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书院是海南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明清两代,海南书院传承中原学术,促进了理学在海南的传播。书院教育面向下层平民,在普及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弘扬道德、推广良风美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它的兴衰与理学的传播息息相关。宋朝初期,随着理学思想在惠州的传播,惠州的书院教育开始兴起。明朝中后期,惠州的理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出现了众多知名的理学家,受此影响惠州的书院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最终使惠州成为当时的学术重地。文章以罗从彦和湛若水为代表,阐述宋明理学对惠州书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宋代书院作为当世重要的教育、学术和文化组织,其教学制度以新理学为圭臬,融合了儒释道学说的精髓,通过学术会讲、民间讲学、游学论道等形式,营造了气象万千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大批士林翘楚,其独特的文化选择为宋代儒学的复兴、书院精神的肇事、后世书院学术路径的积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宋初朝廷鼓励书院发展以解决文教不振、官学不力的局面,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但一些大的书院走向半官学化。北宋三次兴学过程也是官学再度成为国家教育主体的过程,书院在发挥继续教育功能的同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功能也得到强化。北宋中后期,书院继续发展,不但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并且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学术的发展须以学术独立与自由为前提。在中国古代官学教育中,由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制约,无法提供学术发展的土壤。而与之相反,中国古代书院具有显著的学术独立、自由特征,也因此促进了宋代学术(理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大师,《龙场教条示诸生》是其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相比较,它展示了阳明教育思想的心学特质,而这与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晚明是理学传播较活跃的时期,书院是理学传播的重要场域之一。晚明书院学人秉承修正儒脉的立说宗旨,思考理学传播中淑世精神的传递,通过讲会、结社等方式在书院或书院之外弘扬己说,构建传播网络,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多个波及全国、影响社会深层结构的学派群体,对晚明清初学统构建和学术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清代书院学术风气腐败书院学术风气主要取决于其教学内容。就教育内容而言,清代先后出现过几类不同的书院。清朝入关不久,统治阶级还无暇顾及到书院。明末清初有些学者承明代书院讲学精神之余绪,陆续恢复了一些以讲求理学为目标的书院讲学,如孙奇逢讲学于百泉书院,李二曲讲学于关中书院,黄宗羲讲学于浙东各书院等。但随着统治者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它们的影响并没有传播开来。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股以学习“实学”为主,反对学习理学和贴括的书院教育,以颜元主持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书院兴盛一时,极大促进了学术的繁荣。这一时期理学的勃兴是和其学派利用书院讲学传道、传播其思想分不开的。书院与理学传播的结合,一方面为书院发展提供了人文基础和思想文化土壤,为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自由的活力,另一方面极大拓展了理学的发展空间,扩大了其在学术、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为理学上升为宋以降思想界之主流、成为官方统治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宋朝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持续了千余年。与科举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两种教育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教育体系,同时还是当时的学术基地,也是古代藏书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院研究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3.
武夷山古代书院从北宋游酢的“水云寮”开历史之先河,历经南宋的兴盛与元明清的沉寂,以清代游云章的云寮书院草草收尾,前后共建有27所书院。本文在充分查阅史料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的历史,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武夷山古代书院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4.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书院志只有确立了"主教育"的体例,才能从一般方志中真正独立出来,从而成为教育史尤其是书院史的资料宝库。梁廷枏《粤秀书院志》以书院人述书院事,首次确立了在书院志"主教育"的体例特点,反映了清代广东书院的生存、发展与运行情况,也折射了清代初期至中叶的书院教育的变迁,在书院志史上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霞玲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1-42,103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宋代是书院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书院的德育体制完备,其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它对品德教育的高度重视,书院教育家们都把以德育人作为书院教育的理念,将道德品质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因此,对宋代书院德育这一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可以全面深入地认识书院教育及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而且可以吸收和借鉴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书院教育的性质与精神探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析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兴衰史和书院教育的性质及古代高等教育存在的两个基础:本体基础和社会基础.书院存在的生命力在于学术自由的精神及其对社会需要的适应,这是书院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存在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福建士子学风大振,特别是入宋以来,福建更是人才辈出,这些知名学者中,有不少与三坊七巷有着不解之缘。三坊七巷历代,尤其是清中晚叶学者东渡台湾筹办书院、推广传统教育,为清代台湾书院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福州鳌峰书院严谨、创新的学风更是对晚清台湾各地书院教育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20.
齐国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术独立、精神自由的典型缩影和典型代表,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但齐国稷下学宫留给我们的思索却是深刻的。齐国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能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学术自由有其限度,它是在思想集中统摄下的自由。同时,教育也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