略"课题组运用SCL-90自觉症状量表进行测量和调查,发现农民工子女中女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学生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和"漂泊子女"呈现出不同的心理问题。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家庭经济贫困、家长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子女认知存在缺陷等。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要改革户籍制度,营造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公平的环境,同时要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另外,农民工子女自身也要有正确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2.
弱势群体子女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做好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笔者从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着手,探索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并采取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合格健康的青少年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困难群体,其子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文章结合相关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弱势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制约于此的因素,并建设性的为改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弱势心理提供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征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②成熟感产生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二、弱势群体子女形成不良心理问题的几个因素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弱势群体作为一个需要社会援助和扶持的特殊群体,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中小学教育接受水平和程度是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提高社会地位,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很多下岗职工、农民工自身受教育有限,已经错过了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失去了提高社会地位的条件,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期望将来有机会改变命运,提高自己乃至家庭社会地位。一、调查对象本文通过对地处西部贫困地区的国家级贫困县临洮县  相似文献   

6.
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问题值得重视。本文以凯里一小为例,对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支持的可行性、语文生活化教育以及社会弱势群体子女语文教育支持的对策等相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但受户籍制度、入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容易被忽视,伴随留守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伴随社会发展,离异家庭子女比例不断上升,其作为传统社会视角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容易出现被抛弃、迷惘、独尊等心理问题与行为特征。而将之从传统弱势群体转化为"非弱者",乃至强者,助其身心健康,走出阴霭,是教育者必须关注之命题。  相似文献   

9.
正"特殊家庭"子女往往会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养成教育的缺失、情感教育的缺遗、学校教育的缺位和法制教育的缺少使学生产生自我认同感差、自尊心不强、悲观孤僻、交往容纳障碍大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矫正与否,不仅影响到"特殊家庭"孩子群体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家长值得思考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一、"特殊家庭"心理问题归因1.家庭教育缺失。"特殊家庭"子女由于生活需要或家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有关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弱势群体子女的成长环境及环境对其影响,探讨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安文军  张晓微 《成才之路》2012,(16):I0008-I0008
正常言道:"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中小学教育阶段不仅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而且是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时期。同时,能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如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实践的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暴露一些问题,令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担忧和深思。例如,单亲家庭的子女增加、孩子与父母矛盾增加,表现出"以我为尊、自私任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一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二是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具备"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的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有利于使其"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13.
进城务工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受教育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开展课外阅读,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突破"孤岛"成长环境的限制,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是近年来学校教育实践努力的新方向。文章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现状,提出了有效开展课外阅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都在整体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很多现实问题,其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目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弱势群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相对弱者,他们没有足够的物质精力和精神精力去争取孩子的教育发展。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弱势群体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建军 《考试周刊》2013,(13):188-189
一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以我园为例,201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通过召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应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问题主要从社会、学校、自身三个角度来分析。特别是大学生弱势群体本身在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取代的,这种心灵自我修复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论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公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贫困农民、下岗失业者、进城民工等是构成当前弱势群体的主要成份在弱势群体子女的义务与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严重失衡解决弱势群体教育公平问题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针对城市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情况和需要而采取的学校教育干预措施,其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城市中小学教师对城市教育抱有狭隘认识,缺乏接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对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怀有偏见和"放任"思想,使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学校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为做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工作,教师应该了解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家庭等方面情况,研究并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学习和心理问题,为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并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利是法律授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权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侵害。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到教育的公平而且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入手,对农民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对如何保障这一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更加明显,贫富差距逐渐加大,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日益凸现。其中,归因偏差是形成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要通过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心理归因分析,查找农村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弱势群体心理归因偏差校正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