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首都师范大学虚拟学习社区两个学年的同一门网络课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比较两个学年不同时期学习者的高水平知识建构情况,判断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是否对其起作用,以及起多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确实影响学习者高水平的知识建构,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拟合了教师教学组织行为和学习者高水平知识建构的方程,通过该方程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组织行为对学习者高水平知识建构所起的作用,从而为教师实施网络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异步网络协作学习中知识建构的内容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平台中开设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从知识的社会建构观点出发,对学习者保留在学习论坛上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学习者群体知识建构的层次。同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以下简称SNA)的凝聚子群分析、角色分析和中心性分析对群体互动特点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学习者之间更多地停留在信息分享和观点比较上,群体知识建构层次不高。另外,学习者因参与情况不同,相互的权力分布不均匀,并呈现出不同的角色分布,部分学习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最后,作者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后续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3.
同伴互评能够促进学习者高阶认知能力的发展。文章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以课程进程中四次作业的同伴互评评语为分析对象,从时间序列视角探索同伴互评对学习者知识建构的过程影响与差异影响,剖析出在高校课程教育中"以评促学"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同伴互评能有效提高学习者深层次的知识建构,帮助学习者在更高阶认知结构上进行知识构建;在同伴互评策略支持下,高、低元认知自我调节能力水平学习者与整体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过程趋同,即都经历了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发展过程;但是,对于高水平元认知自我调节能力组学习者而言,同伴互评在提升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综合性和深层次的建构方面,有更加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方式和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以古纳瓦德纳的知识建构模型为编码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实证研究,将学习者的高水平帖所占比率与其个性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研究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其知识建构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方式和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协同知识建构有效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层次走向深入,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历程进行动态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估是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基于两个通用的知识构建原则,构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大学生协同知识建构教学模式并开展实证研究.采用社会认知网络特征(SENS)分析法对学生协同知识建构的社会认知演化轨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效果及协同知识建构水平;协同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交互参与度增强,网络凝聚性逐步提升;不同社群学生在不同教学阶段的知识进步水平具有层次性差异,核心组形成了高层次认知网络结构,知识进步呈现进阶演化趋势,半边缘组的认知网络结构具有局部性特点,教学后期才出现明显知识进步,边缘组连接稀疏,共现极少,无明显知识进步.研究为一线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借鉴,为解构学习者知识建构历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交互是网络课程成功的关键.为更好地了解网络课程交互,选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ERIC数据库文献作为研究样本,从网络课程交互的内涵与类型、支撑网络课程交互的理论基础、影响网络课程交互的因素、网络课程交互的应用效果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分析,表明交互发生于人际交往之中,属于两人及两人以上的社会行为,强调在社会中建构知识;强调激发学习者内部动机、为学习者构建轻松的学习环境;强调教师运用反馈等支架式教学策略帮助并引导学习者构建意义,强调运用同步和异步交流工具支持学习者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在线协作学习中集体责任和个体生成角色的发展动态,及其对知识建构过程的协同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集体责任的三个特征(参与意识、协同交互、均衡发展)与个体生成角色(探究引申、知识促进、知识整合、探究管理)的分布形态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动态演进的复杂关系,且两者共同影响协作对话本质。探讨在线协作学习中集体责任与个体生成角色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创设在线协作学习环境,并为知识建构提供策略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情绪交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成效。为了探究情绪交互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的影响程度,研究综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整体网络视角分析在线协作讨论中情绪交互的网络结构特征,并依据Gunawardena提出的知识建构模型对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情绪交互的连通性较低、密度整体不高、中心势偏高,而且在线学习者的协作知识建构总体水平也不高,主要集中于知识分享和知识分析层次。其次,情绪交互密度和中心势不仅与知识协商和知识修改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水平。鉴于此,文章从情绪交互视角提出了提升在线学习者协作知识建构水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网络团队学习及其构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计算机网络不仅支持远程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必将成为各种学习团队交流与学习的基础平台.借助网络或利用各种网络工具组织团队学习,通过学习团队群体对知识进行加工、传播与共享,可以加速学习者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增强学习者的合作意识和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者团队的整体竞争力.本文在分析网络学习发展趋势和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界定了网络团队学习的概念,对其展现出来的学习优势做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进一步研究了其组成要素,给出了网络团队学习的构建模型,最后提出一些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探究知识建构的微观动力学机制是提升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基于协作标注和可视化知识建构的新型协同学习技术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和口语报告法,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动力学机制,探究学习技术系统在支持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协同学习机制在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知识建构的不同阶段起着动力作用,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的集体建构和集体记忆的图式化呈现。本研究能够对学习技术设计和协同学习系统建构提供一种微观指导。  相似文献   

11.
