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议题设置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方法之一,是舆论引导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Web2.0时代的互联网发展,给议题设置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议题设置的挑战,首先要及时传递议题,获得议题设置主动权;同时要不断优化议题设置,吸引受众关注,使相关议题转变为受众议题;最重要的就是议题设置后影响网民向着既定的方向思考议题,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虚实结合、网络上下互动中找到议题设置的创新机制是有效议题设置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正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所谓的议程设置理论,简单来讲就是媒体通过各种编辑手段,把某一新闻在时间和形式上反复播出和强调,赋予各议题以显著性的方式,来让受众认知并加以重视。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分成三个方面:首先,是媒体要率先确定那些内容重要的议题,然后把它放在头版头条以吸引受众注意,即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者是公众心中自己设定的重要议题,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  相似文献   

3.
在对外军事宣传中,必须重视议题设置,主动作为而又不盲目乱为。议题设置的目的,在于影响公众对议题重要性的关注和判断,进而引导公众舆论。因此,设置议题必须把握受众心理,了解受众需求,自觉将媒体的“告知”与受众的“欲知”统一起来,以提高议题的针对性和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播学有一个定律,即媒体的议程设置不能决定受众怎样想、却能决定他们想什么。这就是说,媒体的议题决定受众的议题,受众的话题总是随着媒体跑。这并非是个科学的结论,至少有以偏概全的倾向。新闻传播的实践恰恰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受众的议题决定媒体的议程,否则受众  相似文献   

5.
传媒议程设置关注媒介把什么议程以及如何展示这些议程给受众.本文探讨<南方都市报>建构"许霆案"议题的方式,即在报道时间和呈现方式上突出其重要性,加强"许霆案"与受众的贴近性,提升事件意义的普遍性以及在"客观报道"中隐藏倾向性,并指出要理性认识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空前发达,信息化覆盖和影响社会舆论越来越突出.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越来越重要.党报新闻宣传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形势,在纷繁如云烟的信息传播中,辨析真伪、厘清主次、把握导向、争取主动,提高舆论引导力,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2008年6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视察时讲话强调:"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这就把科学设置议题报道,提高舆论引导力的要求和方法提到我们新闻工作者面前.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agendasetting)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大众安排讨论话题,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进入公众议题,影响公众原有的思想和观点。议题设置可以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可以影响人们思考什么问题,也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运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对三峡工程的“媒介议题”和“公众议题”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围绕“三峡工程”进行的媒介议程设置方式是循序渐进,逐步扩大影响和强化效果的。媒介议题设置使受众经历了对这项工程知之甚少、到十分关注、直至共同…  相似文献   

8.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能盲目追求爆炸性、独家性,而应充分考虑突发事件报道的社会影响.议题属性设置理论为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一个视角:议程是由一系列议题组成的,不同的议题被赋予不同的显著度,因为在议程中每个议题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而每个议题本身又包含着许多不同方面印每个议题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用来评价或思考这个议题.正如媒体对不同的议题的设置会影响该议题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媒体对于某个议题不同属性所赋予的不同显著性,会影响受众对于该议题的认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通过对于事件属性的选择,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议程设置发生深刻变化,由传统媒体为受众设置议程,变为受众与媒体双向互动设置议程.《南方日报》关于广州城市文物建筑保护系列报道,就是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同进行议程设置的新尝试:传统媒体从社交媒体中筛选出一系列最终影响事态发展的议题,引导舆论向理性、建设性方向发展,最终影响政府议程,促成了政府决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10.
姬婵 《新闻世界》2012,(1):86-87
近年来,网络传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信源保障、受众互动、议题设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网络媒体主导的新媒体事件也逐渐引发受众的关注。本文以在网络上传播并发酵的“天价过路费”事件为例,试图确定网络传播议题的设置及由此形成的舆论发展及其影响,剖析网民的多元复杂心理及媒介融合对事件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俞涛  厉亚 《出版科学》2011,19(2):34-38
研究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媒介因素和受众因素。科技期刊的议题性质、报道时间、信源可信度、媒介影响力等媒介因素是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主要因素,受众使用刊物的频率、人际讨论、导向需求、受众特征等受众因素是次要因素。针对影响科技期刊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提出改进议程设置效果的对策:科技期刊应当找准刊物定位,注重内容创新,注重报道的时效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2.
"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这是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的。讲话指出了,在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的大背景下,媒体做好"民生议题设置"的重要性,各级地方党报同样要从"顺民心,合民意"出发,认真做好民生议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要具备大局意识,以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为根基,把握时度效,深耕特色领域;树立问题意识,紧盯前沿问题,在“没有路的地方”探索可行之路,在矛盾交汇处做文章;培养受众意识,追求议题设置的“最大公约数”,将与受众的共情融入评论全过程,保持清醒与理性,让评论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校园BBS的传播特点入手,并以厦门大学"鼓浪听涛"BBS为例,探讨了在校园BBS这种以受众为主体的传播情境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及公众议题、政策议题、媒介议题是如何相互构建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网络媒体的出现,媒体议程设置与受众议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二者在网络媒介中互动性增强,大众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再也不是绝对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功能弱化甚至会消失,本人试图从传统媒体是网络虚拟社区个人议题主要设置者;议程互动使议程设置功能螺旋式上升;网络高科技隐形提升议程设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试图提出不同的看法,即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媒体不仅存在而且获得了强化。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网络媒体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入手,正确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具体方式包括网络媒体要主动设置议题,旗帜鲜明地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开通民意传递通道,获取网民的关注点,并对网民关注的热点进行正确引导;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让各种媒体的议题设置,相互呼应、补充加强;设置一些地区性议题,使之通过网络传播成为全球性议题。  相似文献   

17.
周怡  袁侃 《青年记者》2006,(22):70-71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大众传播学经验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是在网络时代,有学认为大众媒介为受众产生“议程设置”的理论受到了挑战,媒介设置公众议程的作用有可能会减小。本通过个案研究来考察在网络论坛(BBS)议题设置的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传统传播模式的不足 议程设置理论创始人麦库姆斯和肖恩认为,"媒体工作者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1]媒介议程往往受制于官方的政策议程,特别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媒体对于不同危机事件往往有着固定的媒介议程.其优点是:能够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在危机事件中确保全国媒体发出同一种声音,有利于强化危机管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人民日报考察时指出:"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议题设置是新闻媒体有效调控和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方法,并作为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研究的热点课题,一直得到发展和丰富。为此,我们邀请业界资深人士与学界专家撰文,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变化和实践运用进行诠释,这对提高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兴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江西日报》国庆56周年和国庆63周年的两组"十一"黄金周报道作出初步分析,认为其报道主题气势恢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议题视角全面丰富,覆盖假日生活各方面。党报进一步创新节假日报道的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要注重报道体裁的单一对议题设置效果造成损害;要避免报道时效性的滞后影响议题设置的力度;要防止报道完整性的缺失伤害议题设置的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