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钊 《新闻传播》2006,(5):32-32
写回忆录,一般都是写过五关斩六将,来见有写走麦城的。可是我思来想去,生平得意的事儿还未想起来,倒是那些一想起来就脸红的事儿先涌上心头。无奈,就写这个吧。1949年6月,我作为老《哈尔滨日报》的一员来到松江、合江两省合并后成立的《松江日报》。不久,《松江日报》成立了一个记者组,成员有:戚贵元(组长)、陈昭、罗溟、王达人和我。我分工政治活动报道,时年22岁,还不是党员(这叫“伏笔”,下文便知)。在记者组两年里,我写过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报道,如哈市首届国庆节大游行的报道,当时贵元还称赞它颇有《西瓜兄弟》的味道呢。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成才》1996年第8期刊登的《军中名士李炳彦》一文中,提到了李炳彦编辑扶持帮助我的一些事情C该文发表后,有些同志关心当时的细节,问我能否补充写一写。我说细节当然有,譬如我当战士时,李炳彦编辑曾多次写信鼓励我、帮助我,这件“小事”就是使我刻骨铭心、不能忘怀的。讲“细节”不能离开说“背景”。80年代的整整10年,是《解放军报》“学军事”(以后改为“军事论坛”)副刊的“火红的年代”。主要是在曾光军、李炳彦等老编辑的具体经营下,这个副刊办得充满生气,几乎篇篇文章都跃动着时代激情,洋溢着探索精神,吸引、感…  相似文献   

3.
8年前,江苏一家报社的一名编辑在给一个叫李玉银的函授学员写鉴定时,特意加了这么一条评语:该生在写作方面很有发展前途。8年后的今年,此语真的得到应验:李玉银当上了北京军区某高炮旅的新闻干事。李玉银是1990年3月从山东利津县来到塞北军营的。部队火热的生活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新训期间,因在被窝里打着电简写稿的他被班长善意地“克”了好几次。1991年3月,他调进了政治部报道组。能有一个专门从事写作学习的环境,这对李玉银来说如鱼得水。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他写的新闻稿件一次次被新闻干事“枪毙”了。于是他首…  相似文献   

4.
朱农 《出版史料》2005,(4):75-75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一书,1919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30年共印行了十五版。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出版时,经作者提议,书名改为《中国古代哲学史》。195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此书时,作者为此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台北版自记》中说:“我的意思是要让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单独流行,将来我写完了‘中古思想史’和‘近世思想史’之后,我可以用我中年以后的见解来重写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预备修改这本《中国古代哲学史》了。”  相似文献   

5.
秦殿杰 《今传媒》2006,(5X):15-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也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在去年广东省记节的大会上,宣布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荣誉称号的记中,有《南方周末》的向郢。她写的《任长霞传奇》(刊于2004年6月3日的《南方周末人物》A3版)得到了普遍的赞赏。我读这篇通讯时,禁不住泪水盈眶。我认为此稿得奖,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7.
1999年 4月间, 1998年度“陕西新闻奖”在宝鸡评奖,我作为评委,被分在通讯组工作。当我得知,《星期天》选报的言论“真心球迷”竟与《三秦都市报》所报一篇也是写球迷的言论撞了车,而该报副主编戴超是言论组召集人时,我认为“真心球迷”没戏了。不料一天饭后在宝成宾馆外的清姜路上散步时,省记协秘书长杨安民却对我说,“真心球迷”写得不错,获奖应该有望。结果,《三秦都市报》那篇言论获二等奖,《真心球迷》获三等奖。大会最后总结时,言论组另一位召集人、宝鸡日报总编辑卢愚特意提到“真心球迷”写得较为精彩、生动。我当时大…  相似文献   

8.
大力开展“让消息唱主角”的再教育张骏德记得早在1981年春天,我与周胜林教授接受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委员会关于《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的编写任务时,在概论的开头就写了“充分认识新闻(消息)的地位”: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了消息、通讯、特写、...  相似文献   

9.
读者信摘     
《中国编辑》2007,(4):90-91
蔡学俭(湖北新闻出版局)在2006年1183日来信中写道:我一直有个想法,即对编辑本身要多加宣传。在《出版科学》上辟有《老编辑甘苦谈》、《中青年编辑自画像》两栏目,有刊物曾加仿效,受到欢迎。后因稿件难约(编辑不愿意写自己,别人所知甚少,好稿难求),几年后取消了。现在,作家、明星连“超级女声”都被炒得“轰轰烈烈”,而编辑始终“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10.
一切都似乎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有人说我去年另辟蹊径,寻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重大题材上有所尝试。说实在的,去年的一年,在忙乱中我几乎是遇到什么写什么,很少有另外的想法。这里,只能回过头去,寻找一点采写的体会。(一)我感觉中的“重大”1992年聂荣臻逝世,我很快写出了近万字的《十大元帅都走了》的稿子,被《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工商时报》抢着先后在两天时间里用整版刊登,接着被几十家报纸转载、连载,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文摘》以6个页码的篇幅在头条全文转载。如果说重大题材,这是我写的第…  相似文献   

