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科普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这种规范与科技伦理、传播伦理、教育伦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回顾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对“科普伦理”这一概念的定义并加以辨析,就我国语境下科普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思考,提出在我国更适宜将科普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定义为“科普伦理”。  相似文献   

2.
陈然  丁骋 《东南传播》2013,(4):34-36
本文从近年来发生的网络热点科学事件入手,比较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传播科学事件上的行为差异,以此探究科学事件在我国互联网上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作为科学事件网络传播的主体,普通网民和网络新闻媒体在主要议程与分析框架上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新闻媒体的议程影响公众对科学事件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作用有限。公众参与科学传播很大程度上仍受限于议题与其切身利益的相关性,参与科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针对同一科学事件,网民与网络新闻媒体在关注的主题以及传播功能框架的选择上均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3.
徐艳 《编辑学报》2023,(5):497-500
为了落实我国首个国家层面关于科技伦理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精神,履行科技期刊的责任,为我国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普及工作提供路径参考,本文从科技期刊的本质属性、相关政策措施背景及科技期刊普及科技伦理的客观条件与优势等方面分析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普及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案例分析与可行性分析研究我国科技期刊普及科技伦理的路径。通过分析得出,我国科技期刊参与科技伦理普及的路径有“软”普及+“硬”要求、多维度一体化普及、面向不同场景进行差异化普及、与编辑部出版伦理规范建设工作协同推进等。  相似文献   

4.
从公众理解科学传播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期望更多地了解科学,科学也希望得到公众的支持.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发现公众与科学家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对话,如国内的转基因争论和国外壳牌公司放弃石油平台的争论,本文通过分析公众理解科学模型与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中的问题,结合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并以期完善民主参与科学传播模型,使公众与科学家形成更具实质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金迪 《新闻界》2008,(6):102-104
大众传媒和科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矛盾使得大众传媒在与科技的互动中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有可能危害公众安全,造成错误的公共决策,不利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科学家和媒体应该各尽其责,互相沟通,避免、解决这些产生不利影响的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然与科技》到了而立之年,当然要热烈祝贺。30年来,《自然与科技》始终在为让科学更加贴近百姓而努力,始终在用朴实的语言向社会公众传递科学之美,始终在为公众理解科学乃至公众参与科学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公众议题知识库用于描述社会化媒体中讨论的公众事件、话题、参与议题的关键人员和机构,与之相关的时间、地点以及它们之间动态的关联。知识库的本体设计采用多层结构:核心层包含公众议题,即公众参与讨论的事件和话题,扩展层包含参与议题发展过程的关键人员、机构及地理位置,支撑层包含有关的微博文档。同时本体还描述时间维度,以支持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表示和分析。知识库可以支持议题概貌、发展趋势、相关议题的查询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2014年岁末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发了一场公众、媒体人、学界等多方关于新闻伦理的论争与讨论,主要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平台展开,话题深入多个领域。本文对参与其中的各方发布的信息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论争焦点、讨论话题的延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关评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以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新媒体的作用及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问题。通过对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的案例比较与分析发现,在我国转型社会体制性利益表达管道尚不完备的条件下,新媒体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扮演着公众参与的动员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使个体感知到的风险快速问题化、公共化,而参与者亦借助新媒体平台缔结行动的外部社会支援网络,这一网络内资源的多元化程度不仅影响着公众参与的路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公众参与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是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科学传播已成为普及科学技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内容。科学传播对于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引导公众支持科技,参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的科学传播正面临看公众科普需求迅速变化和传播形式不断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对公众的影响力和效果呈下降趋势,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势必引发科学传播方式的变革。只有及时适应公众科学技术普及需求变化,加快创新科学传播方式,才能不断提高科学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创新科学技术与普及科学技术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琳 《青年记者》2020,(5):14-15
公共议题作用于公众的自发性和动员性参与,为多方利益群体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议题共同发声,兼具争议性和公共性。目前,我国正逢社会转型期,只有做好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才能避免公共事件发生时非理性与极端化舆论出现,让公众的情感表达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价值观的三个热点议题,从2020年发生的热点智能技术舆情事件中筛选各自的代表性案例,通过考察新闻媒体、意见领袖、普通公众三类用户对相关事件的认知及价值观,探究我国公众的智能价值观及其引领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公众关切智能带来的价值观困扰,人的主体性是公众最为关注的价值,公众表现出技术运用中人本精神的敏觉;三类用户对同一事件存在认知理解与价值判断的差异;就事论事的普通公众处于舆情的最低层级,善于提炼议题的意见领袖在舆情中发挥了较大影响,新闻媒体在这类事件中以雷同的方式陈述事实,并未积极引领舆论.本文对智能时代的价值观引领提出建议,希望能为技术发展和新技术环境下人类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剑  蒋宏 《新闻记者》2007,(7):68-70
就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而言,通过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已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渠道,而传播者(记者、编辑)则是引导公众理解科学的中介和桥梁。与一般的新闻工作者不同之处在于,科技新闻传播工作者由于工作领域的特殊性对其自身素质有了特殊的要求:具备文理交叉的知识结构与背景:有较强的科普写作表达能力;有不断钻研科学技术的求真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事件报道中,媒体不仅需要呈现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解读和剖析。因此,媒体要以客观、公正、透明的态度为基础,不断提高自身的伦理素养和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公众的舆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共利益。文章简要阐述了公共事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公共事件报道中伦理抉择和舆论引导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公共事件报道中伦理抉择的因素,总结了公共事件报道做出正确伦理抉择和舆论引导的策略与方法。旨在通过正确的伦理抉择和舆论引导,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公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公众科学是指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人员、普通民众参与到科学研究过程的全新科研范式,是新型开放创新模式。分析公众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对我国开展公众科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公众科学的发展、典型公众科学项目、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公众科学的政策建议。[结果/结论]公众科学是一种新型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推动开放科学发展,有益于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应充分认识公众科学的巨大潜力,从政策层面推动公众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科普存在学术内涵和政策内涵。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普的需求普遍增长,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出现了普及内容前移、传播手段现代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新特点与新挑战,科普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这就要求对科普工作应该确立何种伦理立场进行深入思考。本研究基于对科普的学术内涵和政策内涵的辨析,结合当代科普的新特点分析其面临的伦理问题,从功利论、义务论、契约论、德性论等提出科普应坚持的伦理立场,提出将负责任的科普从倡议落实到行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变化主题进入我国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但是媒介已经成为呈现气候变化议题和进行气候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对气候变化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报道将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因环境污染引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在社会上被广泛讨论。虽然气候变化主题进入我国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但是媒介已经成为呈现气候变化议题和进行气候传播的重要力量。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对气候变化全方位、立体化、深入的报道将为气候传播研究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参与科学技术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科学"的认识论语境下展开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凸显出人与现实生活的维度,诉求于生存的志趣,与"生活科学"认识论思维视域有着密切的关联,形成了优先关注实用和效用的工具性价值.本文以此出发,探讨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所形成的关系性存在方式,并提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图书馆作为公众科学社区中心”项目旨在通过公共图书馆社区锚点的身份扩大公众科学的实践范围、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在全美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值得我国学习借鉴。本文利用网络调查法对该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其实践举措,为我国公共图书馆推动公众科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具体来说,可通过吸引民众参与公众科学项目、开展公众科学项目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提升图书馆馆员公众科学服务能力和构建以公共图书馆为枢纽的全国公众科学协作网络等措施,将公共图书馆打造成为公众科学的社区中心,支持公众科学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