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瑾  王振来 《教师》2013,(8):123-124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不"与"没"的语义表达功能的异同,列举留学生学习中的典型偏误,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不"与"没"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和“没有”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不管是日常用语还是进行学术科学研究,无疑是表达否定意义的首选。在对外汉语中“,不”和“没有”造成的偏误不在少数。本文试图从词性方面来梳理两者之间的语用差异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两者之间的偏误分析。  相似文献   

3.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外国学生使用这些否定副词出错的例子有很多。本文对比分析否定副词"不"与"没(有)"的语义表达功能,比较"不"和"没"在用法上的区别,研究外国学生言语中常见否定副词应用问题,解析这两个否定副词的否定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否定词,也是留学生使用中出现错误最多的否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偏误出现的类型、原因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对外汉语教师就能有所重点的进行讲解,同时能帮助留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法规则,减少偏误,提高正确率。文章从汉语否定词"不"和"没(有)"的本体区别进行分析,找出留学生习得"不"和"没(有)"时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研究其原因,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多功能性成分"差不多"可以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差不多"的词性和句法功能掌握不够,偏误集中在错序、遗漏和与否定误配三种类型,主要是因为留学生在使用"差不多"时词性混淆、固定结构掌握不足、与"差不多"共现成分的语义限制不明确。通过对"差不多"不同词性的句法功能的描写与留学生偏误分析,以期对教学提出建议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留学生习得"要不"时发生的偏误,以留学生的病句为例对偏误类型做了分类:(1)混淆"要不"与"要"+否定副词"不";(2)混淆"要不"与"要不要";(3)"要不1"句中S1和S2的问题;(4)语气词。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语气副词“究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留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结合中介语语料库中的语料以及留学生平时的作业,我们对留学生在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气副词“究竟”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程度副词“很”是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使用频率较高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类偏误。首先对简要阐述程度副词“很”的本体用法,然后归纳维吾尔族学生汉语程度副词“很”习得的偏误类型,并从用法上分析偏误,得出偏误原因,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比字句中程度副词“还”“更”“再”的语法意义,探讨了其在比字句中的深层语义、语用功能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对它们在句法上的适用情况进行了考察,最后对汉语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出现偏误类推的现象。汉语初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由助词“了”的习得偏误类推致其否定形式“不”和“没”的偏误,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笔者对初级学生作业和言语交际中出现的与“了”相关的“不”和“没”的否定句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并发现由“了”的习得偏误类推出的“不”和“没(有)”否定句习得偏误的原因所在,即:学生对动态助词“了”和语气助词“了”所表达的动作态不能很好理解和掌握。文章试图通过归纳学生的偏误类型,找到“了”与“不”“没(有)”的搭配使用规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类型化的讲练,使学生在初级阶段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同时建议教学和编写教材时对“了”这一语法知识点的呈现更加细化,将“了”的教学与“不”和“没(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打”是汉语中意义最多、最复杂的一个词,也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与“打”的语言本体研究相比,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打”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研究方法以语料库静态统计为主,研究结果缺少实验论证,所提出的教学对策也过于空泛。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动词“打”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2.
否定副词“没”和“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对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中副词"才"出现的典型偏误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留学生在使用副词"才"时常常出现被误代或缺漏的现象;通过分类讨论,明确了造成副词"才"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偏误分析,针对副词"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中副词"才"出现的典型偏误进行详细分析,指出了留学生在使用副词"才"时常常出现被误代或缺漏的现象;通过分类讨论,明确了造成副词"才"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的偏误分析,针对副词"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终于"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副词,使用频率很高。在实际运用中,留学生使用"终于"一词出现了较多的偏误。尽管目前关于"终于"的本体研究较多,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终于"的研究不充分。本文基于HSK动态语料库,对"终于"这一语气副词进行分析,讨论出现偏误的类型和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偏误的方法,希望能对"终于"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黄薇  彭杰 《考试周刊》2012,(81):14-15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再"和"又"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表重复义的副词,在对外汉语初级课堂教学中是重要的语言点,也是初级班留学生极易混用的两个词。基于课堂教学和日常交流中所发现的留学生的偏误情况,本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初级留学生对"再"和"又"在句子中与否定词"不"和"没"共现时的理解。文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和对学生偏误情况的分析,设计了一整套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计划,并在每一环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19.
王楠 《文教资料》2010,(9):31-34
副词“才”和“就”的用法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重点.同时一直以来也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经过对现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几种教材的分析发现,存在着语法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不同步的现象。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未真正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即语法研究与教学实际相脱节。本文从语法研究领域的部分现有研究成果出发,从对比教学的角度,对基础汉语精读课上副词“才”和“就”的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很""真""非常"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三个词的用法也非常重要。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将这三个词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本人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HSK动态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对这三个词的掌握情况,归纳出偏误类型、分析偏误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本文从本体研究入手,以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HSK动态语料库,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分别从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留学生在使用程度副词"很""真""非常"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有关资料归纳出偏误类型,找出偏误原因,探讨出偏误形成的规律。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找出避免偏误的方法和教学策略,使留学生能对程度副词"很""真""非常"形成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