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以及美国历史上历代华裔美国文学家的背景介绍和作品特征分析,勾画出华裔美国文学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阐述了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冲突、交融对华裔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直接与间接的影响;阐示了祖国的强盛对提升海外华人地位及扩大海外华人文学影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者”的言说,充满了身份认同的挣扎。文章将以北关华人文学为中心,讨论在当下多元文化主义语境中,海外华人文学作为少数族裔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如何体现为对“承认”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3.
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存在密切关系.因特网为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与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比过去多的机会,并促进了海内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网络华文文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6.
对于1937年南京陷落的文学书写十分丰富,上个世纪80年代,巴蜀作家李贵的小说《金陵歌女》及其改编的电影《避难》都集中地刻画了金陵歌女形象,借以表达文化寻根的诉求和爱国主义情怀。无独有偶,新世纪以来,海外华文文学也表现出相近的文学景观,严歌苓借鉴李贵的叙事内容,依凭中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传达出海外华人的文化民族主义。海外与本土文学创编的交融互动,为当下全球化的潮流留下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面向21世纪的世界华人文化”的背景上,东南亚华文文学正经历着从较为单一地固守中华文化传统,体现着较为纯然的汉族思维方式,较多地带有移民群体意识的华族文化到扎根于中华“本源文化”和居住国乡土,较多地融入了海外华人群体现代思维成果的华人文化的转换,从而在建立东南亚各国华人文化传统上显示出其独特的建构和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8.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文学与新移民文学同处美国的写作背景下,在创作主题、书写侧重、文化认同等方面却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比较文学角度看,它包含了比较的多重性;从流散写作角度看,它体现了流散的典型性。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海外华人文学及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0.
《爱的庄园》是一部海外华人家庭散文集,作者子毅、国英、汝文、怀宇,分别出自一个家庭的丈夫、妻子、儿子和女儿。《爱的庄园》是一部“爱的颂歌”,浓缩了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移民海外的心灵历程,具有“和而不同”的散文风格,为研究海外华人家庭、社会与文学提供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文本。  相似文献   

11.
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于2004年11月26日至27日在福州召开。年会共分为15个分会场,依次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执政理论与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选择、全球化时代的法制与法学、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经济全球化与福建经济发展、哲学--传统与现代性、两岸关系、闽文化的源流及其现代化、传播与文化安全、海外华人与东南亚、当代教育改革、文学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世界华文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其中的反殖民主义主题、思乡爱国主题以及海外华人寻根主题的作品,有着极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当通过时代背景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作家人格的推崇等方式,来全面加以实施。而要取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效果,必须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教学方法、各类教材开发、课程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价了巴人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著述及文学活动,评价了他对海外华人文学(主要是新华、印华文学)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达特色在于跨语际叙事。它讲述海外华人的生活和精神感触,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现场,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情怀和大学理念。留学生文学在题材和文体上的表现,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域和类型的侨乡有不同的“侨乡优势”,但侨乡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遗产。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时代,侨乡优势也表现为海外华人对祖籍国、祖籍地的文化认同,以及侨乡与海外华人间构建起的各种资源网络。侨乡人与海外华人在祖籍地发展中获得共赢,是发挥侨乡优势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抒情传统"在台湾地区的出现受到了传统与外来两方面的影响,在中文系与外文系为核心的两大研究阵营对垒中发展和壮大,其中以高友工、王德威等人最具代表性,他们以"中国抒情传统"作为方法,对中国文学展开了较为新颖的阐释。"中国抒情传统"不仅作为方法,实乃海外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是学术界提出的“重写文学史”理念的原质性延伸,整体文化与文学是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整合,区域文化与文学是整体文化与文学图谱中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区域文化与文学既具有异于他者的区域性,又具有同于他者的整体性。城市发展的任何战略都必须立足于文化战略,现代化都市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大都市以文化论输赢”。重庆无论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丰沃的文化土壤和密集的文化人才方面,还是在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方面,与其他一些大都市相比都有着绝对的差距。重庆已逐渐表现出其文化自觉,正在努力将重庆的城市文化特征经过现代整理,实现创造性的转换。区域文化形成作家不同的内在气质及其作品的外在特征,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重庆文化是重庆文学的摇篮,又是重庆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重庆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文学面貌,成就和影响都极其有限。但是时间一定会孕育出具有明显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重庆作家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选择和文化开放中形成自己的文学禀性和特色,完成具有特色区域性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传统建筑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中独异的空间形象,抗衡着失忆的历史,传达着作家的现代危机意识,呈现出丰富的生命形态,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多个层面上展示出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迁徙、播散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本刊郑重推出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料——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34年前在美国吟诵诗文的记谱记音。吟诵是旧学的读书方式,就是“叹诗、叹文章”,是历来盛行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文化知识界人士中的传统艺术。赵元任先生的吟诵展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吟诵艺术的基本风貌,具有浓郁的常州乡土文化特色。自本期起,本刊连续刊载其精彩部分以飨读者,并供文学、音乐、语言等学科的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人社区是海外华人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华文教育事业的基础。积极利用社区的地域资源、社团作用、文化环境等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开展华文教育和教学。社区与华文教育互影响共存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