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话用移情是语言习得的较高境界,它要求语言习得者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必须熟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以其文化作为交际背景进行言语交际。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并就如何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跨文化意识、请用移情意识以及全。何把语言移情用于言语交际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法能力,语言迁移以及学习者地位和社会交往等。本文探讨了在课堂环境下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课堂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语用输入,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强化语用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显示出我国英语教学与测试应加强对学习者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二语习得理论为指导,结合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尝试探析英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语用教学、搭建语言支架,帮助学习者将课堂所学的语用知识内化,更好地运用英语,实现语言交际。与此同时,以测促学,科学的测评无疑会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反拨作用,并形成教、学、测良性循环,以期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和文化的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常常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外语教学中,除了训练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更要注重他们对语用的习得,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上的移情就是指在利用语言交流时对语言的理解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语用移情需遵循等同原则、合理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离不开语用移情,语用移情可以成功地促进跨文化交际,使外语学习者理解对方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6.
学习者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是能否成功掌握目的语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学习者情感因素中的移情因素,从语用移情的角度,探求了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习得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以及对课堂教学中文化导入方面的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7.
语用迁移是指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语用知识与目的语语用知识的异同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语用迁移可分为语用正迁移和语用负迁移,而语用负迁移又可细分为语用语言负迁移和社交语用负迁移。学习者应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英汉差异对比分析意识,强化英语语言文化输入,以避免或减少汉语语用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表达、体现和象征文化现实。外语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的统一体。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学习直接关系语言学习的最终结果。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顺利实现文化移入,学习者必须遵循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语义学习与语用学习相结合以及跨文化差异对比的原则。文化学习的有效策略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干预、习惯性的广泛课外阅读以及跨文化交际实践。只有在语言意识与文化意识同时培养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学好目标语言,并在实践中自如地运用。  相似文献   

9.
学习者认知上的语境作用在母语的习得中表现得十分自然,但二语习得,特别是我国的外语教学,不能机械摹仿。我们的外语教改应探索自己的途径,使学习者既能学习外语知识,又能参与外语交际实践,而“焦点式”任务型教学就是理想的选择之一,因为它符合“技能建构”理论。任务型教学应凸显语用意识和母语文化知识的辅助作用,强化语境作用,加速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程小春 《考试周刊》2009,(16):101-102
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和应用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语用失误在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则普遍存在。本文对学生的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的现象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文化意识,避免在语言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1.
隐喻能力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对学习者更高的要求,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有益补充。文章采纳现代隐喻认知理论观点,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结合隐喻与文化及隐喻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指出隐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二语教学要注意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对隐喻的领悟能力。隐喻能力能够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是十分重要的,以达到用现代隐喻理论指导二语语言与文化习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受各种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及参考现有的学术成果,从焦虑、动机、态度、性格、自信心和移情六个方面来阐述个体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探究情感因素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语言的学习(或习得)意味着第二文化的学习(或习得),真正掌握第二语言也即意味着对第二文化的适应(acculturation),这一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本文中,笔者对《走遍美国》中体现西方文化或独特美国文化的片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体现中西或中美文化差异的语言现象从情感因素出发,进行了对片段中文化差异的理解,并最终达到鼓励学生利用上述两种情感模式认可和适应文化内涵的外语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化·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移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认识中外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化移情,才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语言内容,并有效地接受这些语言,从而取得最佳的外语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言形式教学是汉语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语言形式教学只有与自然习得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任务教学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由于交际任务所提供的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在学习者对于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可以将语言形式教学和交际任务融合起来.本文尝试探讨在汉语教学中通过对交际任务的设计,引导学习者在表达意义的同时对目标语法点的注意,从而达到在使用过程中习得目标语,提升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妮 《海外英语》2012,(13):43-44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transfer can not be overlooked.It is group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which are reflected in phonetics,semantics,lexis,syntactic,culture and pragmatics.The paper discusses how we use positive transfer and avoid negative transfer in SLA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学语言之于第二语言习得有其广泛的理论基础,教师的教学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着在其他学科中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它既作为学习者的目标语,同时又是教师教授语言的媒介。因而就要分析教师教学语言的现状,归纳提出了教师教学语言的基本特点,以引起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关注,更好的发挥教师话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外语学习中目标语文化的习得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纵观外语教学的历史,文化的教学一直以来在外语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目标的必要性,呈现并解释文化教学中涉及的问题,最后提出文化教学的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In many states, the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ELLs)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s. In addition, because areas with the most rapid growth generally have little history of educating the ELL population, there may be a corresponding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and empathy for ELLs. The author describes a language shock class that develops empathy for ELLs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 develops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ELLs, and promotes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alysi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reactions to the shock class helped them brainstorm strategies for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ELLs.  相似文献   

20.
The overall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epen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attitudes of teachers at the upper level of the Finland‐Swedish comprehensive school towards the treatment of culture i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EFL) teaching. More specifically, the questions are how teachers interpret the concept “culture” in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ow the cultural objectives are specified and what teachers do to attain these objectives. The study strives to reveal whether or not language teaching today can be described as intercultural in the sense that culture is taught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tolerance and empathy. The empirical data consists of verbatim transcribed interviews with 13 Finland‐Swedish teachers of English at grades 7–9.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ree orientations. Within the cognitive orientation, “culture” is perceived as factual knowledge and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is defined in terms of the transmission of facts. The action‐related orientation sees “culture” as skills of a social and socio‐linguistic nature and the teaching aims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future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Within the affective orientation, “culture” is seen as a bi‐directional perspectiv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look at their own familiar culture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and learn to empathise with and show respect for otherness in general, not just concerning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