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功玉 《大观周刊》2011,(37):182-182
“人”这个字,一撇一捺多简单啊,可是做人难啊,教人做人就更难了。一个家庭教一个孩子有时候都感到头痛,更何况一个教师要教几十个学生。现代的学生接受了很多新思想、新意向,他们崇拜、追随、模仿偶像、明星,对于老生似的说教他们是不会接受的,在大多数学生眼里漂亮、会唱流行歌、会跳流行舞就是潇洒,就是酷,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不感兴趣。于是教者和学者产生了“鸿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美国出版了三部研究我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它们都是西方汉学家专攻文学的学者们几次学术讨论会的成果汇集。最近发表的一部《中国的文学观点——从孔子到梁启超》出版于1978年,是1970年于维尔京群岛讨论会上的论文汇编,全书共  相似文献   

3.
范军  李金蔓 《中国出版》2023,(14):25-28
在我国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不管是承担译介角色,还是书写中国故事,汉学家都发挥着独特作用。但由于部分汉学家对中国道路、中国发展、中国文化缺乏及时、必要、足够的了解和认知,一些汉学著作尤其是部分西方汉学家所撰写的一些书籍对中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误写。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我国出版走出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也迫切需要更广泛地引导广大汉学家,消除误读、误解,增进了解、理解,用好手中的笔,写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4.
贺景娣 《大观周刊》2012,(15):165-165
一位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出了这样一道题:以大海、月亮、渔船为素材。写一篇想象作文,200字左右。结果,有一个学生只花了七、八分钟便站起来向所有的听课者描绘了一幅“月夜下.渔船在海上自由自在地漂泊”的绝美画面,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听的人都频频点头。但不知何故,教者只是对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请坐下。”便没了下文。而后,教者又让另外几个同学回答.虽然那几位同学的回答没有刚才的同学那么精彩.但教者对这几个学生的回答却是赞赏有加。听课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者出此题的意图是要学生想象一个故事而非一个画面.难怪第一位学生受如此冷落。  相似文献   

5.
从特色卫视到品牌卫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各省卫视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在全国几十个上星频道里,如何让观众看我这个频道? 开始,有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情况,提出要搞专业化,所谓做"专业频道".  相似文献   

6.
毕竟 《青年记者》2006,(8):26-27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孔子(公元前551-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化的源头.他们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个是中国的圣,一个是西方的智一个是中国人的"至圣先师",一个被奉为西方人的“导师”.他们的思想分别决定了东西方化的走向,两人至今尚为世人称颂不已.  相似文献   

7.
精英与义工     
最近精英教育和高尔夫球成了中国大学的主要新闻。大学是培养精英的机构。高尔夫在人口密度极大土地资源奇缺的中国,是一个无法大众化的运动,肯定能成为精英阶层的永久标志。结果,上到大学校长,下到学生,都趋之若鹜。通过高尔夫把特权阶层从一般老百姓中区分出来,让他们具有特别的行为风范,享受别人无法企及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里进行“高层次”的交际,以近亲繁殖的方式培养封闭性的社会网络。这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一流大学”未曾明言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8.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12):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9.
精英与义工     
薛涌 《出版参考》2011,(12):14-14
最近精英教育和高尔夫球成了中国大学的主要新闻。大学是培养精英的机构。高尔夫在人口密度极大土地资源奇缺的中国,是一个无法大众化的运动,肯定能成为精英阶层的永久标志。结果,上到大学校长,下到学生,都趋之若鹜。通过高尔夫把特权阶层从一般老百姓中区分出来,让他们具有特别的行为风范,享受别人无法企及的生活方式,在一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里进行“高层次”的交际,以近亲繁殖的方式培养封闭性的社会网络。这已经成为我们许多“一流大学”未曾明言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0.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35):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11.
刁云明 《大观周刊》2012,(52):233-23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要适应这个社会.作为教师就必须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改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走出学校后能做到终身学习,以适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愈来愈快的发展要求.下面就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作几点浅议.  相似文献   

12.
3月11日,记录北京城市结构和独特面貌的《北京跑酷——18个区域路上观察》一书在北京三联书店首发。建筑评论家史建与汉学家、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长米歇尔·康·阿克曼到场与读者交流,讲述他们认识的北京。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篇文章在网上非常走红,题目叫《小心西方诡辩术束缚中国话语》,作者是美国的汉学家包华时。编辑在文末特地注明:“本文系作者用中文写就。”如此特殊身份,似乎奠定他在中国的话语霸权。包华时在谈论中国人为什幺轻信西方时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历史的了解只是些皮毛,而且他们的逻辑训练不强,结果西方知识分子自卖自夸的宣称,无论有无根据,大都被吸收了。”言下之意,他比五四一代高出一头。  相似文献   

14.
余华 《编辑学刊》2005,(5):46-51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里,教授们往往只是教学生们去研究一部作品,而没有教他们去阅读一部作品.原以为这只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后来我发现欧洲和美国同样也存在这一问题.教授们正在让文学作品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特别是美国人民都很希望了解中国。因为她是东方一个文明古国,几十年来实行与西方绝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又与西方隔绝了多年。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国不少政策措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报纸、杂志、通讯社开始对中国进行广泛的报道。他们每天除了播发许多有关中国的新闻外,还播发相当数量的新闻特稿。其中美联社  相似文献   

16.
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与研究,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他们采取种种合作互动的手段,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有着不同的视野和视角,具有一定的特点与意义.影响他们翻译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因素有文化、政治、审美等.汉学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是国内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余华 《图书馆杂志》2005,24(11):81-85
阅读,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在阅读文学作品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学里,教授们往往只是教学生们去研究一部作品,而没有教他们去阅读一部作品。原以为这只是一个中国的问题,后来我发现欧洲和美国同样也存在。教授们正在让文学作品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恩斯特·施瓦茨(Ernst Schwarz)是德语地区著名汉学家。 他本是维也纳的一位研究埃及学的学生,因为从事社会青年运动而被纳粹党迫害。他只身逃离家乡,当时只有中国上海接纳犹太人,他跟其他犹太人一样,逃亡到上海。在上海他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汉语,便以教德语和拳击谋生,以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王晓 《现代出版》2015,(2):73-74
中国盲文出版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期的发轫阶段,西方新教传教士将西方铅印技术引入中国,他们为了传教目的兴办盲童学校,并开创了盲文出版;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盲文出版实现了工业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20.
德国大量出版研究中国的书籍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中国热”中,德国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反映这个“热”的一个侧面,是研究和介绍中国的书籍明显比以前增多。据德国汉学家马汉茂介绍,80年代中期,德国每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为400余种。另据德国一家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