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发表我对“三位算术老师”一文的意见。根据文意,作者似乎是肯定了第一位算术老师的教法是行得通的。因为前者的态度和蔼、交代“细致”,特别是采用了谈话教学的新方法。的确,单从这三种教学方法的表面看,好像前者比后两者为好。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一下,被认为行得通的教法也成了问题。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的说明中说:“算术教学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理解数量和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三位教算术的教师。一位老師在教课时举了一个例题,并採用談話法進行教學。題目是:白布每尺2000元,買5尺6寸共要多少元? 教师和藹地提问,学生回答。问:這个题目应用用什么方法做?答:乘法。問:名数应该是什么?為什么?答:名数應該是‘元’,因为题目是问的共要多少元。  相似文献   

3.
从“一边种地一边等兔子”谈起听一位老师教第七册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教学结束时,老师问同学:《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一学生举手作答:……他应该一边种地一边等兔子。应该肯定,同学的回答,反映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但我们应明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保证,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是: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各项活动中,老师一方面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幼儿,尽可能对孩子作出正确的评价、积极的肯定,使其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注意严格要求自己,舍得放下架子虚心接受孩子们的意见,和他们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上有位小朋友爱给别人提意见。课上听老师把“脏”说成南京话“糟”,他立即站起来纠正:“老师,你说错了,应该说脏不是糟。”一位年轻教师爱笑,他向家  相似文献   

5.
史文静 《云南教育》2022,(Z1):28-29
<正>敬爱的牛老师:您可能不敢相信,这么木讷、这么不善言辞的我,居然有勇气提笔给您写信。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当年那个信誓旦旦地写下“我肯定不当老师”小纸条的我,现在成了您的接班人——人民教师;当年那个叫喊着“学习太苦了,我肯定不会留恋高中生活”的我,现在一看到奋笔疾书的学生就想起您陪我们度过的岁月。三尺讲台育青禾,种得桃李满天下,您是恩师,更是益友。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期刊登了长春市实验中学解明丽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与教书育人》一文,读后颇有所感。现将所思所感陈述如下,以就教于解明丽老师。中学语文教学是否“属于智育范围”?是否“应该以知识的传授和智能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笔者认为,即使“从原则上说”,也不能如解老师那样“毫无疑问”地做出肯定回答。当然,“智育论”不是解老师的杜撰,它是源于“工具论”的一个命题,而“工具论”在中语界曾被长期接受,至今仍在很广的范围内起着支配作用。我们首先应该肯定“工具论”的历史进步性,它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依附…  相似文献   

7.
孙旺 《文学教育(上)》2010,(20):114-114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题型之一,每届每份试卷它的均分基本都在50%左右。根据笔者多年研究,如果用好“程咬金”的“三斧头”,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相似文献   

8.
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时,先作了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一位同学回答:“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的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出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  相似文献   

9.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0.
王有鹏老师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斑羚飞渡》一课后,在《中学语文教学参》2009年第5期上发表了《语文要“脸”,还是要“头”?》一文,以一位中学政治老师的眼光,对年轻老师的“失败”课案进行了具体分析。首先,我们应该感谢王老师对语文教学给予的高度热忱和全新期待,也应该感谢王老师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语文教学,激发我们语文教师对教学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然而,对于王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能认同之处,现提出与王老师及各位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1.
过去有一位教师,在给一名女学生填写的家庭报告书有“作风飘浮”四字,引起家长找到学校,纠缠老师不放。这件事从反面教育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写好学生评语。为了写好学生评语,我们坚持三条原则,三道工序:三条原则是:①评语要因人而异,反映个性特征;②评语要一分为二,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之处;③评讲要文通字美,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2.
寓教于趣     
一位五年级语文老师告诉我,他们班在写“我最喜欢的一堂课”这篇作文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选写了他们在二上上过的一堂幻灯数学课。有的写道:“这堂课可有意思啦,看幻灯、听故事、学算术。老师通过幻灯演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大森林,和兔妈妈、兔姐姐一起采蘑菇,和兔弟弟比赛算蘑菇”。有的写道:“兔弟弟算蘑菇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把两步计算的加减法应用题也学会了。”  相似文献   

