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语境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这在理论界鲜有论及。本文从当时中国所处的语境为切入点,探讨了毛泽东提出这一命题的语境动因以及对这一命题的内涵与旨趣、合法性、方法与理路等方面的解读,并提出语境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上两个不等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施启良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上发表了《宇宙统一于信息吗?——与王存臻、严春友同志商榷》一文,对“宇宙统一于信息”这一命题提出种种诘难。其实,施先生误解了这一命题。所谓“宇宙统一于信息”,不过是说宇宙统一于物质的属性,这一命题是对恩格斯关于物质同一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宇宙“统一于信息”与“统一于物质”这两个命题之间不仅不存在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前一命题以后一命题为前提。同时它又是对后一命题的具体化,它揭示了物质统一性的具体方式。互联网和克隆技术的发展,为全息统一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全息论正是把中国某种古典思想嫁接到现代科学发展之树上而出现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两类命题,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并在这二元思维框架内认为行而上学是无意义的,所以一定要“拒斥”行而上学。奎因突破逻辑实证主义者的二元思维范式,向逻辑实证主义发难,将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有机结合,提出了逻辑实用主义学说。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学说主要有知识整体论、本体论承诺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始基”是一个用来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哲学术语。对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始基”哲学命题,大多数哲学家都局限于自然哲学里进行论述。其实,这一命题对人学的意义也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标示着人主体性的觉醒,二是它标示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环境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诗文之辨”是中明复古派关注的一个重要命题。以李东阳、李梦阳为首的主流诗人围绕这一命题提出了一系列诗文辨体理论。本文概述了他们在诗文文体功能、语言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提出的辩体内容,并分析出中明关注这一命题是出于反宋诗流弊、重树诗歌地位等方面的原因,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南泉普愿禅学命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重要禅学命题,马祖道一对这一命题自觉进行了论证,并成为他禅学思想的标帜。南泉普愿提出并详尽阐释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禅学命题。这是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命题的修正与发展。旨在纠正“即心即佛”所带来的“错将妄心言是真心”的“认贼为子”之“相似般若”现象。南泉强调“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真正的“大道”非见闻知觉之心所能体认。在扬弃“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命题的基础上。南泉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禅学命题。“即心即佛”、“心不是佛”和“平常心是道”这三个重要禅学命题。构成了南泉普愿较完整的禅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廖惠敏 《高教论坛》2007,(6):160-162
本文将“能本管理“思想引入到教师管理当中,提出了以能为本教师管理思想的命题,并全面阐述了这一命题的现实依据、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命题,这一命题不仅指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途径,而且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所阐述的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孟子提出以意逆志命题到当下的各种以意逆志命题诠释这一历史经验整体来看,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呈现了语义拓展、边界限定与逻辑建构的诠释历史进程与经验结构。以意逆志命题诠释史显示了汉语语境中存在着一种可以称为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学术传统,经典建构、伦理对话是其所具有的汉语文化与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0.
作文命题应忌空泛而讲针对性。少年儿童思维处于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思维主要与学生的直接的感性经验相联系。针对这一特点,作文题应具体,不宜抽象。我认为教师命题大致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表明了语言文字运用至关重要,这在考题中有突出的表现。这一现象为语言文字运用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考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依据以及命题特点来探究语用题编制和测评规律,从而为实际教学和测评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孔平  高心刚 《现代语文》2002,(12):18-19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议论文这一形式一直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以往的高三作文训练也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进行的。自1988年以来,“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虽放开了对文体的限制,考生中选择议论文这一文体的仍占绝大多数。在不少考生的意识中,记叙文应属于少数有才气的学生的阵地,议论文只要具备一般的写作能力便可对付一下,只要按照议论文的老套路开头提出问题、中间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混个及格保准没问题。这就造成了大量的议论文流于平淡,一般化。实际上,真正能体现考生思维能力思想水平高下优劣的当首推议论文这一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如何确保命题的科学性、教学性、审关性提出了经实践经验归纳总结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浙江命题风格这一概念,并对浙江命题风格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是经常被引用的一个经典命题,也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命题,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种“恶动力说”。这一命题是恩格斯对黑格尔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在恩格斯看来,恶只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绘事后素”的意义指向及其在画论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其实这一命题含有“后于素”与“达于素”的两种意义指向,并且在绘画理论中有着深刻的表现,产生了新的问题视阈并完成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教考分离,涉及自学考试工作许多环节。要贯彻落实这一原则,需要在自学考试工作的许多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本文根据笔者从事自学考试命题工作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命题工作中的教考分离问题作点探讨。一、自学考试命题工作中教考分离问题的症结分析自学考试工作中教考不分问题最容易发生的是命题者和辅导者集于一身。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命题教师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和必要的约束力。自学考试命题教师都是从有关高校聘请来的,考办系统与命题教师之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对他们缺乏相应…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先秦时期的老庄学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这些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历史地规定了中国美学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至乐无乐”就是这些命题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它对后世的音乐美学,诗歌美学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一、“至乐无乐”──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庄子的“至乐无乐”论和道家的“道”论紧密相连,是个具有双重超越的美学命题。那么,如何来理解这个具有双重超越性的美学命题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命题中“至”和“乐”的涵义。简单说来,“至”在这里有最美、最善、最高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命题 ,学校德育是这一命题实现的前提和保证。文章主要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德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呼唤道德观的创新这两个创新教育下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民族、宗教无小事”,江泽民同志曾在坚持和继承我党正确的宗教政策的基础上,着眼于国际格局的新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科学命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有深厚而丰富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语言表达题是语文高考试卷构成的一大板块,由于这一板块内的小题形式自由,创新度高,常考常新,表现了命题者力求创新的命题思路,所以它又被称高考命题的实验田。它的突出点是与生活结合密切,主观性强,命题角度广,材料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语言表达题在命题时间接或直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关注到了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和体验活动的内容。研究这一板块的命题思路,对我们了解未来语言表达题的命题趋势以及我们应采取的教学策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