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庄电一 《今传媒》2007,(2):54-55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看到<出了矿井开着咱的车回家>这篇通讯的第一时间,我就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 这篇通讯就像杜甫诗句那样,拿捏准了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个是"雨"(即人物),一个是"时节"(即时机).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人民日报>等主流大报和门户网站头版头条刊登了新华社4月11日播发的长达1.4万字的长篇通讯<为了生命的呼唤-王家岭矿"3·28"透水事故救援全纪录>.在当今"浅阅读"的时代,人们对新闻信息的消费基本上以"有用"为原则,这样的长文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事实证明,大凡确定刊登这篇通讯的媒体编辑都觉得用大版面刊登此文"物有所值",而大凡读过此文的读者均为拯救生命的壮歌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2009年2月24日播发的长篇通讯<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一文,在第20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类作品最高奖特等奖.在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这篇长篇通讯由于它立意高远,主题重大,播发后被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6.
综观本刊2001年以来刊发的一系列人物通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诸如<残肢走出非凡路>(2001年第2期)、<夕阳更灿烂>(2002年第5期)、<温柔女侠吴艾萍>(2004年第1期)、<乐于清贫求真趣>(2005年第1期)等都有精彩感人的细节,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讯中的精彩细节明显偏少,更令人遗憾的是个别通讯中缺乏精彩的细节甚至没有细节描写.从写作层面来看,这种情况足以表明通讯作者对细节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使用细节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比如通讯<撑起兰台一片天>(2005年第2期)中有一个描述主人公初到档案局上任时面对的工作环境的细节,这个细节很成功--显然作者具有较强的细节描写能力,但通篇作品中却找不到一个直接展示主人公的品质、精神、个性的细节--作者缺乏的是对细节的深刻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蓝怡斌 《新闻前哨》2010,(10):24-25
武汉晚报坚持“为百姓谋利益”的办报方向,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发现、提倡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扶持、推广,典型引路。用正面典型来抵制“三俗”。捕捉热点.典型人物引导舆论方向。2009年12月.武汉晚报连续推出3个整版的系列报道《上医之境》,详细介绍了王争艳悉心为患者服务、为病人解忧的先进事迹。成功地将好医生王争艳这一“老百姓拍手称好”的典型推向全国。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五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篇1050个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者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10.
在第19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中国新闻社2008年5月19日播发的<那一夜,我们没有采访>一文,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之所以能受到受众的欢迎和评审专家的喜爱,我想主要在于这篇报道成功地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一个新闻道德伦理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2010年1月15日.中共武汉市委作出决定,在全市广泛开展向王争艳同志学习的活动。王争艳是武汉市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扎根基层医疗单位25年,坚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千方百计减轻病人负担,单张处方平均不超过80元。此时,  相似文献   

12.
去年国庆节期间,收到李文珊先生从河北寄来的<火红年代留影>一书.这本书是他的最新文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该书收录了李文珊先生1949-1959年在<山西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十年间所写的一大部分通讯、报道、文章和特写.厚厚一大册,洋洋40余万言.书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的十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它是人们公认和长久怀念的一个火红的年代.翻阅文集,深长思之,我感到把该书题名为<火红年代留影>十分贴切.  相似文献   

13.
实源于事     
1990年首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人民日报》一篇700多字的短通讯《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获得了一等奖。这篇通讯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写得实在。全篇6个自然段,全部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4.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5.
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9月3日揭晓.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荣获一等奖,<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荣获三等奖.研读两篇获奖作品的写作技巧,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消息与通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体裁,但事实上,二者共同之处甚多.在很多情况下,通讯的某些片断或者整篇通讯都可以被改写成消息.如<医生,你能让我安乐死吗>(原载1999年12月10日<南方周末>):  相似文献   

17.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木炭时,不幸牺牲.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讲话.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新闻,各根据地的一些报纸先后作了转载.就这样,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利益服务"联系在一起,传遍了全国.1953年,这篇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了<毛泽东选集>,在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18.
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石峡峪烧木炭时,不幸牺牲.9月8日,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以<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毛主席亲致哀悼>为题,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讲话.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新闻,各根据地的一些报纸先后作了转载.就这样,张思德的名字与"为人民利益服务"联系在一起,传遍了全国.1953年,这篇讲话以<为人民服务>为题,收入了<毛泽东选集>,在党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19.
《北京档案》2006,(7):42-42
冯惠玲等人在2006年第3期<档案学通讯>上,对目前我国在制定国家层面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华每日电讯>报2002年12月30日第八版,刊登了四川分社记者熊小立、刘喜梅(陕西分社记者)共同采写的通讯<好轻松>,以及<五丁力士>、<红叶长廊>、<蜀道川妹>、<剑门人家>等六篇综述、人物通讯和特写稿件,组成了"家园@蜀道风情"的专版,浓墨重彩地、全景式地描绘了蜀道今昔的巨大变迁,让读者领略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特风貌,欣赏了今日新蜀道高速公路的快捷.笔者反复多遍细读了这7篇文章,看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