13.
一、从摒弃课堂“像不像”的评价语言突破。平常我们总会听到学生这么评价自己的画:“老师,我画得像不像?”“我的画画得真像!”“跟老师的差不多了!”老师往往也会用栩栩如生来形容画的水平。其实,这对于小学生来讲是完全不合理的。“像不像”,那它肯定有个可依据的样板来评判,而这个样板就是老师课堂中所带来的示范画。这种标准之下的学生,永远只会依葫芦画瓢。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学生已丢了自己的个性,学生自己不敢再有打破常规的做法。如果我们事先已把“创造”扼杀在摇篮里,哪里还能有“创造”呢?更何况艺术的创造并不能简单地与现实划等号。允许蓝色的太阳、方形的太阳出现,才能打破千篇一律的常规举动。况且,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准、更符合他们实际的语言、表情、动作来评价他们的绘画或手工等作品。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7,(7C):58-59
一天,闲得无事,就在老家邻近的院子逛逛,恰好碰到一位老木匠(这位老木匠是本村的,我们都认识)在给一人家做木货。我们相互打了招呼。随后,老木匠用卷尺量一个木桶的底,量得周长为4尺。老木匠说:“吴老师,你是一位老师,我出个问题给你算算,刚才这只木桶的半径是多少寸”我一时语塞,说:“老师傅,一时用口算算不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在一次学校接待外宾的活动结束后,斯霞老师让学生叙写活动过程。小作文交上来后,斯霞老师看到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昨天,学校来了一批法国客人,我发现法国阿姨也是女的。”她忍不住大声笑了起来。笑声引来邻座一位年轻教师的兴趣。年轻老师看到后有点不解:明明是病句,应该毫不留情地划个红叉。有什么好笑的?斯霞老师...  相似文献   

16.
引题2005年6月11日,高考后的第三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杀人,这辈子教语文。”发送短信的正是一个“上辈子杀人”的老同学。我有理由相信编写这则短信的人肯定是位语文老师,而且还应该是位曾经深爱过语文而又被它深深“伤害”过的同志。短信不免夸张,但至少反映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迷惘”、“困惑”、“尴尬”、“痛苦”的真实处境。为什么引领人们去感受“真、善、美”的语文却没能给语文老师带来欣慰与快乐呢?!我一直都很固执地认为语文教学所恪守的“真”,主要应该表现为指导学习者用得当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我的新老师     
开学了,我已经上三年级了,当我跨进教室时,惊奇地发现我们有一位男老师。老师很年轻,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透过一副漂亮的眼镜,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看上去特酷。“这下完了,男老师肯定比女老师厉害。”我暗暗地想着,因为从幼儿园到现在我还没遇到过一位男老师呢!可是第一堂课我就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那是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老师提了个问题:“这些家长怎么会让孩子们在海面上划船呢?如果发生……”“如果发生海啸怎么办?”“如果涨潮了怎么办?”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忽然我站起来说道:“这是在北京的北海公园…  相似文献   

18.
在学生的心目中,“好老师”是什么样儿呢?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收集了近10万名中学生写的“心里话”,归纳总结出学生心目中喜欢的“好老师”形象,这样一位“好老师”应该具备如下12种素质。  相似文献   

19.
这几天,数学老师在讲函数的坐标,当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坐标线的时候,我想起了一件事。一直以来,数学老师会画直线已经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了。无论多长的直线,他不用尺,却照样画得很直。有一次,一位同学问老师:“为什么您画的直线这么直”。老师笑着说:“只要你做人做得直,那么线也就可以画得很直了。”我知道,老师那只是开玩笑,至少在我眼里是这样的。我想起老师曾经说过,他教书已经二十多年了。这时我又想,这肯定是他在这二十年里练出来的“小绝活”吧!别看画直线简单,你能画直吗?我想不能吧!而老师,他也是靠“…  相似文献   

20.
一次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行为所折服。那位老师要求学生用“尾巴”一词进行口头造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说各种动物的尾巴怎么样,老师面带微笑地给予肯定。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人是会长尾巴的。”他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先是一愣,然后严肃地说“:大家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即使别人说错了,也不应该嘲笑!更何况这位同学说的并没有错,句子中还隐含着做人的道理。”生:老师,我刚才摸了摸自己的屁股,并没有尾巴,人是不会长尾巴的。(除了那个学生,其他学生再次笑了)师:请大家认真想一想,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