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代内府杂剧在体制上继承了元杂剧的传统,体现出程式化和规范化的特点,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在音乐性上,内府杂剧在宫调使用上更加简化,在音乐形式上更趋整齐,使用曲牌更加集中,也更规范更戍体系。通过对明内府杂剧的曲调组合形式的考察,将其与元杂剧及明代以朱有'墩为代表的贵族藩王创作的宫廷杂剧进行比较,总结出内府杂剧曲调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元杂剧在曲调上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曲调的吸收借鉴出发,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金元音乐文化背景。又结合元杂剧演出的伴奏乐器,进一步论述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影响下元杂剧所呈现出的独特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3.
徐渭的《四声猿》代表着明杂剧的最高成就,在戏剧形式的各方面体现出强烈的独创性。就剧本体制看,能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确定折数;较早在杂剧中运用南曲进行创作,并在使用北曲时也有突破;能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采用多种演唱方式。就场次安排和语言看,能注重关目的冷热搭配和排场的调剂,有较强的表演性;曲辞既保持了元杂剧自然、活泼、富有机趣的风格特点,又辛辣豪雄过之;宾白明白晓畅,俚俗不避,份量也大大增加。徐渭在戏剧形式上所作的革新,正体现了由内容的新颖所带来的形式上的独创,与其先进的思想、反叛的精神、独放的性格以及在艺术创作上一贯的探索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初为杂剧之始”的关汉卿,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杂剧剧本,而今流行在世的元代杂剧剧目七百三十七种中,关汉卿的剧目就占了六十种以上,保存至今的全本元杂剧有一百六十种,而关汉卿占了十八种,在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四十一个元杂剧作家中居首位。  相似文献   

5.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6.
谈古代戏曲,主要讲两点:一“诸公 (宫 )调”,二杂剧。“诸宫调”,即“诸公调”,南宋便有,金时较盛。这是一种既讲又唱的文学形式。它用多种曲调唱一个故事。它与后来散曲中的套数很近似,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几万字,讲唱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唱词运用传统的诗词表现手法,词句很美。后来元杂剧的《西厢记》,就是受它的影响,编写为剧本形式的。   杂剧是元曲里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散曲。散曲是入乐的抒情诗;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是在民间戏曲、宋金院本 (指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诸宫…  相似文献   

7.
家班是昆曲有别于元杂剧和京剧的重要特征,明清两代士大夫普遍蓄养家伶的风气,推动了昆曲的普及和流行,同时也促进了昆曲文学剧本创作的繁荣,完善了昆曲舞台演出的体制和表演规范。从审美特征到舞台演出体制,昆曲的很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家班阶段的烙印。这种影响和痕迹主要表现在:尚雅的美学趣味及含蓄优美的演出风格;生旦戏、折子戏为主的舞台传统;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有别于明星制的以剧本为中心的角色制。  相似文献   

8.
北曲杂剧南移后,便与南戏在剧本形式、脚色体制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南戏的曲调组合、曲韵及语言风格出现了北曲化的倾向,北曲则在曲凋联套、脚色体制、剧本体制、演唱形式上也出现了南戏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是在继承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发展成熟。元代,是一个戏剧丰收的时代,优秀剧目层出不穷,表演技巧日臻完善。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生活上,较之元代其它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更为广泛深刻。元人胡祗遹在《送宋氏序》曾经这样说明元杂剧内容的广泛与题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北曲为声腔的新兴文艺形式,它吸收了唐以来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因素,发展为一种曲调和科白相结合,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伴奏,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元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艺术形式。按我国传统的戏曲理论,所谓“戏曲”,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代言体,就是表演者扮饰故事中的角色,用第一人称表演出来;第二,必须由曲科  相似文献   

