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初中课文《孔乙己》里,有一句嘲笑、讥讽孔乙己的话:“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相似文献   

2.
“半个秀才”就是半个秀才王棘孔乙己穷困潦倒,落魄到只能在咸亨酒店柜台前站着喝酒的地步。这在实质上已经和“短衣帮”没有什么两样了,可是他却羞与“短衣帮”为伍。一袭长衫,虽然又脏又破,仍不肯脱下,以显示自己的读书人身分与众不同。但因此孔乙己也就受到“短衣...  相似文献   

3.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4.
副词属虚词,从语法功能看,通常作状语或补语。因为它的意义比较“虚”,在赏析文章时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它。其实,副词与形容词、动词一样,在表情达意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常常能表达一些微妙而深刻的意思,揭示文章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下面就《孔乙己》一文来分析一下副词的妙用:1.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2“.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3.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4.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5.他总·仍旧·是偷。6.品行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一篇选人中学教科书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在这个短篇小说中所塑造的那个穿着脏兮兮的长袍、留着长长的指甲的迂腐文人的艺术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作者是怎样想起了用“孔乙己”这三个字的呢?或者说“孔乙己”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篇小说,也是艺术功力和艺术技巧很高的一篇小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转述鲁迅语——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鲁迅之所以能“不慌不忙”地既描写了孔乙己贫困潦倒的一生,又写尽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其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就是艺术地留下了“空白”.《孔乙己》全文仅二千八百字,其中又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减亨酒店,在剩下的极短文字里,作者详写了顾客们逗笑取乐;孔乙己教小伙计认字;分豆;断腿后来喝酒四个镜头,略写了孔乙己代人抄书:偷书挨打;屡试不第;被打断了腿等几个情节.这些描写就为下面留下“空白”做了基础.因为,孔乙己虽然读过书,却又捞不到半个秀才,又不会营生,好喝好喝懒做,没有任何生活  相似文献   

7.
到了秋天,别人还常说:“孔乙己还欠两百个俯卧撑呢。”到了第二年的“五一”,还有人说:“孔乙己还欠两百个俯卧撑呢。”  相似文献   

8.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们立刻想到孔乙己。“噫!好!我中了!”人们立刻想到范进。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中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科举制度。那么,热衷科举的孔乙己、范进,怎样才能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呢?  相似文献   

9.
“欢迎登录‘跨时空聊天室’,请输入您所需要的聊天对象,电脑将自动为您服务!”电脑荧屏上闪烁着一行清晰的汉字。“找谁聊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我脑海里闪过……“孔乙己。对,就找孔乙己。”我边敲击键盘,边自言自语,“不知道孔老先生离开咸亨酒店以后,怎么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上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性格上表现为:1、追求功名,一心向上爬。仕途上没有成功,他认为这是自己最大的耻辱和失败。别人把他作为笑料拿他开心,说他偷人,怀疑他是否有真才实学,他都不在乎。唯独问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就“神色大  相似文献   

11.
对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一句,教学参考书作如是说:“这一句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四次,极其鲜明地刻画了掌柜的自私冷酷的卑劣嘴脸,同时也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让人想见孔乙己再没有钱路了。”此说分析固然准确,可如果把句中的“十九个钱”改为九个钱或五个钱,不更能“暗示孔乙己穷得再也过不下去了”“再没现钱”,“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  相似文献   

12.
文章的内容常常有虚实之别,明者为“实”,晦者为“虚”,即透出纸壁的内容为“实”,收于笔端的内容为“虚”。阅读时,从“实”出发,由此及彼,以“实”度“虚”,文章的内容会因之而丰富,形象会因之而鲜明,主题会因之而深刻。请看下面关于《孔乙己》4~11段的猜读教例。一、读“实”1.指导朗读4~8段。(1)提示文段中省略号的停顿与意义。(2)提示文段中对话描写的语气和语速。2.分析人物。让学生以“孔乙己的手”为话题畅谈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学生说话的子话题可以是:—双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的手;一双替人抄书的手;一双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手;…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就揭示了生活中悲剧和喜剧产生根源的一致性,因此,鲁迅的小说的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总是互相联接,互相渗透的。《孔乙己》就是以“笑”贯穿全文,以喜衬悲的悲剧。孔乙己正是人们的笑声中登场的,他穷到无以为生的地步,仍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仍然保持着比劳动者高出一等的优越感,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满口“之乎者也”的,不由令人发笑。当人们戏弄他,特别是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来取笑他时,孔乙己立刻变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相似文献   

14.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5.
    
假若我是一位音乐家,别人肯定会说我比贝多芬更“疯”;假若我是一位商人,别人肯定会说我比葛朗台更“苛刻”;假若我是一位秀才,别人肯定会说我比孔乙己更“迂”,因为我就是个令人讨厌的我。  相似文献   

16.
在一个有近千人参加的中学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一位颇有名气的老师上了一堂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导读示范课。导读伊始,师生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师:孔乙书己叫什么名字啊? 生众:(七嘴八舌,有说“叫孔乙己”的,多数说“没有名字”。) 师,孔乙己确实没有名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某:从课文看出来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师:对了。孔乙己中绰号,不是名字。鲁迅作品中还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十二次写到“笑”,“笑声”贯穿全篇,这些笑声在课中有哪些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提到孔乙己,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因为从新中国建国以来《孔乙己》一直都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读过初中的人都“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无冕“秀才”. 说到这篇小说的线索,大多教材分析和教师讲解都认为:“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于职务的关系,“我”是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描写孔乙己.这样归纳很有道理,也很“直观”,教师便于讲解,学生听起来易于接受.然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认为“笑”也是贯穿这篇小说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一、将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加以比较,让学生深刻认识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大多是通过描写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揭示出来的。将作品中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加以比较,学生就能加深对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如教小说《孔乙己》时,教师可将孔乙己的命运与丁举人的命运进行比较。孔乙己极力想通过科举考试往上爬,结果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但他却又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不愿脱下那件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破长衫,而且满口“之乎者也”。他本具备劳动能力,却又好吃懒做,经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以致…  相似文献   

20.
一个秀才考试前,请一测字先生算命,随手写个“串”字,测字先生说:“恭喜恭喜,你能中举人,还能中进士。‘串’不是双中吗?”秀才赴考,果真如此。此事在当地传开了。次年,另一位秀才考试前,也写了“串”字请先生测,结果先生测得此秀才有患。此秀才不解:“为何上次秀才连中,我却有患?”测字先生解释:“因为你是有心写了个‘串’,串字下面加个‘心’,不是‘患’吗?”此秀才家中不久果真失窃。拆字趣闻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