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记者 杜静菊 沈金萍)6月30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网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管理的通知》,对网上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和欺凌事件报道作出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效果理论中,媒介接触是影响受众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14所公立中学的高中生进行问卷调研(N=1538),系统地分析了媒介接触风险和网络素养对青少年网络欺凌(包括欺凌与被欺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青少年接触网络暴力和色情信息均会对网络欺凌、被欺凌产生正向影响,玩网络游戏对被欺凌状况也有正向影响。并且,网络被欺凌是网络欺凌最大的影响因素,网络欺凌也是网络被欺凌最大的影响因素。此外,虽然网络技能、网络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欺凌、被欺凌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是网络技能在玩游戏对网络被欺凌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网络自我效能感在色情接触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中也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凌"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因其普遍存在于校园,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大多涉及未成年人,话题极具敏感性.因而媒体报道的内容、角度和方式至关重要.本文选取2006至2016年《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关于"校园欺凌"的报道,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总结其报道特征,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邵景院 《今传媒》2016,(4):36-38
网络欺凌问题是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对青少年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网络社会生态环境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目前尚没有彻底解决网络欺凌的案例.韩国的善帖运动通过鼓励民间的参与、在全社会培育善意文化、推广网络礼仪等措施,动员民间的社会力量应对网络欺凌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本文通过在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态环境的视野中,对韩国善帖运动是如何应对网络欺凌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研究,并阐述了这一运动对于网络欺凌问题解决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卢家银 《青年记者》2022,(15):84-87
在数字时代,广大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正面临着网络技术风险、网络消费风险与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等一系列潜在与显性的挑战。这些挑战既包括违法、有害与低俗等信息内容的传播挑战,又包括网络欺凌与骚扰等网络接触的安全隐患,还包括过度消费与隐私泄露等多种网络威胁。为了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我国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与法律法规,从一般法到专门法等多个维度,全面加快了立法进程,进行制度建设与回应。这种制度实践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保护主义趋向、平台义务本位和主导价值观引领的深层逻辑。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2020,(1):52-53
背景《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7%,手机在未成年人中使用率达92.0%。网络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长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为未成年人筑起网络安全保护的“绿色长城”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7.
《东南传播》2020,(8):146-149
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联合启动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目前,网络"云课堂"已成为广大学生疫情期间学习的主渠道,但一些网站平台无视社会责任,屡屡利用网课推广网游、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诈骗信息,危害广大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为切实解决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突出问题,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网课平台规范有序发展,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决定即日起启动为期2个月的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涉案事件已经成为网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认为,未成年人有普通未成年人和未成年公众人物之分,既不能用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对抗舆论监督未成年公众人物,也不能借舆论监督之名肆意侵害普通未成年人隐私权;网络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还来自于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而法定监护人的传播权受制于法定监护权,必须进行适当限制,让其慎重而又节制地传播未成年人的隐私内容;代理律师的传播权受到法律和职业伦理的双重规范,避免律师通过博客、微博等传播平台操纵舆论,影响和干扰案件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用手机视频曝光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多,其即时性和真实性使得许多新闻报道都会使用这些原始视频.在2016年多起校园欺凌事件的传播中,大多以"网曝"为开头,这说明自媒体时代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网传视频成为新闻报道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来源.而对于校园欺凌此类涉及到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的电视报道在选取视频时是如何处理的,可视化的电视媒介报道的框架是怎样的,是否做到了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本文通过对2016年电视媒介报道校园暴力的节目进行分析,旨在寻找报道规律,发现报道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探讨电视媒介在报道校园暴力事件时处理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关系应坚持的原则,对媒体报道未成年人校园暴力提供借鉴和思路,以期为研究媒介暴力提供一个新的方向,理清在自媒体时代,电视媒介防止媒介暴力的合理举措和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0.
公共图书馆应重视未成年人的网络阅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网络应该成为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为未成年人读者服务不可或缺的新平台.图书馆应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的缺失,正确定位自身在此中担当的角色,依据网络双向沟通及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性和影响力,科学引领他们的网络阅读,使广大未成年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与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在现阶段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的现象日趋严重及图书馆教育职能的缺失,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在分析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图书馆在未成年人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指出图书馆应是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的信息服务中心和信息素养教育中心。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迅速渗入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3年第七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90.1%,六成以上未成年人在10岁之前开始接触网络,其中,23.8%的未成年人在6岁前接触网络,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未成年人触网年龄进一步降低。①网络的发展分流了一部分儿童受众,电视对于儿童的影响已不再处于绝对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儿童电视节目应该如何争取更多受众是电视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伟亮 《青年记者》2023,(23):88-91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核心,且围绕该原则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媒体人责任特殊,应紧紧抓住“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这一主线理解、遵守、传播《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为保护未成年人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炎龙  邓倩 《新闻界》2008,(3):29-33
关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我国全民网络素养的关键。本报告通过对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展现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介接触和网络语言使用行为的现状和特点,从而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并探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未成年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所谓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络中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网络隐私权的出现,使隐私权从“神圣不可侵犯之人格权”演进为当前具有积极性的“免于资料不当公开之自由”.①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共享性,使得商家获取未成年人的信息成本较低,获得的效益很高,更容易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隐私权保护进行法理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言论自由权和政府查询权存在冲突,需要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16.
读图时代对未成年人的阅读带来很大冲击,使未成年人错失了许多文化营养。为此,如何把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共生共荣,成为图书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罗燕 《民生周刊》2023,(10):34-35
<正>“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是有规律的,引起网络沉迷的因素往往在网络之外。”继网络游戏之后,短视频成为少年儿童高频使用的网络资源,也让一些家长头疼不已。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显示,使用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已经近七成。很多孩子用的是家长的手机和账号登录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如果低俗、离奇,甚至暴力的内容大量呈现在孩子眼前,对他们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8.
王鹏 《青年记者》2015,(10):79-80
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的特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在带给未成年人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在网络中(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享有的个人信息,网上个人活动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收集、复制、公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侵犯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武香利 《出版广角》2014,(13):64-65
数字化出版时代,未成年人大量接触以网络(包括移动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出版文化,其传播内容对未成年人伦理观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巨大。这种影响既包括正面的,也包含负面的。针对负面影响,本文认为,涉及媒介素养教育,宜疏不宜堵,还要在未成年人伦理观念构建过程中探讨正面应对的路径。因此,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成为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娥 《图书馆学刊》2005,27(6):132-133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失范,引发未成年人的人格问题。分析了未成年人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原因,并就少年儿童图书馆在网络服务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