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可是你为什么一直瞒着我呢?"我迷惑不解。他肯定不是假装孤苦无助来让我为他沏茶、煮饭。高中毕业后,我离开芝加哥的家,一个人来到英国读大学。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我一边努力去适应陌生的环境,一边默默忍受着内心痛苦的煎熬——我的父亲刚刚去世。我不知道这种痛什么时候是尽头。一天下午,我来到集市  相似文献   

2.
对自己负责     
我的父亲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生,由于出身不好,回家务农。虽说是农民,但他身上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他爱书法,爱写作。记得小时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但我有唯一可在同伴面前炫耀的东西,那就是父亲写的书法条幅。房子是破的,家具是旧的,在墙上挂上几幅父亲  相似文献   

3.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逝世于1944年7月24日,距今已整45周年了。我自幼和他熟识。他的音容形貌至今犹在我的脑海中,不能忘怀。韬奋是我父亲黄炎培的学生,呼我父为先生。但他并未就读于我父而是由于他们怀着同  相似文献   

4.
感受父亲     
我的父亲生于50年代,出身农民的他有着本色的朴实和刚强。无论做事还是做人,他都会以很男人的姿态让人信服。这一点是我最为钦佩他的地方。父亲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因为他赶上了“文革”;也没有享受过富家子弟的生活,因为他的出身是贫农。他吃过让资本主义国家都羡慕的“大锅饭”,  相似文献   

5.
父亲     
我的父亲刘桐九,是个普通的退休商业职工。他活了76岁,毫无功业可言,可算微不足道。他对自己一生清清白白做人,老实认真工作,晚年四世同堂,很是知足。但是,我却为他这一辈子过得战战兢兢,感到难过。他14岁进城学徒,怕老板,怕被打骂;出师当伙计,怕东家,怕失业;解放后他当了商业职工,又怕领导,怕出身好的同事,怕挨整。最使我想起来痛心的是,他还怕我这个儿子。从遗传上看,我的外貌和声音,酷似我的父亲;但是我的智力得自母亲,狂纵的性格更像我那文盲的曾祖父和半文盲的祖父。我的父亲对我的影响极小。童年时代,父亲每年只有歇伏和春节回家两趟,…  相似文献   

6.
父亲的希望     
为了把父亲的散文编成集子,又读了一遍他写的《做了父亲》。这篇文章是1930年发表在他编的《妇女杂志》上的。《妇女杂志》的读者不限于妇女,我父亲写这篇文章,是跟有儿女的读者谈谈他做了父亲的心情。我算了算,父亲那时三十六岁,三个儿女,我十二岁,妹妹八岁,弟弟四岁。  相似文献   

7.
我八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了。父亲一走,我的快乐也跟着他不见了。母亲整天以泪冼面,家里所有跟父亲有关的东西都被姥姥收起来了。我偷偷地藏了一张全家福,每天睡觉前都要拿出来看上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哭着对着父亲说话……后来我对母亲说,我们都想父亲,就把父亲的照片挂起来吧。那张全家福被母亲放大后,挂在我们家最显眼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想起父亲     
每当我回到老屋,迎面就看见挂在墙正中的父亲的遗像:穿着白色的公安制服,大盖帽下是父亲清瘦的脸。目光还是那样明澈而锐利。只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忽而从眼前闪过。这是父亲在得知自己病情后,请单位的同志为他拍摄的。不久,他便溘然而逝。父亲从小惧怕过死。他很坦然地说,人总是要死的。他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沙,存在和消失都不重要。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病痛的折磨更使他感到生的痛苦,他甚至祈求死神  相似文献   

9.
杨霖 《老年教育》2010,(12):33-33
两年前,母亲退休。离开了多年的工作岗位,习惯了忙碌的她,变得有些无所适从。特别是父亲的突然去世,更是给母亲以沉重的打击,长时间的痛苦与抑郁,导致她的体重骤然下降了很多。我忙于工作,不能常伴左右,看着母亲孤苦无助的样子,我心急如焚。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和政治家黄炎培先生诞辰125周年,也是他亲手创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创刊85周年。本刊特从黄大能先生正在撰写的回忆录中节选了一段,取名为《我心目中的父亲》,以作纪念。文章不仅为我们展现了黄炎培先生作为父亲慈爱仁厚的一面;而且也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教育家心系国家,与时俱进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不是我的专业,但我和他有缘份。我父亲黄炎培一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提倡、推行,1917年在上海还创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我在他的影响下,又在他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高中学习了三年,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了较深的认识,对职业教育事业也有了一定的感情。因此,我愿意以我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对职业教育21世纪的发展提供我的观点。一、当须统一“正名”“职业教育”这一名称在英语中统一用VocationalEducation已有百余年历史。然而在我们国家印尚未全部统一。尽管国家宪法中,以至近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早已统一刊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2.
当我父亲跟我说话时,他总是这样开口:“我今天告没告诉你我是多么爱你?”他这种爱的表达得到了回报;在他晚年,当他的健康日见衰退时,我们更加亲密了……父亲82岁那年,生命垂危,将撒手人寰,我已做好准备,这样他的痛苦能够终止。我们开心地笑,我们痛苦地哭,我们牵着彼此的手,我们告诉彼此是多  相似文献   

