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20多篇“科举士子”题材的小说。蒲氏自19岁至72岁一直不绝于追求科举,然而却屡试屡败,坎坷异常,因而郁积“孤愤”之情。“孤愤”才是他从事《聊斋》中“科举士子”小说创作的真正动力。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史上的高峰之一,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究其因,一方面是《聊斋志异》本身的艺术成就辉耀于文言小说史,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手法(1),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聊斋志异》思想成就的高度赞扬,此种赞扬基本上源自于《聊斋志异》的“孤愤说”,如对社会黑暗的暴露与鞭挞等。蒲松龄在《聊斋自志》自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高估《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要恰当地认识《聊斋志异》的思想意义,不能不深入蒲松龄“孤愤”的实质所在,追究蒲松龄产生“孤愤”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3.
田汉读罢《聊斋志异》写诗道:“岂爱秋风鬼唱诗”。蒲松龄也确实用他那画鬼画人,入木三分的如椽之笔,写了一部寄托“孤愤”之书。他刻划木妖狐魅,均为借以发泄愤懑、抒写怨情.他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飘渺的神话世界里自由地驰骋想象,将浓郁的情感物化为光灿的形象,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在《聊斋自志》中,他说:“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寄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遍飞逸兴,狂固难  相似文献   

4.
清代二知道人在谈到进步作品与作者的“孤愤”关系时说:“蒲<聊斋>之孤愤,假鬼狐以发之;施耐庵之孤愤,假盗贼以发之;曹雪芹之孤愤,假儿女以发之;同是一把辛酸泪也。”(《<红楼梦>说梦》)说明上述三部作品尽管类型不同,创作方法不一,但其中的主要正面人物多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作者正是借助不同的叛逆形象抒发了自己“愤世嫉俗”的思想。现就《聊斋》的创作思想、人物形象、框架结构而论,明显与《水浒》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取材于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王评"之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翔实的材料,对王评作了深入的分析,进而得出三条结论:一,王评写于康熙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间,此时《聊斋》才完成一半,因而王士禛读到的仅是半部《聊斋》。二,蒲松龄生前至少有过三部《聊斋》手稿,现存手稿是他晚年手订的稿子。三,蒲松龄抄录王评是分作二次抄录的,第一次以尾批为主,第二次以眉批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蒲松龄运用幽默滑稽来表现“孤愤之情”、“珍视人性”、“针砭世风”三方面着手,剖析《聊斋志异》令人解颐捧腹的艺术风格,以图让读者领略蒲松龄创作艺术的另一层面。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     
《中文自修》2007,(12):F0002-F0002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杰出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灵誉。 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却热衷于科举功名,但直到丰过七十才补上一个岁贡生。也正因为如此,他对科举制度的种种不合理有着深刻的体验。传世巨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穷一生精力的心血之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聊斋志异》“体大思精,文奇义正”。清人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深有感慨地说:“是书遍天下无人不爱好之,然领会各有深浅……作者难,评者亦不易。”自这部作品问世后,说者蜂起,但真正了解其价值真髓的并不多,即使在作者当日,便已有知音难觅之喟叹,他在《聊斋自志》中说:“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闌自热。知我者,其  相似文献   

10.
反映社会生活,舒发作者情怀,演绎社会理想、人生追求,进而揭示社会本质和人生真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功用之一。清初学者蒲松龄,“久困场座”,仕途蹇滞。终生郁郁不得申其志,转而担神谈鬼,“托街谈巷议,以自写其胸中磊块”。他的代表作品《聊斋志异》(下称《聊斋》)以文言短篇小说,笔记的文学形式多层面地展示社会人生,广泛、深刻、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本文似就此略作评述,以就教于同道。《聊斋》干预社会生活极具广泛性。一部《聊斋》就是一幅封建社会的全景图。封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  相似文献   