11.
每次发表文章,我总是第一个打电话把喜讯告诉妻子,与她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因为我最清楚,这收获的背后,有妻子一半的功劳。 妻子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编辑”。写完一篇文章,我总是先给她看,让她提意见。她的意见没有阿谀奉承的成分,总是直率地指出缺点所在,提出修改意见,处处激发我的灵感。 我喜欢写一些政治工作热点、难点的文章,写这种文章一要有新的观点,二要有翔实的素材来证明观点。在女兵连当排长的妻子成了我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前年我针对“法轮功”问题写了《封建迷信在官兵中的思想反映及对策》,去…  相似文献   

12.
“探海”有感电子工业出版社社长梁祥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滚滚洪流推动下,我们决心去“探海”,希望能闯一闯发展科技出版事业的新路子。前年这个时候,我写了一篇《“探海”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构想(见《科技与出版》杂志1993年第1期)。经过这二年的实...  相似文献   

13.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4.
每当我发表文章时,就会想起那位不知名的军报编辑。入伍第3年的冬天,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开始向军报投稿。服役期间能在《解放军报》上见一篇稿,这是我当时最美好的理想。然而,和多数初学者一样,幸运之神没有光顾我,等着我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石沉大海”和各种非议:“没那‘金刚钻”揽哪门子‘瓷器活’”;“就看他那字,编辑也不会喜欢。”离退伍时间越来越近,我很着急,复员前见报一篇的梦想怕是要破灭了。尽管如此,我仍不灰心,又鼓足勇气写了第200篇稿子——(战友之交谈如水),并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曹敏的编辑部请同志:你们…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受到老姚强烈“邀请”,让我给他即将发排的新书《我的文学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写个序,待“条件”(一字一元)谈妥之后,本姑娘觉得可以考虑了。  相似文献   

16.
一、为什么要提出“思辨性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目前有上百种。在我还没有从新闻教科书上看到“思辨性新闻”这个条目,自己也还没有对“思辨性新闻”进行过周密论证和定义的时候,我便悄悄地为自己立下了一个追求———多写一些思辨性新闻。不管别人怎么看,这些年来我在新闻追求中要说有些什么风格和个性的话,主要就是得益于“思辨性新闻”这个观念和思路的确立。《既打“抗菌素”又打“葡萄糖”》、《保卫21世纪的中国》、《坚决克服“光荣的缺点”》、《群众盼改革领导莫犹豫》、《八名志愿兵为何临阵息鼓?》、《正气是这样树起…  相似文献   

17.
吴子新 《新闻世界》2003,(12):46-46
1993年春.我有幸成为安徽日报的一名光荣的通讯员。2000年初,我被借调到乡政府,正式进入“记者”角色。凭着对新闻写作的深深爱恋,我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至今,我在县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180篇次,其中《爱,在“希望”中升华》获《法制日报》1996年全国新闻评选三等奖,《财产保了险,防灾不松》获《安徽日  相似文献   

18.
王青 《新闻记者》2005,(8):74-75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境内)、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却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获得了安徽新闻最高奖。我2004年12月22日采写、24日刊发在《滁州日报》上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2004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慨。  相似文献   

19.
张瑛 《出版参考》2007,(5X):41-41
《果魂》(花城出版社2006年出版)是作家罗瑞,经过十余年调查采访而捧出的一部报告文学力作。作者叙述了家乡高州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三高”“大农业”的成功之路,刻画了带领家乡人民走上致富之路的黄春藻、周仲伟等好干部。简言之,《果魂》是写“三农”之“魂”,写为官之“魂”。  相似文献   

20.
国企报道写好不易,研究国企报道的论文写好也不易,要获奖更难。但我认为,只要肯下功夫,学会“在总结中提炼,在提炼中升华”,是可以写出令人满意的经济新闻论文来的。2002年初,我根据湘潭日报对国企报道的实践,撰写了一篇题为《国企报道的角度、力度和深度》的文章(发表于2002年第4期《新闻战线》),这篇反映国企报道的论文,先后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地市报优秀论文和第八届“中华大地之光”论文一等奖。尤其令我“得意”的是后一个奖,它使我这个从事了30多年新闻工作的“老记”,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