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建设经历了从照搬、移植西方相关理论到自觉的本土实践的过程.反思中国文学人类学建设的自律性问题,是在当下人文时空内对古典知识话语合法性的确证和再审,这是对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新判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存在形态,使得传统的文学研究模式正转向立体的人类学策略.因此,文学人类学以及审美人类学应该站在更为宏阔的制高点上把握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人类学现实和当代中国多元化审美样态.  相似文献   

2.
关于审美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审美人类学在当代中国学术舞台上渐渐得到认可和重视.作为一种用现代人类学的理念和方法研究当代美学问题和审美文化现象的跨学科理论,审美人类学研究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的学术界都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和发展的学科方向.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是整合美学和人类学而形成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地方性民族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和"审美认同"是中国审美人类学言说的话语表达机制,它们既是显现审美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表征,也是深入把握其学科边界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之所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论,是因为构成审美人类学的两门学科——美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互相贯通、互相交叉而互相结合。这是审美人类学自身的学理要求。而美学和人类学所关注的人类文化内在根本的制导因素成为审美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论的出发点,这些制导因素主要是神话机制和审美意识形态机制。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在整合美学"思辨性"和人类学"实证性"学科的优势的基础上熔铸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审美人类学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理秉性和内在规定性,以西方与中国的审美人类学言说方式是切入点,探讨了审美人类学的边界与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源于中国美学和中国人类学中对民族民同文学艺术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有关学者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那坡黑衣壮等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今后还需深化田野调查,同时加强理论提升,才能更进一步促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外第一个在美学的人类学领域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是荷兰学者怀尔弗里德·范·丹姆,论文主要对其审美人类学基本思想理论中的审美偏爱与实证研究之认识论、方法论进行了阐述,主要意旨在于为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国外同类研究成果来作为参照,以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8.
审美人类学"如何言说"的问题是对其学科体系合理性与合法性建构的探究。中国审美人类学从诞生之日起,通过开展学理研究不断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通过深入开展文化个案研究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通过对审美人类学的人才培养为其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种倾向,审美文化的研究必须借助人类学已经取得的成果。人类学可以分为三种: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审美文化的构架就存在这三种人类学的视界中。人类的肉体、男女两性的差异构成审美文化的载体。人类的文化是审美的本质内涵,人的历史语言、民族是其纵横的表现。审美文化的研究,最终要解决的是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  相似文献   

10.
贾克?玛奎是首次明确提出“审美人类学”这门学科并对之进行系统建构的人类学家。他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界定;他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泛人类的考察,确定了美感沉思和非工具性形式在审美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据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与文化唯物主义,确定了生产技术、社会网络和观念构形作为审美人类学文化分析的三个基本要素的重要性;他成功地将美学研究引入到人类学视野中,对这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相互借鉴有不可忽视的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1.
象征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被学术界广泛运用于对艺术、宗教、文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解释。象征是一种表达方式,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有意识地用某种事物或行为表现一定的特指意义。在中国民间刺绣中,往往用动物、植物、人物故事、建筑、器物、文字、几何形等组成的图案符号,来传递某种文化信息,寓意深层的文化内涵,用象征意义表达人们的祈福观念、审美情趣和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应置之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抓住其古典性文化特征,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梳理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绪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便全面真实地揭示中国古典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生存状态和发展规律。另外,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者、传播等方面,也具有与当代文学不同的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章认为,阴柔是中国古代学中的一种传统的审美风格与范型。从化人类学、地域化学及士阶层的人格形态等三个角度,探讨了阴柔审美的历史生成背景,以及秦汉以后的发展情况。从由整体到局部的叙述顺序,重点讨论了阴柔审美发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其美学哲学基础的转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细究李泽厚具体的美学文本,其美学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五十年代的反映论美学、六十年代的实践论美学和七八十年代的人类学本体论美学。李泽厚具有按照自己的理论设想整合中西文化.建构自己思想体系的能力和魅力,但在具体的理论话语和理论体系上,却缺少原创性。  相似文献   

16.
论武术的独特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着几千年华夏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今作为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之一,它不仅具有防身、健身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从审美的角度看,武术的独特美主要体现在名称美、意境美、悬念美、气势美、服装器械美、武德美等方面.研究分析武术的美学特征,是发掘现代武术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经济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分支学科,是人类学中与经济学对话的部分。20世纪40、50年代,经济人类学在美国人类学中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人类学研究中对经济部分进行关注的新兴边缘学科。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缓慢的发展,经济人类学逐渐成为中国人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目前正在经历经济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8.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历经数千年,仍然保留着深远的人类学信息和文化内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存,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宗教生活、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19.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