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教,也精彩     
教完唐代杜牧的《山行》之后,有不少学生在抄写时将“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与同年级的老师交流,也都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不难分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白云深处”比“白云生处”更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也更易理解。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没能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导致了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我想,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我在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漏。这个遗漏怎么弥补呢?在处理课后练习时,我抓住时机,重教“生”字,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字义。师:根据上下文理解字义的方法,你们学…  相似文献   

2.
《山行》是诗中佳品,广为人知,一直是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能准确把握“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一句意思的读者不多,很多读者都把“生”异动为“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笔者的调查,“白云深处”的流行有三大原因。其一,“深处”和“白云深处”在平常的语言运用中频率极高,以至于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了定式;而“生处”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几乎不出现在人们的口头、笔下,自然让人们觉得生疏而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先生这首诗意象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构成了一幅色彩变化、宁静和谐的晚秋图。  相似文献   

4.
有许多学生在做检测时把杜牧《山行》诗中的“白云生处”写成“白云深处”。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发生这样错误,是因为老师没有讲清古人对云产生的认识造成的。云,是由水蒸气在空中形成水滴、冰晶悬浮而成。而古人认为云是由深山中产生的。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例证。晋张景阳在《杂诗》中有“云根临八极”的句子。《辞海》中把“云根”解释为“深山高远云起之处”。陶渊明在《归云来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句子,前半句意思是“白云悠悠然飘出山峰”。北宋欧阳修也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的句子。这里之所以说“云出岫”、“云归”、“岩穴”都是因为他们认为云是在深山中产生的。小语课本中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日照香炉生紫烟”,也就是说香炉峰升腾(产生)起紫色云烟,也是基于古人对云产生的认识。如果对学生讲清了“白云生处”即“白云生起的地方”“白云产生、生成的地方”,“白云生处”的“生”即“生成”、“产生”的意思.那么学生又怎会把“生处”误作“深处”呢?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自然现象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美在途中     
时不时地会想起杜牧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多么细腻而又婉约的情怀.寒山白云,曲径人家,行程中的美妙都在这途中了。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然而我们许多老师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时,并没有真正发挥这一教材的“例子”作用。教学时教师总是对其中的每首诗词从作家背景讲起,读诗、理解分析到背诵默写各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到位.可是到了高三后期复习才发现。所学知识除了积累一些诗词名篇之外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所谓“追问”.就是在学生基本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学生在发生错误时迷途知返,能够在学生理解重点处画龙点睛,能够在学生偏离主题时余音绕梁,能够在学生理解参差不齐时拨开云雾见青天.还能够让学生在理解不全面时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9.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绝句,原诗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似文献   

10.
金鹏 《考试周刊》2012,(64):51-52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大纲对立体几何的要求降低了,角及距离的有关计算,被要求用向量方式解决,推理论证的要求也降低了许多.但即使这样,许多学生仍然对立体几何感到棘手.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采用何种手段,可以使学生更能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即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益?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在这个问题上作了尝试,在教学中面对“平行”和“垂直”两大基本问题时,通过强化学生对几个基本图形的理解,使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时,有比较清晰的线索,能够较快地找到解题思路.1.与证明线线平行有关的“转移”图形基本图形应用释疑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这种行为是学生数学素质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防止措施有: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错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引导他们自我提问,引发顿悟,发现新解法;在难点处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主理解题意,自主表征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表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教学和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模型来说明为什么“负负得正”、教授“负负得正”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学生能够接受通过这种方式所总结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也就是说,模型说明是有理数乘法法则教学的有效选择,也是最主要的策略.既如此,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说明“负负得正”的模型是最好的模型?具体而言:不同的模型对学生的理解有影响吗?  相似文献   

13.
一、加深对同音字的理解与区别如"云深不知处"与"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诗句中的"深"与"生"字,学生容易混淆。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查字典,借助字典来辨析,如"深"就是浓厚  相似文献   

14.
追问是教师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进行补充、深化性质的提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认知困惑处、在学生错误处、在知识延伸处进行追问,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相似文献   

15.
"生成"与"入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学活动,有两种不同的基本方式,似乎可用两个关键词加以概括:“入侵”和“生成”。“入侵”是指教师把自己或别人的理解传授、灌输给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分析取代了学生的感受、思考,直言之,即迫使学生进入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之中。“入侵”者,教师也;被“入侵”者,学生也。“入侵”的方式,明的如考试,用分数来保障教师的入侵权;暗的如所谓的“引导”,表面上师生的问答、讨论十分热闹,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等其“尽入囊中”,教师袋口一拎,教学任务宣告完成,真可谓是“请君入瓮”。“入侵”的前提是教师深信学生与…  相似文献   

16.
左向荣 《考试周刊》2011,(68):72-73
新教师和有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回头去教高一时,往往会忽略概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中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概念的理解能力.认为点到即可.甚至自学即可以达到理解:二是忽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常常将学生视为“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建构者.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认字。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数学教师身兼“识字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双重任务.对课堂数学知识的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最麻烦的是学生在独立解题时.需要教师逐字逐句逐题地帮助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此开展“识字教学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与研究”个人课题活动.采取了在数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识字.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质疑”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一、理清本义,把握注意点 追根溯源.所谓“点拨”.乃点要拨疑之谓也。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关键处一点。学生对课文的的要旨便了然于胸:教师在迷惑处一拨.学生便有可能自解其难。从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中不难发现.“点拨”艺术是一门颇有讲究的学问。那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杜牧是晚唐诗坛上的一颗耀眼明星。他的诗豪迈爽使,词朱清丽,世称“小杜”,擅长七律与绝句。他忧国势之日下,伤时感世,以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为著称,可写景抒情的小诗也同样有不少佳作。《山行》就是其中一首清丽明快的小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首词采清丽的短乐,是一支小林秋色的赞歌。文中,诗人巧妙地将秋山、幽径、白云、人家、轻车、红叶有机地探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枫叶流丹深秋图。画面上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有主有次,流丹的枫叶呼之欲出,爽俊的情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