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构建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比较时,我们既要不断优化比较的内容,也要坚持科学的比较方法。历史的比较方法要求我们,必须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从而牢牢占据社会发展方式的道义制高点。发展的比较方法要求我们,必须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趋势。全面的比较方法要求我们,必须从"事实的整体"出发,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客观的比较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决不能罔顾现实,主观臆断。  相似文献   

3.
坚持马克思社会生产目的的层次的方法,发展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理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规律的科学概括;现代市场经济动力机制长期化的根本趋势,正是社会主义本质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生力军,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践行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试图从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人手,对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加以论述和阐释,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通过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改善了生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改变的其性质,避免了灭亡的历史命运,反而预示着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已经孕育着社会主义的某些因素,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但是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性质,因而也就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对电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成人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性质成人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之所在,因而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目的不同,这就决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沿着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正确方向前进。一、关于解放生产力在生产力的问题上,过去人们只强调要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解放生产力,而认为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就只有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了。但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一定历史阶…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借鉴资本主义成果的思想历程宋歌,孙桂芝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具有根本性质上的差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既是对立的,又存在着继承性。从生产关系上来说,二者是对立的,我们必须否定资本主义;但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又有...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意蕴,从价值、目标、方法及战略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科学发展观追求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探索并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升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有社会主义的发展。迄今,资本主义已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四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四个发展阶段伴随着四次科技革命,资本的扩张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改革和体制创新,资本主义的改革和体制创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和制度支持,但资本的私人属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因而如同历史上相继更替的社会制度一样,它也要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资本主义体制的变化,社会主义依次实现了科学理论的创立、社会制度的建立、世界体系的形成和理论与模式的创新发展。资本主义的不断变化发展,最终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文化依据、实践指向和理论体系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理论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又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持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观念和组织行动高度一致的重要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阐述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继承和发展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指明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方向,还勾勒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问题。法律作为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法治化水平不高或法治模式正在建构的中国,应当顺应发展模式和发展目的的选择,这也为处于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宪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科学发展观具有宪法指导思想价值、宪法性方法论价值、保障基本人权价值。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宪法观念变革、宪法内容变化和宪政体制机制完善发生重要影响,将对宪法理论和宪法学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特别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追求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内涵,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架构了中国发展分三步走,东西部协调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特别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以追求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内涵,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质,架构了中国发展分三步走,东西部协调发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们党就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发挥的武器和突出优势。社会主义不仅求富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就是要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产物,既集中地展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是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纲领性文献。其理论创新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对90多年来根本成就的新总结;二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述和新定位;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阐释;四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的新概括;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部署的新谋划;六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七是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部署。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产义的基本矛盾中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并勾画了未来社会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特征;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思想,但仍然没有达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是马列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