11.
元代艺妓大量介入杂剧的演出和传播,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艺妓与文人的交往对杂剧创作在题材、内容、风格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艺妓通过舞台演出的实践,使得杂剧的角色体制、演唱技巧等舞台艺术得到进步和完善,并且艺妓们在各地的演出客观上对杂剧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是元以后杂剧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明清杂剧虽然从总体上比不过元杂剧,但由于明清剧作家们的不断努力,在内容主题和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突破,从而为杂剧的进步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南戏剧本前面与北杂剧剧本末尾有四句或两句韵语,用来概括剧情大意、提示剧名,叫题目或题目正名。从观众而言,它具有广告宣传之用;从读者而言,它具有了解剧情概要之需。但为何南戏置于剧本开头而北杂剧放在剧本末尾,这是由南戏剧情比较复杂、杂剧剧情相对单纯所决定。南戏剧情复杂的构成因素之一是融合了较多的表演伎艺;杂剧主要吸收了说唱伎艺,尽管也插入一些表演伎艺,但与剧情无关,故不会增加剧情的复杂性。"多角均唱"的演唱体制,决定了南戏以动作、形体、道白、表情——念做打表演,相对来说不太受时间的限制;"一人主唱"到底的演唱体制,决定了元杂剧剧情比较单纯,一般为"四折一楔子"。  相似文献   

14.
虽然京剧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源远流长。中国戏曲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从唐代歌舞戏到宋杂剧、金院本,以及南戏,初步形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完整形式。发展到元杂剧,有了结构比较严谨的剧本,有了表现生活和塑造人物的多种艺术手段,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一个高峰。到了明代,衍化成为北杂剧和传奇并存。及至明末清初,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地方剧种。它们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又各自吸收了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域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声腔和艺术表现手段,呈现出许多剧种[甲]的繁荣局面。这中间,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汉戏、昆曲、秦腔和弋阳腔等,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发轫于金元之际,历时百年之多,其创作始于关汉卿等人,研究元杂剧的分期问题,对进一步明晰元杂剧发展的历史,深入了解各时期中的作家作品情况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元明人著作所记为据,从杂剧家的生平与创作入手,结合各时期中杂剧作品内容,风格的不同情况,论述了元杂剧应分为四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宋元南戏对元人杂剧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元人的杂剧的题材内容、题目正名、宫调名目、曲牌沿用、套曲联缀、集曲格式、角色行当、演唱形式以及“末上首引”等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或产生于杂剧的创作之时,或产生于杂剧的流传之中,使今日所之元人杂剧尽管零碎但却是实实在在地留存着宋元南戏的印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有表现智谋的传统,元杂剧作为俗学和市井学,于此有更突出的表现:有诸多剧目把智谋作为重要题材,加以铺张渲染,并因而造成曲折动人的情节,增强了杂剧的观赏性,迎合了市井平民的娱乐需求和欣赏趣味,亦促进了自身发展繁荣。元杂剧表现智谋,原因较复杂,择要而言,有学传统、体优势、现实背景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代的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都普遍采用衬字,形成了戏曲文学的独特样式.就剧本而言,造就了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体裁;就语体形式而言,开后世文学通俗化、口语化的先河;就戏曲艺术而言,奠定了中国戏曲艺术长于抒情和虚拟出表演的形式基础.大大丰富了戏曲文学的表现力,其影响不止于一代,不限于一体.元杂剧作为综合艺术,是一个包含着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这些艺术元素来源于不同的艺术样式,有着各自的长处与特点.它们在戏剧这一艺术整体内部互相矛盾、制约、交流,溶合,推动着戏曲艺术的变化与沿革.除了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同地域、风格、剧种的交流之外,各种艺术元素在戏曲内部相互制约与相互突破的矛盾运动,也是决定戏剧形态,包括文学形态(剧本)、音乐形态(曲调)、表演形态(科介)的重要动因.中国戏曲艺术第一个辉煌点元杂剧,应该是多种艺术溶合交流的产物.今天,元杂剧的曲调久已失传,它的表演程式(科介)也难以再现,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只有元杂剧的文学形态剧本.尽管剧本与演  相似文献   

19.
引言本文所涉及的明人杂剧,主要指明中叶后即正德、嘉靖以降的所谓“南杂剧”,间有以北杂剧的形式写作,而思想、艺术意境已与元杂剧南辕北辙的少数明代作品。至于元、明间失载名氏的百余种作品,虽大抵可考定为出自明代教坊,但因其关目粗疏,因袭模拟,甚少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故置不论。又明前期杂剧,数量既少,且鲜有时代风格可言,仅能视作元杂剧的余绪,故亦置不论。  相似文献   

20.
元代白朴的杂剧作品《墙头马上》、《梧桐雨》对唐代白居易诗作《井底引瓶记》和《长恨歌》的改编,主要是在继承诗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文体特点,对人物形象及其命运进行了拓展。白朴的杂剧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戏剧模式、语言形式以至思想意识方面的创作和发展,体现了元杂剧推陈出新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