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大科技事件较之于一般的科技事件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也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影响,所以当它发生的时候,总能获取更多的曝光机会。这种社会的高度关注性与其本身的科学性,为科学普及“搭车”重大科学事件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提供实际应用视阈 航天报道应为受众提供实际应用视阈,创造性地报道卫星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当下的航天报道,更多地关注航天科技在提升国家形象、凸显国家利益层面的内容,而航天科技在实际应用层面常态、连续不断的报道较少.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受众了解航天,航天新闻主体应围绕社会上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与航天有关的事件,创造性地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陈磊 《青年记者》2017,(15):17-18
争议性科技事件,是指在科技领域中出现的某个具体事件或现象,引起科技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产生多方争议或质疑,形成了“争议场”的事件.这样的热点问题,通过媒体传播,持续发酵并吸引了更多受众关注,变成了争议性科技新闻.近年来,随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全社会科技创新气氛的日渐浓烈,越来越多的争议性科技新闻广泛进入公众视野,并演化成为舆论焦点、热点,如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学术成果真伪之争、中国是否该建超大对撞机、转基因安全之辩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对"艳照门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加以回顾,提出了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出现的三个主要问题,呼吁媒体恪守新闻专业主义,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采制更多有社会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新闻,从而改观社会新闻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上半年,在中国最引起社会关注的事件之一,是富士康公司发生的"12连跳"事件.社会舆论为之哗然.  相似文献   

6.
马超群 《今传媒》2016,(1):35-37
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它是突然发生、出人意料.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远大于预知新闻,突发事件报道一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我国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历史演进为出发点,剖析当今传媒环境下媒体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案例分析突发性新闻事件策划与报道的成功因素,从而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略,以期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某奶粉”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瑰 《新闻记者》2008,(11):70-70
三鹿"毒奶粉"事件自大面积爆发以来,引起全社会的震惊与关注.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面临一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任危机.如果没有这些媒体的关注、质疑,三鹿"毒奶粉"事件也许不会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最终推进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引起巨大的反响.从这个角度而言,大众媒体在此次事件中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否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如果从中国2003年以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来看,似乎如此.据中国公安部颁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7万起,到2007年群体性事件已达8万起,2009年则超过十万起.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肇始,中国连续几年来突发事件频起(包括群体性事件),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些事件甚至酿成较大社会冲突,影响波及海外.  相似文献   

9.
李静  姚春梅 《青年记者》2008,(14):27-28
台湾政坛从来都是热热闹闹吵吵嚷嚷,每一细微的事件都能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前段时间的"跳海"事件更是让媒体"兴奋"了一把.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以来,六起"校园暴力行凶案"和"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由于两起事件共有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特点,人们在关注事件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的同时,也将视点落在了发布消息的媒体身上.有观点质疑:在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六起校园暴力杀人案相继发生,作案原因相近,手段相似.行凶者是否是从媒体相关报道中得到了启示?明白了自己的"冤屈"、仇恨与不满可通过屠杀孩子得以发泄?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向媒介的转移和演化体现了传播科技对社会影响的增大.互联网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把握该方面研究的整体现状、存在的不足,可以给未来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张力也愈发受到关注。科技伦理事件时有发生,相关议题引发热议。在我国,科技伦理事件的参与者主要是科技、科普领域相关专业人员。对比中外科技伦理事件中公众的理解与参与程度,可知我国公众对科技伦理事件的理解与参与仍需加强,可从伦理意识的提升和面向大众传播科学两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范跑跑事件"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跑跑事件"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引起全民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沉默螺旋"理论很难加以解释,反而显示出了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从"范跑跑事件"出发,旨在从网络特性、社会环境、中坚分子三方面出发找出反"沉默螺旋"现象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视角下我国图书馆用户"长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文精神视角探讨图书馆对长尾理论的应用,强调应当关注中小城市图书馆和农村图书馆的"长尾"发展,关注弱势群体的"长尾"建设,通过各种举措来满足更多"长尾"读者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南木 《青年记者》2008,(1):65-65
"虎照事件"给我们的冲击力不可谓不大,有人认为,对"华南虎"的持续关注,是媒体在履行其社会责任.因为在争论中,人们在一步步逼近真相.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一些社会矛盾所引发的突发事件日趋增多,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的个别部门在处置这些事件时,习惯以传统的"保密思维"对待媒体.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的理念日益贯穿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法律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和广泛.不但我们报道的新闻无不在相关法律的规范之下,读者从我们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解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意识也给予了更多关注.特别是各家媒体都加大了法律层面的报道数量和深度,这就对记者编辑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近期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如罗彩霞事件、"70码"杭州飙车案等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个体事件→网络事件→公共舆论事件.其中,大众传媒的民生视角是重要的助推器,在对这些看似偶然的个体事件的深层追问中,引向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成了媒体的焦点.这些焦点展示了大众传媒关注此类事件的民生视角.现实语境下,这种民生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正悄悄地培养着代表着社会主体的公民意识.与此同时,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学科技新闻越来越成为各种媒体的"宠儿"。笔者就多年医学科技新闻的采写谈点体会。 医学科技新闻应该"沉下去",更多地关注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确定选题、构思报道思路时,应把目光对准寻常百姓关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