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文章提出整个社会经济运动是社会劳动剩余运动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劳动的本质和体能、智能、物质、知识信息四种劳动剩余及其社会表现形式。分析了社会劳动剩余生产的总过程及智能资本和知识信息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了所有制的客体和所有制形式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所有制的客体是劳动剩余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资本所有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产物;与其他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相比,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其特有的长处、特有的形式,因而也必然产生特有的作用;总体而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性质取决于占支配地位的资本的性质,即取决于谁掌握了控股权;从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现阶段应大力发展,而且从长远看,它对于过渡到发达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也将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但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实践证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通过很快实行所有制完全公有化来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利于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改革上取得的突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在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经济的发展,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福利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将它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的认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对所有制结构问题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而所有制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总是随着实践的运动变化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将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关于所有制结构的深刻涵义及变化趋势、所有制的存在形式尤其是公有制的替换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以及相关问题争论不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必要将近几年来人们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备同仁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所有制运动规律看,生产资料所有制可分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两种类型及其单一私有制、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四种结构。所有制的内在矛盾主要是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中所有制构成表现为上述四种结构,其中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结构形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制运行中的主要活力形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不同的是,资本主义推崇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推崇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从而标明了它们的不同社会性质。我国属后一种结构形式,对我国当前的这种所有制结构的理解,应坚持矛盾论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6.
陈龙 《新高考》2004,(1):96-9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一重要政策将有力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包括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内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十五大报告的精神,从如何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入手,阐述了所有制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制度安排;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探索,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深化所有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等观点。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日益成熟和壮大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利用了自有的资源,而且通过兼并重组,输出组织资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9.
本在对企业的个人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国企产权改革的思路。作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共同占有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也是性质的,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政策工具。因此,国有企业应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企应实行分级所有,分类管理;要让劳动直接拥有资本,并通过市场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和交易。  相似文献   

10.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其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特点是兼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今后,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混合所有制将会占主体地位,单一的、基本的所有制将会逐渐减少,因此,我们要大力扶持混合所有制经济,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统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不断融合新的"利益共同体",促进社会更加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社会,有必要在现有关于所有制的法律安排基础上,设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公私经济共同发展为所有制结构框架;生产要素所有制、财产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提法都具有现实意义。这可以不断为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公私统一的利益动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模式改革,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与职业院校相互融合。通过对浙江省20所优质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案例分析,从产业经济对办学需求拉动、资本技术要素统筹、学校师资品牌价值投入及公私资本合作探索等四个维度,探究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的内因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所有制运动规律看 ,生产资料所有制可分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两种类型及其单一私有制、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单一公有制和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四种结构。所有制的内在矛盾主要是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中所有制构成表现为上述四种结构 ,其中公有制与私有制矛盾的结构形式成为现代社会所有制运行中的主要活力形式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不同的是 ,资本主义推崇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推崇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从而标明了它们的不同社会性质。我国属后一种结构形式 ,对我国当前的这种所有制结构的理解 ,应坚持矛盾论中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才能把握  相似文献   

14.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由传统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转换成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 ,是公有制理论的创新和重大发展。这种新公有制形式的特征和优越性在于 :产权明晰、产权主体明确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 ,促进企业制度创新 ;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相结合 ,更加符合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所有制 ;公私溶合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权责利相结合。促进新公有制形式发展 ,必须更新观念 ,积极创新 ;营造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改进管理 ,健全股份公司的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苏州乡镇企业单一所有制的弊端愈来愈明显。调整的目标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吸收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形成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调整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二是加深对乡镇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长期性的认识;三是将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传统全民所有制理论源于马,恩的社会所有制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在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作过理论概括,即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实行按劳分配和使用劳动券,没有商品货币关系。但却忽略了社会所有制关系所赖以确立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了全民所有制的概念。认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好比一个大工厂,应把全部国民经济机构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要“组织由整个社会承担的社会主义的产品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列宁关于全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所有制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宪法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新中国历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中所规定的农村土地所有制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过程作出了回顾和分析,指出现任宪法规定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困惑,认为根据所有制形式要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现行宪法规定的农村土地所有制也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对于西周土地所有制形态 ,史学界有三种不同观点 ,从对三种观点的比较分析中 ,可看出西周是土地国有制。西周土地国有是一种特定的所有权形式 ,其本质受所有制条件决定 ,具有私有性。因而 ,西周土地国有实质是私有而非公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章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分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认为,坚持这一所有制结构,才能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