13.
黄炎培,字任之,1878年10月1日(夏历9月6日)出生在上海市川沙县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他幼年从母亲孟樾清识字,九岁起到外祖父家塾读书。其父亲好打抱不平的耿直性格,和母亲侍人宽律己严的教诲,从小给他以深刻的影响。几十年的锲而不舍,他终于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提倡实用主义教育1911年武昌起义,江苏省宣告独立,黄炎培任江苏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1912年南京  相似文献   

14.
一八六九年三月十四日①,我生于尼日尼诺戈罗德。父亲是士兵的儿子,母亲是小市民。祖父做过军官,因残酷虐待部下而受到尼古拉一世的降职处分。这个人粗暴到这种程度,致使我的父亲在十岁到十七岁之间从家中逃跑五次。父亲最后一次成功地永远脱离了家庭——他从托波尔斯克徒步到尼日尼城,在那里给一个挂帷幔的匠人当了学徒。看来他有天赋,也识字,二十二岁时,科尔沁(现为卡尔波瓦)轮船公司就指派他做阿斯特拉罕办事处的主  相似文献   

15.
朝辉 《良师》2011,(7):54-55
父亲是个文盲。美国的文盲人数现在已经逐渐减少了。但是,只要还有一个文盲,我就会想到我的父亲,想到他那双不会写字的手和这双手给他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逝世,黄炎培先生异常悲痛,作诗一绝志哀。诗曰: 民族工商信有之, 投资千万绝无私。 毁家集美尊陈叟, 寻到源头马克思。 黄炎培是上海川沙人,生于1878年,父亲是个贫苦的乡村知识分子。他十三岁丧母,十七岁失父,在外祖父的扶养教育下,20岁时中了秀才,当一名乡村塾师。陈嘉庚是福建厦门人,生于1874年,父亲是一个破败的侨商。光绪十六年(1890年)10月,十六岁的陈嘉庚就上了一艘三桅大帆船,漂洋过海到远离祖国的新加坡顺安米号学做生意了。后来,黄炎培成了一位著名的教育家,陈嘉庚则成了一位著名的华侨实业家。从1917年起,他俩成了知友,相交近半个世纪。是什么把他俩连在一起的呢?两个字:爱国!  相似文献   

17.
8岁的帕科气呼呼地对父亲说:"华金让我在朋友面前丢脸,我现在特别恨他,希望他遇上几件倒霉的事。"父亲拿来一袋木炭,说:"儿子,你把挂在绳子上的那件白衬衫当做华金,把这袋里的木炭当做你想象中的倒霉事。你用木炭去砸白衬衫,每砸中一块,就象征着华金遇到一件倒霉的事。我们看看你把木炭砸完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帕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他拿起木炭就往衬衫上砸去。可是衬衫挂在比较远的绳子上,他把木炭扔完了,也没有几块扔到衬衫上。  相似文献   

18.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父亲,虽一辈子处于生活的夹缝中,却坚韧,乐观!初解放时,因为成分不好,全家被扫地出门,凄风苦雨。那时父亲只有六岁,懵懵懂懂地、蹦蹦跳跳地头顶着一个只放着点点豌豆的筛子,离开故土了。迫于生计,父亲二十岁时过继到邻村的一位孤苦的老人——我的曾奶奶家里。贫寒加特殊成分,父亲个人问题直到二十七岁那年,遇到遭继母虐待的母亲,才成家。三位坎坷的苦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     
<正>父亲口吃,时重时轻,关键看什么人在场。小时候听过父亲做报告,记得我站在礼堂门口,听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他结巴一句,好生奇怪地回了家。父亲行武出身,但有些文化。据父亲讲,五岁时他的祖父天天背他出岛去读书。我的老家在胶东半岛的顶端,有一狭长的间歇半岛,叫镆铘岛,名字古老而有文化,取自宝剑之名。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就从那座奇妙的岛屿中走出来,当了兵,参加了革命。因为有点儿文化,一直做思想工作,从指导员、教导员干到政委。父亲曾经轻松地对我说,他们一同出来当兵的人有39  相似文献   

20.
著作等身     
宋代人贾黄中,6岁时就参加了童子科考试,结果被录取了,人们称他为神童。他15岁那年又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他怎么会很早就成名了呢?据说,是他父亲管教严格的结果。贾黄中的父亲也是进士出身。贾黄中小时候,父亲每天都布置给他诵读一段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