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这个题目原来并不是在我的写作计划之中的,想到这个题目,主要还是因为一件极小的事情而引发的。这件小事,就是我给《出版广角》写了几篇读《吕氏春秋》的札记,一些人读后便写来各种有关历史的是是非非话题向我提问。我不是历史学家,其中的大多数问题,我都回答不了。只有极少数的话题,我可以在以后的文章中陆续说说我个人的看法,那也只是一家之言罢了。历史,由于它特殊的神秘特性,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谜,就是专家也只是凭着历史老人的牙缝里掉下来落在纸上的现成物作超越常人的分析推理罢了……这里,  相似文献   

2.
用"成名"这个词,实在不敢当,这里也只能按习惯借用一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想不到一篇不经意为之的短通讯给我赢来一个记者所向往的荣誉。1980年暮春,我到山西忻县采访。听说有一个农村青年叫岳安林的养猪很在行,我到村里去访问他,他却进城了。我看了他的猪场,又看了他的院子。这个人遭遇实在坎坷,就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服饰     
一次采访中,笔者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8年夏,湖南省几家新闻单位参加抗洪抢险报道的记者聚集岳阳,准备和市委书记一起奔赴一线。当一个身穿吊带短裙的女记者走进待命室时,市委书记问:“请问这位女同志是哪家新闻单位的?”女记者报出自己单位的名称后,市委书记看了一下手表说:“我给你15分钟时间回去换衣服。”年轻的女记者一时满脸绯红。 事情过后,在场记者议论纷纷。有些同仁对市委书记这种做法不以为然:都什么社会了,穿着富有个性用不着大惊小怪!有的则认为市委书记对这件小事管得恰当,采访百万大军鏖战江堤,女记者一副露胳膊露腿的休闲打扮别说不太严肃,就连自己的行动也受约束呀!  相似文献   

4.
读了《出版工作》1983年第12期中的《老糊涂遭遇的小事情》一文,不禁使我忆起去年4月发生在我们门市部的一件事情: 有天上午,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同志来到我们柜,拣了一本人卫版《实用内科学》上册翻看着,接着又看看下册,满意地买下了。他一边付款一边对我说:“这部书我想买多时了,还常托人从外地带,可一直没能如愿,今天真是凑巧,终于在你们这里买到了!”说完,老人道谢走了可是,三天后,这位老人又来了。他一见着我就连声致歉。原来,老人的大儿子出差到外地刚回,也给他带回了这套书,因此想退掉三天前在我们这里买的那套书。  相似文献   

5.
牧惠 《传媒》2001,(5):13
《中国青年报》登了一篇《一位农民写给县委书记的信》,这位62岁的农民,向县委书记反映“村里真实的情况”。村干部如何弄虚作假,如何横行霸道,敲诈勒索,乱收费如何严重,这些对我来说都不是新闻。上头到村里检查这个那个,每回都得收检查费,也听说过。没有听说过的是,“林业大检查时,大家因为都用柴烧  相似文献   

6.
史根治同志从兰考调任通许县委书记快3年了,因笔在通许县负责新闻报道工作,自然和史书记接触机会多些,在这情淡如水的交往中,他重视新闻、关心新闻的件件小事时时浮现在眼前,令笔乃至全县的新闻同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今截取片断,以飨读。  相似文献   

7.
苏涛 《记者摇篮》2012,(9):21-22
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这里的"编辑的观点"应该是包括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和编辑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巴金认为":编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桥梁"来比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巴金最重要的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闻强调的是“反常”,出奇才能达到制胜。 1992年7月18日,《湖北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小谢把“拘留证”挂在房间里》的报道,全文如下: 只听说人们把奖状、大红花挂在房里墙上,而我村谢先红却把“拘留证”挂在墙上。前些时,小谢为一些小事殴打民兵连长被拘留15天。回家后,他把拘留证挂在房间里让客人看。他逢人就指着拘留证说:“让它作为我进步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2月16日,在衡阳市第一看守所,易光明脸色憔悴、无精打采。这位过去显赫一时的县委书记,听说是记者来采访,他便条件反射地往后退,边退边指着记者说:"我有心脏病,高血压,我不接受任何采访……!"  相似文献   

10.
魏佳 《新闻窗》2011,(5):55-55
记者看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而是要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忽视"小事情"的存在,就会失去寻找新闻的敏感。其实,"小事情"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大新闻",需要记者雾里看花,云中摘月,透过表象挖掘本质。这是我从业以来,通过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过程体会到的。  相似文献   