11.
冰火 《现代语文》2004,(12):7-7
阅读导引:《聊斋志异》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的思想,融入了他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是一部“孤愤”之作:多以狐鬼花妖为题材,作者赋予这些异类以人类的面貌、思想和情感,描摹世态人情,讽刺了社会黑暗,体现了浓郁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2.
《聊斋志异》中的量词“事”“裹”“章”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与清代口语中的量词不同,将之与《聊斋俚曲》中的同类量词相比较,可以发现同是蒲松龄的作品,称量同类事物的量词却不同,基本呈现互补之势.这与两部作品的语言性质相关,《聊斋志异》是文言作品,《聊斋俚曲》是白话作品,这会导致遣词造句的不同,同类事物所用量词也会不同,是蒲松龄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在文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寄托孤愤”理论;在小说创作中,抒发了自己的孤愤之情。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主要通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抒发自己对黑暗现实嫉恶如仇的情感;通过“寒士”的厄运.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通过“异史氏日”的精彩阐述.来宣泄自己胸中的块垒。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刻画灵魂高尚、积极奋发的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富有美学价值的讽刺形象,对封建社会晚期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些以讽刺为主要目的的作品,与作者的其它作品一样,具有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境界瑰丽的特色。作者自称《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他的诸多讽刺形象的塑造及其对黑暗现实之尖锐揭露和抨击,正是这种“孤愤”之情的表露。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的《聊斋俚曲》是一种说唱形式。它以曲折奇异的叙事和纯朴生动、风趣幽默的词语来揭露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对善良正直寄予同情和沤歌。《聊斋俚曲》不同于《聊斋志异》,它是献给劳动人民的,是以通俗的白话、民间喜闻乐见的俚巷俗曲和小调,以“使街街里巷之中,见者歌而闻者亦泣”的故事盛行于世。戏曲史家周贻白先生对蒲松龄的聊斋俚曲给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认为蒲松龄俚曲的出现,是对“北方一带流行的戈阳腔衍变而来的其他声腔”以极大的冲击,还认为蒲松龄“虽然不是专事戏剧创作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却开拓了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从《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看作者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值得注意的是,在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中有一系列诸如既否定片面贞操观又反对寡妇改嫁,既赞扬男子痴情、为情付出又崇尚男子爱情不专一、肯定一夫多妻制,既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在爱情婚姻中的地位又仇视无辜女性等看似矛盾而内在统一的思想,而蒲松龄提出并推崇的关于婚恋方面“妾为君贞,君为妾义”的道德规范是其爱情婚姻观的关键内容,也是导致其思想表面矛盾深层统一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是独具特色,既进步又局限,既矛盾又统一的。对此,我们应该持客观态度,既不应过分拔高也不应过分贬低。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聊斋志异@聊斋自志>云:"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是自言、自慨,也是自信<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何谓"孤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韩非"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太史公自序>谓韩子<孤愤>是发愤之作,因"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述往事,思来者,故感慨足,寄托深,所以清人南邨<聊斋>题跋云"余观其寓意之言,十固八九".<志异>全书488篇,有181篇文末加上"异史氏曰"的按语,点明其命意,倾泻其块垒,本应更有助于读者明其真谛,得其三昧,但<促织>一篇,读者(或教者)每每震于其离奇的构思,曲折的情节,完整的结构,细腻的描写,而对篇末"异史氏曰"的寥寥数语不加措意,而论者甚至不乏误解曲说,如或云"小说结局安排成名一家荣华富贵,表现了作者思想庸俗的一面,也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新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或云"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同上,2002)等等,笔者不能苟同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18.
一部《聊斋》 ,万种风情。其内涵之丰富 ,主旨之精深 ,令人惊诧。非大家高人莫能名其一二 ,吾侪小辈只能望洋兴叹而已。斗胆搦笔 ,略述如下 :一、讽科举《聊斋》的出现 ,本身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讽刺。自开科举以来 ,直到蒲松龄时代 ,所谓的状元举子又何止千万 ?然而 ,能留下文章让后人称道的又有几人 ?蒲松龄幸亏只是一个秀才 ,否则 ,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喜爱的《聊斋》了。因为“屡试不第” ,所以对科举才有了满肚子的怨气。于是 ,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 ,揭露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 ,便成了《聊斋志异》的第一大要务。可以说 ,《聊斋》是…  相似文献   

19.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在失意痛苦中的“孤愤”之作,其作品除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外,还以如下情节反映了蒲松龄消除内心痛苦、维持心理平衡的努力:即反复出现鬼狐花妖所化女性青睐于落魄男性,并大大改变了男性处境。蒲松龄主要选择了女性作为虚幻世界的拯救力量,这与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存在本质相关。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毕一生精力完成的一部笔记体短篇小说集。这部“孤愤”之作蕴涵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感悟。试从《聊斋志异》中集中表现科举考试的几篇文章人手,由约反博,全面把握蒲松龄乃至士林阶层对科举入仕既满腔愤怨、又不得脱离其外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展现其爱恨交织的科第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