内陆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城市群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自然资源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且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育层级.内陆城市群产业集群的三种模式即传统产业型集群、新兴产业型集群、产学研衍生型集群,目前都面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主导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困境.其区域创新需要从学习型组织到溢出效应保护、从模仿合作到多重创新、从软环境营造到硬件建设等方面,构建创新网络,优化创新模式,营造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是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的大背景下,网络文化的文明程度和其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和谐文化的构建。因此,构建网络和谐文化必须从构建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监管体系和构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保护体系等方面入手,才能使网络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构建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学院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化学教学素质观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在教学中追求化学知识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最佳结合。化学教育的素质观,就是化学教学应该从精心培育优良的思想品质、促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掌握和体验学科知识、着力提高学会学习的基本能力、努力培养创新意识等五个基本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培养。  相似文献   

14.
15.
随着校本网络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视频开放课程等不断涌现,门数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交叉的网络课程需要联系起来、相互支持,以促进跨课程的网络学习。这就要求课程建设者打破传统课程内容的归属性,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网络课程作为课程群来进行建设。网络课程群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实现的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网络课程体系。基于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群能够整合不同网络课程的知识,优化网络课程教学活动,支持学生跨课程的网络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群研究在理论层面多是面向具体学科的经验总结,在实践层面多关注具体案例,尚未洞察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关联。为了提升网络课程群的整体效益,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需要从分析框架、模型建构、促进策略、支持系统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研究。网络课程群建设应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制定明确的目标,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应用知识建构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网络课程群知识建构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网络资源利用成为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提高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并优化网络资源建设,文章以微博、论坛、网络百科三大平台为例,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平台中网络资源的内容、利用过程、发展规律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网络资源互动程度与知识产出关系模型和未来学习平台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in online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 influence the process and quality of knowledge build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mpir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twork structures and social knowledge building in an asynchronous writing environment through discussion forums in a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The quality of th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evaluated through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network structures are analyzed using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relations among participants during online discussion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s used to analyze relations between network structures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Working on data extracted from a 6-week distance-learning experiment, we analyzed how 10 groups develop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ocial networks when participants worked together on case resolution. The result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hesion and centralization, an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e cohesion index and the centralization index on social presence and cognitive presence in knowledge building. However, this must be understood with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networks in which messages sent to all group members occupy the center. This underlines the need for reinforcing participations that are directed to the group as a whol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ct the network contains both central and intermediate members. By contrast, we propos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sis techniques used is a good option for this type of study while recognizing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e validating the instruments in terms of their own theoretical sup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Engineeringrisk analysis is an integrated margin-al science, which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in thepast two decades. It includes a series of methods toanalyze different problems induced by various uncer-tainties. Project risk assessment involves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estimation and risk evaluation, etc[1].Recently, researchers have been paying more and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tativerisk analysis methods[2], especially to the evaluationmethods of risk probability.Som…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多元文化科学教育的观点,对港澳台沪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知识及知识结构进行归纳与分析,提出建构初中科学课程知识体系要遵循的原则;应注重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整合性、人文性,强调初中科学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和个性化结合,以及在多元文化科学教育视角下初中科学课程知识结构的建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