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常常被定位为“教师足主导,学生是主体”。于是.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种表述甚至是要求:“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应该说是成立的。但语文教学毕竟是由“教”与“学”两个层面构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难道在这两个层面上都处于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2.
周如俊 《师道》2006,(8):6-6
最近,在人民网读了网友“jj在路上”所写的《教师你真的值得尊敬吗?》一文,对文中的观点总感到不是滋味!难道我们人民教师真的“丑陋”到如此地步,个个是“惩罚”学生的恶魔,让学生都憎恨到极点,以致发出这样的“呼喊”:“教师你真的值得尊敬吗?”由此,笔者不得不为我们大部分敬业守法的教师喊“冤”!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行,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变得有生机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但是,矫枉不能过正,我们看一。在不少地方,人们已经不敢再提“传统教学”了。即便要提,也是批判、否定,是数落“传统教学”的问题与弊端。“传统教学”真的就这样不可理喻、毫无价值吗?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都先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复习内容均为与本节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其作用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使学生顺利理解新授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教师在新课中安排“复习铺垫”这一环节,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吸引人的教学情境。这使我不禁陷入沉思:难道每一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吗?复习铺垫还需要吗?  相似文献   

5.
现在,一提起公开课,大家就会把它与“标准课”“竞赛课”“表演课”“任务课”“豪华课”,甚至“作假课”联系起来。在教师们的心目中,公开课的名声有每况愈下之势。公开课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坚持推行了这么多年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就是这个样子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6.
许和贵 《甘肃教育》2007,(9X):22-22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当老师的腰酸腿痛,而做学生的呢?却收获甚微。 每当举行语文公开课评课时,许多老师的开场白总是说:“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观众吗?  相似文献   

7.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这本该是学生逐渐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曾经备受教师的重视。然而近年来,在课改的大潮下,却鲜有人问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担心:课前预习了,那课堂上“探究”什么呢?难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学生的课前预习相矛盾吗?  相似文献   

8.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是被政治教师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有人批评讲授法只能向学生传递信息,而不利于学生发展能力,导致学生进行机械的、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据一些关于学生对学科喜好的调查结果显示,政治课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究其原因,其中一条罪名就是政治教师上课很死板,只会照本宣科,课堂不生动,教学方法枯燥、呆板,甚至满堂灌。难道这运用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方法失去了生命力,没有前途了吗?  相似文献   

9.
在全县完小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调研中,两位来自不同完小的音乐教师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采。一位听课的教师悄悄问我:“你们音乐课教师的提问怎么这么简单,大多是一问一答式。难道就不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主题,留待学生仔细思考后再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吗?”是的,我一直在思考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层次性和有效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一部分音乐教师的通病,尤其是偏远完小。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怕学生的回答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可以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教师只顾按照自己的单向设计走下去,课堂上很少有新的问题产生,当然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探究性”也就大打折扣了。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设问?怎样让问题更能拨动学生的思维?带着这个思考我选择了其中一一堂课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陈杰 《青海教育》2009,(3):35-35
何为高考备考,难道仅仅是查漏补缺吗?答案显而易见是否定,它是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从而使原有的积累转化成一种语言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工作干得不好,论文写得再好有什么用?”不知何时,一些不善于搞教研工作的教师开始如此议论起一边教学一边教研的科研型教师来。听闻此言,我觉得些许偏激之中还是隐含实情的,确实有些教师应验了“心挂两头,必有一荒”的预言:教研成绩上去了,教学效果下来了!难道教学和教研真的是水火不相容吗,真的不能齐头并进吗?  相似文献   

12.
韦清 《中学教育》2005,(12):17-18
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之所以在媒体上引起大家长时间的激烈争论,就是说在以往和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越权、侵权行为,而教师又往往习以为常无法自察。最近,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带着课堂教学的素材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当地的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开发教师教育的模型。观看教学录像时,听到中国教师说“很好,坐下”这句话,课堂专家David先生就立即提出质疑:“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还要老师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相似文献   

13.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比以前还成熟一些,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听话”了。一句简单的“不听话”,就把问题转嫁给学生。教师难道不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否存在沟通的障碍昵?  相似文献   

14.
农夫出于好心,拔起了地里的禾苗,原以为能使禾苗更快地成长,却不想“适得其反”。这是我们熟悉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初读这个故事,我觉得农夫很愚蠢:他难道不知道禾苗的成长真正需要什么吗?但不曾想,当了老师,面对孩子时,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充当起“农夫”的角色来,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时,就迫不及待地给予帮助。学生需要这样的帮助吗?教师怎样才能不再扮演“农夫”的角色呢?不久前,在一次市教学观摩活动中,笔者执教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在教学准备和多次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给学生真正的帮助”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教育》2005,(10):4-5
录像刚开始,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影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看教师在那里指手划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全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打上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相似文献   

16.
经常听到语文公开课上学生们那一声声整齐的、富有节奏的拍手声 ,听到他们大声应答着“喜欢———” ,我就在想 ,难道这是我们学生的真情流露吗?难道这真能说明学生知识水平高吗?不!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情感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方法。教师们一味地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 ,其实质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是扼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议声。一、鼓励学生敢于争议 ,培养创新意识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  相似文献   

17.
在课堂教学、学科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授渔”来向教师的施教提出要求,这对“授鱼”的做法固然是一种否定与超越,但“授渔”也不免让我们产生困惑:不同的鱼有不同的抓法,不同地方的鱼也有不同的抓法,“渔”授得完吗?  相似文献   

18.
冷静看课改     
时常听到这样的对话:“都课改了,你还像以前那样上课?”“这一节课上得一点也不热闹,恐怕不符合课改精神!”听了这些我不禁茫然。进行课程改革,难道就是“革”掉过去的一切吗?难道让课堂都“热闹”起来就是课改追求的目标吗?这不免有庸俗化地理解课改的嫌疑。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前不久我读了两则教例。一则是教《愚公移山》时,一生提问道:“愚公移山是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那么,搬家不是更讲经济效益么?”于是教师提出:你还有其他愚公不移山而又能解决出入问题的办法吗?另一则是…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在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要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机会,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好方法和主要途径。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呢?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多肯定少否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我在上四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公开课时,出示了一道这样的应用题:“三八妇女节到了,小明到花店买花,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花店的标价是这样的:菊花3支12元,百合花4支20元。小明想买7支百合花,可是他只带了30元钱。你们说他带的钱够吗?学生独立思…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学生问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希望老师多笑笑。难道教师不会笑吗?“教师会不会笑”实际上是教育者的一种表现生命状态问题。让教育充满生命气息,首先要培养教师的生命观和生命品质,教师要用快乐的情绪去影响学生。要培养教师在生命状态下爱的教育,认识到“爱”是一种品质,是一种能力,更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教师要用快乐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向上的性格,融入到学校和学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