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  相似文献   

2.
学习这个概念来自孔子,教育这个概念来自孟子,学习和教育的根本是做人,做人的根本是乐。学习,教育,乐,是一气呵成的人的本性的实践,这个人性实践之乐是自然的,平静的,不是外力加上去的。孔子并不必然是道德圣人,而是在学中实践快乐的人,因为孔子摸到了天教人做人的意思。我们做人,是接着孔子、孟子往下做人,接着孔子、孟子摸天的意思,接着孔子、孟子实践人性的乐。人不能违天,天也不能违人,在教育普及的岁月,天为人存在,不是人为天存在。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为天。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影响巨大,这是人所共知而不成问题的,但是,怎样评价孔子,却成了问题。历来评价孔子差异甚大,旧时尊孔子为“圣人”,当然众口一辞皆是赞誉之语,但到了孔子“圣人”“素王”的头衔一旦脱落,这评语可就五花八门了,就连西方人隔帘望影看孔子,也众说纷纭各持一端。伏尔泰、狄德罗、罗素等人看到了孔子和中国人“温文尔雅”“自制有礼”,便称赞他好得不得了;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孔子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或典型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必须要因人施教、个别指导。换句话说,孔子的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而不是一个僵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再者,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追求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作为与此并行不悖的另一方面,孔子的教育理念要求创造性的批判与超越,而不是顶礼膜拜;要求批判性的创造,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而不在于功利主义的抱负,老师也不应该以功利主义的眼光对学生作评价。与其保守的政治纲领相比,孔子的教育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求得“己身”与“他者”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6.
孔子作为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其理论体系博大精深.社会和谐思想是其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官与民等关系以及人自身发展的有关论述.孔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孔子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初识经典《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因此称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而是经由孔子及其弟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而成。《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相似文献   

8.
孔子创立的儒学具有人学特质,“人”一直是孔子思考和关怀的对象。本文旨从“天一人”转向而确立人学和自我之人与社会之人的合体-人之挺立两方面去体悟孔子的德性生命的确立以及人之意义的生存。  相似文献   

9.
《甘肃教育》2014,(16):15-15
正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途)……《论语·阳货》孔子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不想见的人,哪怕对方地位很高,权势炙手可热,他也会选择傲慢地回避。那时的鲁国,权势掌握在季孙氏等三大家族手里,而季孙氏家又被管家阳货所掌管,所以说,阳货是鲁国的实权派人物。孔子却不怎么喜欢他,当然这也是有事由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季孙氏有一年大宴鲁国的士人,孔子还正在为亡母戴孝。听到这个消息,对于自己的身份很自信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部分,对中国乃至全人类产生过深远、巨大的影响。孔子思想是个庞大的体系,除了哲学、教育思想外,还有丰富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的管理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重视人的因素,重视对人的管理。 管理的核心是人,这已成为现代领导者、管理者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文化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人文底蕴深厚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其支柱的.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孝"思想在这里有着突出的表现和深远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对父母"无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等,都被徽人融入生活之中,极大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徽州和徽州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关键字,先秦以来各家学派对“道”都有其不同解释。孔子提出“仁义之道”,开创了为后世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的传统,成为漫长封建社会经世致用的哲学。刘勰、韩愈、章学诚分别著有《原道》一篇,反映了儒家思想对三者宇宙观、人生观及政治学术思想的影响。把经世致用作为自己原道论的价值依归。  相似文献   

15.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人道的探究,这一明确的价值取向致使儒家之“道”在审美上呈现出中和、至诚、刚健的特征,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巨的规范与影响。中和要求美的艺术必须以礼义为法度,规范文学艺术情感的抒发,促使个体感性情欲与社会理想规范处于“中和”状态。不仅如此,它还注重艺术因素的相反相成,主张通过协调对立的两端,达到辩证统一的艺术效果。至诚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家解决艺术中情与理之关系的理性思考,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唯“诚”是尚,强调情感意趣的真实抒发的优良传统。刚健以气势的充溢博大而动人心魄,它是一种明朗而圣洁的精神人格美,是一种自强不息、德比天地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前期儒家可区分为“原儒”、“汉儒”两个阶段。以孔孟为代表的原儒将史前、史初时期的原始自律精神扩展至与人以及人的活动相关的各个领域,主张由“人”向宗教和宗法之“天”的皈依,于是在确定主体性的同时便消解了主体性;其大力提倡的“自律”最终也就不可避免地转向为“律人”或日“它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更强调“以天为律”、“天主人从”;由此,不仅巩固了先秦儒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的既有倾向,而且促成了儒学和神学的进一步结合。作为其直接的结果,是神学的儒学化和儒学的神学化。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进一步颠覆了中国文化深层意识结构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消解了原始宗教和原儒文化中原本就已经很脆弱的人本意识和主体精神,使中国文化它律性的自律传统进一步得到肯定乃至强化;而起源于原始宗教、滥觞于原儒文化中的自律精神,自此亦成为封建社会中长期具有支配性地位的主体精神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儒家主要从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了审美讨论,代表人物是师旷、孔子及荀子。他们强调音乐对社会、人民的教化作用。孔子倡导"礼乐治国",提倡个体与政体之间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融合,充满仁爱的用心灵生活,推己及人,爱之以礼,乐之以乐,这样才能使社会由内向外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孝是儒家重要的伦理道德,而经权观是儒家重要的方法论.孔孟皆重孝,二者孝又各有所长. 总体来说,作为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的孝更多的是循规蹈矩,符合礼制的孝,也就是说,孔子的孝偏于执经;而孟子在发展孝道的同时,结合社会现状和具体事例,对孝的遵循古礼的同时,有着因时因事权变的色彩,可以说,孟子的孝是守经达权的孝.  相似文献   

19.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