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文祥 《红领巾》2005,(5):55-58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败亡后,黎元洪继任总统,而北京政府的实权却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在其主子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大借外债、扩军备战、倒行逆施,公开宣称“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总统”。孙中山鉴于“约法为民国命脉,国会为法律本原。国会存,则民国存;国会亡,则民国亡。”若听其废弃,“则数十年革命事业之成绩,固全被推翻,而将来国家根本之宪法,亦无从制定。”决心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8月25日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决议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被非常国会选为大元帅,9月10日宣誓就职,决心“根除元凶,恢复约法”。10月,下令讨伐段祺瑞,揭开护法战争序幕。护法军政府成立后,粤、桂、滇、黔等省或独立、或自立,相继起事,出现了护法高潮,短短三四月,护法战争的烽火遍及十余省,使孙中山深受鼓舞,计  相似文献   

3.
"公平施政"是杜鲁门政府内政纲领的统称。1945年,杜鲁门继任总统后,陆续向国会提出一些立法建议,并在大战结束后向国会提出国内立法的21点纲领,后不断加以调整、补充。竞选连任总统成功后,杜鲁门在1949年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公平施政"的口号。从此,公平施政成为杜鲁门政府内政纲领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韩国国会议长朴宽用3月12日宣布,国会以193票赞成通过对总统卢武铉的弹劾动议案。韩国现任总统被弹劾,在韩国宪政史上尚属首次。根据韩国宪法规定,总统在国会被弹劾后,国务总理将临时履行代总统职务。总统被国会弹劾后,国会必须将弹劾总统的正式文件递交韩国宪法裁判所,从宪法裁判所收  相似文献   

5.
1973年的《战争权力决议案》是美国国会战争权争夺复兴的标志,2002年的《授权对伊拉克使用武力决议案》使总统的战争权得到空前的扩大。研究这两个决议案以及它们前后三十多年的历史对了解总统和国会战争权之争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也有助于对美国未来战争权的争夺走向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罗斯福总统对美国情报机构进行改组,成立了战略情报局,负责对外情报工作。战略情报局为美国赢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战争结束后,杜鲁门总统下令解散了战略情报局,代之以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7.
北洋政局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之一,北洋时期国会性质的不断蜕变,引起总统合法性的持久争执.导致政党政治昙花一现和责任内阁不断更迭,列强的介入,使北洋政局更加复杂.最后,北洋军阀在动荡不安的政局演变中,结束了其短暂的统治.  相似文献   

8.
对外军事决策是美国外交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总统领导的行政部门和国会分享.尼克松时期总统权力达到顶点:他从战后历届总统手中继承了庞大的权力、本身对于外交事务的了解以及组建了"保卫白宫型"的决策团队,从而保证了决策过程的集中有效性.但是在他任内以及下台后国会通过立法权重新收回部分对外军事权力的事实又说明制衡原则在美国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墨西哥战争是1846年至1848年发生在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的起因是关于得克萨斯州和墨西哥之间的边界争执,以及墨西哥拒绝将加利福尼亚和新墨西哥卖给美国。梭罗和其他很多美国人认为波尔克总统在国会通过之前就有意地引发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因此他们强烈反对这场战争。为了表示自己的反对,梭罗拒绝纳税,并因此而被迫在监狱里度过了一夜。经过那次经历,梭罗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激励人民反抗他们不同意的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多种文献的分析,以立法程序为线索,展示了NCLB立法过程中总统与国会之间、国会两院之间、两党之间以及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与妥协。研究表明:在NCLB立法过程中,总统在确立政策导向、推动立法议程、团结国会力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某些问题上又不得不听命于国会;国会既配合总统的新联邦教育改革方向提出了详细...  相似文献   

11.
从抗战全面爆发一周年的1938年7月起,至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连续进行了12次抗战周年纪念。尽管12年间纪念的事件只有一个,但面对的却是错综复杂的局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迅速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密结合斗争实际,使每次纪念活动都能促进当时斗争的发展,推动中国革命的不断前进。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与时俱进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明确了为什么要开展反腐败斗争、怎样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关键。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也在为真正建立一个群众拥护的廉洁政府而努力。为了保证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保持党和干部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从思想作风建设、规范财经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和法制监督等方面,同腐败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斗争实践中,积极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并主张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结合起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以这么说,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根本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4.
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冲突贯穿于整个吉伦特国民公会时期。二者间的冲突起始于建立共和国的道路问题,以后在战争问题、联邦主义问题、如何处置国王以及对待下层群众运动的态度等等问题上愈演愈烈。这场冲突的实质既非阶级斗争,亦非对抗性的原则分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两个政治派别间的权势之争。它给革命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成为内耗式党争的肇端。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立大学校长角色的历史演变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国立大学的发展史上,校长的职能、角色及选拔方式都发生过阶段性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既是国立大学自身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国立大学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及要求的结果.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在法人化改革以来,国立大学校长肩负着大学运营和大学法人经营的双重职责,兼具管理者和经理人的双重角色,集多重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一种校长治校的体制.  相似文献   

16.
60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以极大的民族牺牲,迟滞了日本的“南进”,对美英的太平洋地区作战给予了重大支援。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始终高扬团结一致、积极抗战的大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有变化的。战后60年来,日本政治人物对过去那段罪恶历史也不是没有表示过反省,但总是反反复复,羞羞答答,时不时地要作些翻案文章,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拒不认罪,不肯作出真诚的反省,其目的在于企图掩盖侵略史实、摆脱日本在战后受到的各种制约、重温“大日本帝国”迷梦,这应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警觉。  相似文献   

17.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美国宪法明文规定外交权乃是一项由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的权力。在现代外交实践中,美国总统几乎主导着美国对外事务的大政方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会外交出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通过对国会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几个重点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以后在发展中美关系中如何开展国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掀起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一次壮举。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可侮的伟大民族精神。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抗日战争中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上海抗战化在全国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随着战争进程的跌宕起伏,上海化的发展也相应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左翼革命化向抗战化的转变,抗战化的高涨,“孤岛”时期的化抗争和沦陷时期的化苦斗。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化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历史。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河小说”如流淌的大河,将台湾人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和斗争涵盖其中,表现爱祖国、爱人民的母题。小说取材于甲午战争失败至二次大战结束,台湾被殖民50年的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斗争。既写出了台湾沦陷的民族悲剧,也写出了民间武装抗日巨大声势和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在取材、内容和形象塑造方面体现出悲剧性和崇高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