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夏至的由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先秦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之一,又称"夏至日",当太阳到达黄经90°时即为夏至,今年夏至是在6月21日。《恪遵宪度抄本》言":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故有谚语"不过夏至不热""夏至未来莫道热",自夏至日起,赤日炎炎的夏季正式到来,之后气温将逐渐升高,大约再过20天,便是一年中最热的伏天了。  相似文献   

2.
漫话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冬至则是最短的一天,当然,全天的长度是不变的. 夏至是怎么一回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我们的祖先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古人是这样解释夏至的:“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  相似文献   

3.
夏至的天空     
<正>夏至的天空,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至的天空,白天最热,夜晚最亮。在周朝,夏至曾被定为盛大的节日。白天祭地,夜晚焚香,祈求灾消年丰,这是农业时代人们的普遍愿景。夏至这一天,如果不下雨,就是最好的时节。传统民谚说:"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这谚语说得非常有意思,前两句说物,鹿和蝉,一个动物,一个昆虫。鹿角成熟了,可以割角了;夏天炎热了,蝉开始叫唤了。这是典型的夏至标志,一个有形,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5.
热和冷     
《初中生》2007,(36):62
学校里正在上自然科学课.老师提问:"现在谁能跟我说一说对热的认识?"一个男孩举手回答:"老师,热能使东西膨胀,冷能使东西缩小."老师说:"很好,举一个例子.""夏季,白天变长,因为天气太热;冬季,白天缩短,因为天气太冷."  相似文献   

6.
冬至     
洋洋兔 《家教世界》2023,(10):32-33
<正>12月21日、22日或23日冬至的“至”和夏至的“至”一样,是“极”的意思。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短,所以冬至日也叫“日短至”。古人形容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按照五行观点,日照多、白昼长为阳,反之为阴。冬至日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回升,所以是大吉之日。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冬至,把它当作重要的节气来庆祝,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漫话夏至     
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冬至则是最短的一天;当然,全天的长度是不变的。夏至是怎么一回事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我们的祖先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古人是这样解释夏至的:"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纬23°26′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例如,海南的海口市这一天的日长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甚至可达19个小时。  相似文献   

8.
夏3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3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所以,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相似文献   

9.
<村夜>诗:"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据<礼记·月令>上说:"季秋之月……霜始降……草木黄落……蜇虫成伏."意思是说农历九月份的时候,邻近地面的水汽开始凝结成霜,草木的叶子变黄纷纷落下,冬眠的虫子开始钻入地下洞穴中冬眠.据此分析,我认为其存在的问题有二,并从现代科学知识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夏至日或冬至日当天,白天有多长时间?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为多少度?如何由当地竖杆的影子长度来计算竖杆的高度?这些有趣的问题,与物理、数学和地理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可推导出地球昼长公式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由公式来计算某地冬至日或夏至日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冬至和夏至都是农历二十四节气,对于北半球一定纬度处,冬至那天,白天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而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的日照时间增长,同时太阳直射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外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历代画家对八大山人的笔墨都推崇备至.黄宾虹在《沙田答问》中就说:"古人用笔之妙,有用秃笔见纤细者,有用尖笔见秃势者.以秃笔见纤细,二石(石豁、石涛)之画,每每如是,可于遗作中求之.以尖笔写秃势,则八大山人之画是也."吴昌硕也赞叹道:"八大山人用墨苍润,笔如金刚杵,神化奇变,不可仿佛."郑板桥在《板桥题画》中论道:"八大名满天下,石涛名不出吾扬州,何哉?!八大纯用减笔,而石涛微茸尔."道出了八大山人独创的"—简二拙"画风的魅力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五日,是传统人文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是日,与夏至同。"从《说文解字》看:"端,物初生之题也。""端"有开头、初始的意思,而我们祖先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到五月恰好为午,因此五  相似文献   

14.
<正>深秋时节,百花凋零。大自然里惟有菊花在傲霜独放,迎着这飒飒的秋风起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是凌霜怒放、冷傲高洁的象征。《山海经》载:"女人之山(在河南宜阳),其草多菊。"《礼记·月令》也说:"秋冬之月,菊有黄花。"屈原在遭谗被逐后,写《离骚》以寄志:"朝饮木兰以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  相似文献   

15.
夏季的雅称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有孟,仲,季。四月叫孟夏,五月呼仲夏,六月称季夏,简称“三夏”。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唐代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朱明:汉初学者编撰的《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gū)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  相似文献   

16.
论《春秋左传诂》对杜注望文生训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艳霞 《现代语文》2007,(1):127-128
《春秋左传诂》是洪亮吉晚年费时十载的力作.洪氏在该书自序中说:"余少从师受《春秋左氏传》,即觉杜元凯于训诂、地理之学殊疏.及长,博览汉儒说经诸书,而益觉元凯之注其望文生义、不臻古训者,十居五六,未尝不叹汉儒专家之学,至孙炎、薛夏、韦昭、唐固之后,法已尽亡."他认为传统的杜预之注,师心自用,望文生义,启空疏陋习,纠弊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汉儒之说来匡正杜注.本文就具体地谈一下其对杜注望文生训的匡正.  相似文献   

17.
张新 《现代语文》2007,(3):106-107
《周易》是汉之瑰宝,被儒家奉为经典,因此被称为《易经》.《周易·系辞上》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其中所谓的"太极"就是指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源,而与之相对应的太极图就是一对阴阳鱼状合二为一的圆体.太极又分为阴阳二气,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因此,太极图的内部是一对阴阳鱼,这一对鱼,一阴一阳,阴阳互补;"对立"存在,和谐平衡;但又合二为一,"统一"于一个圆,象征着宇宙万物阴阳互生互化、和谐统一的普遍规律,由此奠定了汉文化"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20日<北京晚报>刊载<名家之后读名家之作>一文,汪曾祺之女汪明在该文中说."<葡萄月令>被公认是最能代表汪曾祺语体风格的散文佳作",且汪曾祺"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写完了这篇散文,他(指汪曾祺——笔者注)自己的得意之色已浮在脸上……".  相似文献   

19.
张沁 《班主任》2005,(3):15-16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理发店,徒弟给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留得太长了."徒弟不知道如何对答.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使您显得含蓄,这叫深藏不露."顾客高兴而去.第二天,徒弟给另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照照镜子说:"头发剪得太短了."徒弟又不知如何对答.师傅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朴实、厚道."顾客听了欣喜而去.第三天,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说:"花时间太长了."徒弟无言.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子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十分中肯的意见.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学问所在,其语言之精炼、优美、含蓄,堪称古文学的典范.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说:"言以文远."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这些都说明了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但是,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不太重视文采,他们的笔下只有抽象的道理,缺少具体的形象;只有甲乙丙丁的描述,没有鲜明生动的论证,效果当然不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