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历了自主探索和多元发展阶段。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有效就业,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国家科技转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我国政府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发挥机制建设的主导作用,提供制度保障,支持实践基地建设,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协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和营造社会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2.
张明  冯洁 《陕西教育》2009,(7):11-11,13
大学生就业是政府、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好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今正在提倡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制约毕业生创业的因素,探讨在高校中如何实施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3.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决定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构建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文章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应该包括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完善社会导向机制、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社会、高校、毕业生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高校创业教育高度重视,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但是,客观上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存在创业教育体系还比较封闭孤立、高校的主导作用还未充分实现、政府的政策保障职能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的支持职能未能全面发挥等问题。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完善、成熟的教育体系,充分实现高校的主导作用,优化政府的政策保障作用,全面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共同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5.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其掌握了科学的专业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肩负着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重任。但是由于高校扩招的影响,使得我国每年高校大学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增加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与此同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持,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共同构建长效就业机制,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形成有效的促进就业联动机制,文章主要针对教育改革背景下健全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促进机制的对策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业活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生存环境及发展状况,正确定位各级政府、各高校以及大学生创业者本身在大学生创业活动中的功能,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无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徐州六个城市的科技型大学生创业企业、政府相关部门、部分高校相关负责人以及高校在校生的调研访谈,深入分析了科技型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政策的制定落实、各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有三个主要特点:发挥政府优势,实现要素集聚的发展新模式;发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作用,推进产业连接的新链条;聚合社会力量和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提供全方位服务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结合青岛市未来发展,应采取建设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加大职业能力培训支持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  相似文献   

8.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和促进就业创业体系的必要性,面对目前政府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扶持体系不够成熟、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和素养欠缺等问题,为此,应从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政策和扶持体系、完善高校创业理论教育体系、积极构建高校创业实训平台、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建设完备的社会创业扶持体系等方面为着力点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梳理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的经验入手,总结我市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着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少,经营效果差等主要问题。从社会、政府和大学教育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天津高校大学生创办科技型企业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志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3):123-125
公益创业作为开展社会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新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需求.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面临认知基础差、项目价值低、智力支持弱、社会基础差等多方因素制约,整合高校、政府与社会等资源形成多元合力,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系统,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求,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引导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促使团队成员科研素质的提高,培养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营造知难而进和积极向上的协作、竞争氛围,本文对地方师范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个人的指导实践,提出了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动态管理模式和激发科研兴趣、完善评价体系、增强团队凝聚力等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明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并结合本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过程管理实际,探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高校创新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社团是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平台,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出现诸多负面问题,应当从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出发,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切入点,通过全面的教育渗透,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天雄  甘世斌 《高教论坛》2014,(10):102-104
现代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大学里的同乡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和学生组织的日益活跃,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创新团队是指由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高校学生组成的,探索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活跃的实践群体,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互补性和创新性等主要特征。相关团队管理部门应深化对大学生创新团队内涵的理解,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真正做到允许学生利用学科专业资源自主组建团队,自主选择实践方向,减少对创新成果的要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改革史、一部革新史,在改革的氛围中不断凸显出大学创新的精神特质。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根本,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学精神"包含着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是涵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21世纪大学教育的归宿所在。高等教育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养成。适应社会的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超越性,是培育其大学精神的本真命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大学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为了广义的大学生就业,而非狭隘的让大学生仅仅获得、适应某个岗位。大学是培养人的创造、创新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养的机构,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适应并改造世界,具备适应并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仅培养就业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  相似文献   

17.
在抽样调查和走访座谈的基础上,从性别和学历两个视角比较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G因素"的现状,并从社会、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透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G因素"现状,提出从"加强创新精神、改革传统教育、改善创新环境、强化心理引导"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学习是大学教师学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丰富大学教师的洞察想象能力、提高综合交叉能力、发展知识谱系能力、增强学术自主能力、促进合作分享能力、提升反思批判能力,对大学教师学术创新力的提高意义重大。为了促进大学教师更好地开展非正式学习,实现其学术创新,社会、政府和学校应该从转变学习观念、优化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能力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宋海萍 《培训与研究》2010,(10):104-106
理论结合实践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创新要求,大学生的德性培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谛。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德性培养提供实践平台,突出了实践体验对德性教化的促进和提升,丰富、拓展了学生德性培养的阵地、途径、内容与维度,具有德育资源的整合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当前受到各高校广泛关注。华中农业大学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设立创新基金,构建创新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大力推进了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受到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好评。以学生组建小组开展水面垃圾清理收集船的制作为例,就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提出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紧扣兴趣驱动、过程体验、学术交流三个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