11.
1988年的一篇报告文学,使得他在郸城县名声鹊起,以至县直机关一些单位遇到宣传报道之类的事情,常常邀请这位东风乡的农民来捉刀代笔。他就是张本平.我们的谈话还是从那篇报告文学开始。他说:“若不是追得紧,就没得希望了!”追得紧,指的是写那篇报告文学时进行的采访。他至今难忘:那年冬,当他得知河南农民报举  相似文献   

12.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13.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切原本是由细节组成的。细节,存在于生活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风貌。细节,也是增强新闻报道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内涵。细节,是最能感动人的,而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就要努力展现新闻事实中的细节。如果把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比作一件绚丽多彩的衣裳,那么,细节就是镶嵌在这件衣裳上熠熠发光的宝珠。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篇通讯记述的故事,年深日久,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它精彩的细节,却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一个大雪铺天盖地的清晨,焦裕禄走进梁孙庄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两口的柴门。"焦裕禄一进门,就坐在老人家的床头问饥问寒。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老大爷问他下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你老人家。’"共产党是人民的儿子,  相似文献   

14.
责任使人成长,压力令人成熟,好像是不变的道理。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我心中常常涌起对JOHN JAY的感激之情,是他教会了我如何看到一件小事情可能发展出来的大远景,以及  相似文献   

15.
作为通讯员,生活在最基层,天天接触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不可能也不会有重大新闻事件在自己的周围产生。就是产生了重大新闻事件,记者们便蜂拥而至,通讯员也是凑不上边的。因此,作为通讯员不要天天做重大新闻事件的梦。应该把写稿的主攻点放在身边的小事情上,通过小事情的挖掘,促其变成大主题,从而采写出独家的新闻来。 小事情,变成大主题这当然需要一番苦功夫。小事情只从表面上看是看不出大主题的。要透出表层看其实质,发现小事情和大主题的  相似文献   

16.
晓霖 《记者摇篮》2005,(7):i001-i001
“前几天,一位在沈阳经商的外地朋友,跟我讲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讨货款被骗的事情,我在这里跟听众朋友说一下……”坐在电台直播间里,赵香瑞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7.
去年6月份的一天,一位茌平的农民在电话里告诉我:"我想给你说一声,你的文章里,有一个字写错了." "什么字?"我问. "一个是非的是字,你写成事情的事了."他说. 错了就错了呗,又不是看不明白.我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装模作样,用感激的声音说:"没想到你看得这么仔细,谢谢你,感谢你对我们报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新千年伊始,《北京日报》“京华晨语”专栏于元月3日以引入的标题发表了一篇随感式小言论《方便留给谁》(作者康凯)。展读之余,深感耐嚼有味。全文500字,文章不长,选材也不起眼,只是从身边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入笔,却能以小见大,发出了时代的呼唤,的确是篇难得之作。它的写作特点和技巧,我以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人们参考借鉴。 一、“小处”入笔大局着眼 这篇随感式小言论并非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正是作者着眼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大局,又从具体事物的矛盾和变动中触发了灵机,萌发感想和意愿,尤其善于从一件…  相似文献   

19.
1月16日,在尼勒克县新闻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一位穿着朴素的中年农民腼腆地走上领奖台,在一片掌声中接过县委书记给他颁发的一等奖的奖品。这位农民叫邓吉祥,是一个土地承包专业卢。邓吉祥只有初小文化,他是1981年开始写新闻的。第一年写了二十多篇,被《伊犁日报》采用四篇。他尝到了甜头,觉得写稿并不神秘,从1983年开始,就向自治区和中央一级新闻单位投稿。五年当中,邓吉祥共写新闻、读者来信、评论二百五十篇,被各级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20.
我搞了近20年的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央和省市新闻单位用稿数百篇。我比较自信,认为自己采访作风比较深入,不会在新闻事实上出差错。可是今年1月份,由于我一时疏忽,还是出了一次不该出的差错。事情是这样的:本乡政府一位干部,有感于当时本地区一些农民建房讲迷信,连续发生两起倒房伤亡的事故,写了一篇杂谈。我看后觉得不够理想,建议他写封读者来信反映这个问题。他要我和他合作,我欣然同意,就改写了一篇题为《建房讲迷信,还会害死人》的读者来信,新华日报》于2月8日刊出。没想到,3月初,我收到新华日报读者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