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语义可及性、原型性、语义突显三个方面对比喻浮现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比喻浮现结构中,本、喻体在语义的可及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语义可及性对比喻浮现结构中比喻要素的判定、比喻浮现结构的生成与理解起着制约作用;在比喻浮现结构中,一般而言,喻体的语义原型性要强于本体,如本、喻体的语义可及性、原型性差别不明显,则本、喻体一般可互换位置;而本、喻体的非对称性分布则充分体现了突显原则对比喻浮现结构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修辞格的隐喻和作为认知思维方式的隐喻所属不同的认识层次,在翻译中地位不同但又关系紧密。本文通过分析英语中认同结构和折射结构的隐喻辞格的翻译来阐述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W.Bush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4.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和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成为目前解释隐喻工作机制最有影响力的两大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的两域模式可以为常规隐喻的工作机制做出合理的阐释,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空间模式却表现出更强大的阐释力,它不但可以解释常规隐喻,而且可以解释虚拟空间、语法结构、谚语、新词、文学与修辞等非常规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NA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结构.能进入状心式NA结构的词有一定限制。它与同形主谓式不同.其语义有比照和比喻两种,比照又有实比和虚比的不同.实比是基于实际状况的估量,虚比有夸张意味.比喻是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虚比和比喻都包含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有些相似但不同.NA结构体现了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认知研究成为最近三十年的热门话题。从汉语春节过年的食物、数字、装饰以及生肖等其他文化特征项目看隐喻,文章赞同认知观对于隐喻的认定:即隐喻是两个认识域的投射,概念隐喻存在并具有文化共核,以及隐喻普遍存在并对认知和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拈连是基于语境的临时活用。语境支撑和超常搭配是构成拈连的基本要素。比喻可以为拈连提供语境支撑,因此比喻和基于比喻的拈连就有可能出现形式上的重合。超常搭配的发生与否,为具体语料的归类提供了依据。从比喻到基于拈连的比喻,比喻的原型构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其本质是比喻构式对语境的自我适应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刘清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9):98-100,F0003
从隐喻所具有的高度临摹性的视角,对照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解释其在语境中具有的常规性和非常规性隐喻机理。以时间为变量,探究隐喻的理解中主导心理空间的语言转换应对情况,分析隐喻的思维发生机制;划分隐喻的临摹性,把抽象的、虚拟的维度作为思维的介质,用来研究其演变过程;选用隐喻实例阐述不同语言间本体域和喻体域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认为伴随临摹性而产生的相似性构成常规语义转移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其中更包含大量的隐喻。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是人类经验中将抽象关系与具体意象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诗经》中的一些隐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蔡萍 《海外英语》2012,(14):133-134,148
Metaphor i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and always realizes its value within a certain context.Metaphor uses words to indicate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ir literal meaning-one thing is described in terms of another so as to suggest a likeness or analogy between them.A metaphor can easily be seen as a bridge which links and comprises the known and the unknown,the familiar and the unfamiliar.Some people hold that metaphor tends to be seen as a way of coloring the ordinary plain language.Meanwhil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metaphor is regarded as a way of experiencing the world.An analysi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translation will help to strengthen ou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s well as different cultur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and features of metaphor,correspondences and several techniques in metaphor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1.
许嵩歌词运用了多种辞格类型,如比喻、比拟、拈连、反复、移就和量词移用等,比喻分为:明喻、有暗喻词的暗喻、同位式暗喻、偏正式暗喻、主谓式暗喻、借喻。比拟分为:以物拟人、以物拟物、以人拟物。拈连分为:全式拈连、略式拈连。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移就分为:移人物性状词就抽象事物、移颜色词就本体。不同的辞格类型具有不同的结构格式和语法功能。各种辞格的运用丰富了许嵩歌词的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12.
英汉股市报告中的隐喻实例,说明了Lakoff提出的事件结构隐喻的普遍性。同时,由于概念隐喻受不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独特性。概念隐喻具有认知普遍性和文化相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范畴内的比喻现象。不同范畴间比喻构建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而同一范畴内比喻的构成则还依赖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  相似文献   

14.
语言结构折射出人的内在认知机制结构和思维的实际活动。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考虑,从隐喻的认知根源出发,分析了多种隐喻中的普遍想象;并认为隐喻现象的普遍性反映了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普遍性,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研究使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喻的产生、功能及其工作机制并为更深入的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预设触发语是实现语用预设的基本手段。它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种句法结构。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隐喻也是一种预设触发语。首先,以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理论为基础,分析隐喻的工作机制,证明隐喻之所以能实现语用预设,主要是因为它通过空间投射使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把那些形式上非已知的、非共有的信息变成已知的或共有的,从而隐蔽地向受话人传达信息。其次,隐喻预设也能经得起真假值的判断和“否定测试法”的检验。最后,作为一种预设语,隐喻预设具有其他类型预设所具有的全部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语法隐喻理论的一致式和非一致式可以应用于英语明喻的研究和对simile和metaphor关系的分析。比喻语句的语法表层意义与话语深层意义的一致性体现的是simile关系,非一致性体现的是metaphor关系。应用这一观点能有效地澄清英语明喻研究中被混淆的区别问题,有很强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萨宾是"叙事心理学"的创始人,叙事隐喻思想是从整体上理解并把握萨宾学术思想的关键所在。萨宾叙事隐喻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语境论的世界假设、叙事作为人类行为之深层组织原则及结构。基于此,萨宾的叙事隐喻思想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主要表征为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德育必须充分关注人类道德行为发生的深层叙事隐喻,发掘人类道德行为的深层道德语法;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叙事隐喻对于德育生命境界的提升及引领功能。萨宾的叙事隐喻思想为深化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提供了新的更深层的分析视域。  相似文献   

18.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中短篇小说的佳作,其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颂。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结合了不同的叙事空间,它通过文本表层和深层结构展示了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显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体现出圣经叙事的历史书写与神性隐喻交织、文学叙事与伦理教化结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9.
名词化是概念隐喻中词汇语法层次上的隐喻,通过名词化,过程、特性、环境、小句等都可以由名词来体现。名词化在书面语中,尤其在科技英语中大量存在。文章分析了名词化的结构和语篇功能。  相似文献   

20.
Lakoff & Johnson采用基于概念结构的隐喻认知机制处理语言与其它认知观的关系,从而提出概念隐喻理 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与认知进行某种合理的融合,从源域到靶域的映射机制实现了对经验事件的结构化和概念化。然而,概念隐喻理论基本是通过语言使用现象来揭示思维的本质,缺乏对隐喻概念产生和识解大脑内在工作机制 的理解与描写。为弥补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学界把概念隐喻机制的研究拓展到神经科学层面,这为处理隐喻 表达与大脑认知机制的关系及其科学的实验方法提供了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和方法优势。本文简要论述神经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神经隐喻理论的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