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责任     
虽然在媒体工作也不少年头了,但是上全国“两会”采访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拿到报道安排后,不由得心一沉:任务好重,而且给我安排的是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是一个我从来就没关心过的领域。没办法,我只好拿出笨鸟先飞的精神来,政协会议还没开幕,我就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了采访。  相似文献   

3.
转轨的体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这问题太大。我没有向通讯员“贩卖”《通讯写作》一书的内容,我知道类似的书,他们大都看  相似文献   

4.
记者下乡采访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编辑下乡,特别是由多家报纸副刊编辑组成采访团集体下乡采访却是非常难得的。新疆新闻学会报纸副刊研究会为了让编辑的感受发展变化中的基层团场火热的生活,特意组织了“105团田野笔会”,这对副刊编辑们来说就显得特别有意义。4天的采访活动虽说很短,但耳闻目睹的一切使编辑们感奋且受益匪浅。一个个提笔撰文,为团场的业绩树下了多彩的篇章。这里仅撷取几则笔会前后的镜头,与新闻界同仁共赏。  相似文献   

5.
一天采访归来,司机见前面一辆货车行驶有异,我们仔细一看,这辆货车的右后轮在打晃晃,可是,货车一直没有停下或者减速的意思。司机本想加速追上这辆车,提醒货车司机,但见我从车后座拿起摄像机开始跟拍这辆货车,只好作罢。而此时我心里  相似文献   

6.
1984年初夏,我第一次下乡采访.乘坐的老式吉普车从海拔5000多米的色齐拉山下来时.迎面驶来一辆大货车。狭窄的山道一边是峭壁,一边是上千米的深谷,吉普车辗着深谷的边缘避让着。可因路基比较松软.使车子后的右轮胎不停地往深谷倾斜。望着不见底的深渊,我吓得闭上了眼.心想这回没救了。就在开车的师傅高喊:“打开车门,跳车!”的一刹那,车子却奇迹般地冲上了路基。可没走多久,又到了一个叫“排龙  相似文献   

7.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纪荣起在东营日报社工作整整七个年头了。在七年的采访生涯中,他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蹬着自行车跑遍了黄河三角洲,为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奔走呐喊、添献华章,用心血和汗水耕耘着东营新闻宣传事业的一片绿洲。1988年4月,纪荣起到垦利县新安乡采访,为了给报社省下20元的交通费,他早上不到6点就动身,骑车行程近40公里。当时新安乡党委书记王寿彦同志紧紧握住纪荣起的手,望着他零乱的头发和满布灰尘的脸,感动地说:“荣起,好样的!这么远骑自行车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的……。”乡间的路坑洼不平,纪荣起下乡时常遇到自行车跑气或是扎带的情况。有一次,他在去黄河农场采访的途中,车子坏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只好推着车  相似文献   

8.
暴力和死亡是摇滚乐中常见的主题.还记得有一首民谣,叫<告诉罗拉我爱她>(Tell Laura I Love Her),歌曲讲的是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个叫罗拉的姑娘,因为没有钱娶她,所以只好冒死参加赛车比赛,结果车翻人亡.  相似文献   

9.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  相似文献   

10.
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往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途中雷健今年2月3日晨6时,我乘越野车从成都出发直奔西昌,采访7日的卫星发射。同行的有陈海峰、尹钢、司机高国庆。此时,城市还在熟睡,街上行人寥落。郊外田野里还飘着淡淡的晨雾。1月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打电话通知...  相似文献   

11.
有位记者下去采访,向当地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派小车。一次,他要前往离住地不到10分钟路程的一个单位采访,也提出要车,碰巧该地仅有的小车忙于公务外出,无法安排。这位记者竟不肯屈尊步行,采访只好泡汤。前几日,又听到一则新闻。某地区召开新闻  相似文献   

12.
苦中作乐     
我最起码是一个死苕。大家都在抓钱,而我们还在苦苦地爬什么格子,不但赚不到什么钱,反可能倒贴邮票、信纸、打印费,苦得好笑好傻。 先说采访苦。写新闻,讲求真实,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都得亲临实地采访。有一次,驮车过河采访灾情,陷入泥潭,人车没入水中,成了“落汤鸡”,苦不堪言。但仍坚持采访完,稿子上了市报、省台,灾民欢喜,领导夸赞。 再说生活苦。写稿子,有时要赶时间,为此,觉少睡不说饭也懒得做。有时我为赶写文章,也像“名作家姜天民整月啃饼干,东方之子刘醒龙整周吃快餐面”一样,胡弄点什么吃的,热天写稿无电扇,冷天写稿无火炉;外出住草铺,在家半夜睡,是好不自在。人说是“苦行僧”。  相似文献   

13.
五年前,我到一个村子去采访,围了一大群人来看。我觉得自己成了一只猴子,心里很不是味儿。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记者同志是个啥样儿,今天开眼了。”他希望“记者同志下乡来,听听我们农民的话,看看我们农村的样,这联产承包责任制可是个好东西。”几位青年人,热情邀我们“合个影儿”,说是“让我们也光荣光荣”。当时我为此而着实  相似文献   

14.
难忘的记忆     
人老好忘事.我已过了“耳顺”之年,可有几件事儿却从未忘记,至今,还深印在脑子里. 一、坐车1956年,三门峡枢纽工程加紧筹建.因为它是人民治黄以来的第一座大工程,好几个新闻单位都派驻了记者,其中就有新华总社的特派记者华山同志.按三门峡工程局规定,记者去工地,可以要车.但是,华山这位资格老,级别高,写过《鸡毛信》、《英雄的十月》等名篇的名记者,下工地采访却从不要车.不论是在距工地近的史家滩、大安居住,  相似文献   

15.
我算是从事新闻工作时间比较长的新闻工作,由于新闻从业时间较长,又不是科班出身,还总想发一点有分量的新闻,也只好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了:新闻报道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问,它有自身应该遵循的规律,没有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知识,没有独立思考、慧眼识珠的能力,凭自己一时的热情,我觉得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16.
迎着明媚春光,到希望的田野中去。4月10日上午,山西农民报的10支新闻采访小组,分乘10辆采风车列队驶出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大院,开始了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新闻人物采风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有人对你肚子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但凡一件事,有利必有弊,BP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相反的作用了.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天,我到山东农村去采访。这是我重返新闻战线后初次下乡。旧马新辕,在采访活动中一再碰壁,不免引起我一些联想和深思。回想起往昔下去采访是那样地自由自在,思想上没有负担,没有框框,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取得当地党委的热情帮助,就象是到了家里一样。有时和当地的同志一起下乡做调查,同农民田头小憩,灯下谈心,随时可以听到他们对党的政策和干部作风的发自内心的议论。记得一九五三年春我到河南新乡地区采访,可以毫无拘束地和地委书记交谈,自由地和农民实行“三同”。那次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一稿,报道当时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存在  相似文献   

19.
虽然今年以来范老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虽然反复住院不见好转也曾让我心里疑惑,但我竟然没有想过他会离开.还记得9月他因为发烧住院.病房号是518,他还开玩笑说:"医生跟我说这个号码多好啊,518我要发,我说后面还要加一个字,是‘我要发烧'才对!"那时笑语晏晏如在眼前,每念及此,泪不能禁.  相似文献   

20.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一些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我老老实实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多读点文学作品,必有收获。”我在走上新闻岗位之前,主要是学搞文学创作,先后在《雨花》、《青年作家》、《芒种》等报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40多篇(首),1986年底,我被借调到南通县广播电台(现已调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