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个学校与班级都有“学困生”,从一定程度上说,“学困生”是相对的,甚至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学科“学困生”(学习某学科或某知识点有困难),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怎样转化“学困生”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农村小学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让教师头痛,让家长苦恼。“学困生”是怎么形成的: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心理上有问题。学校、家庭和教师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关系,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困生的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少。农村的数学教学质量也会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认知观念上的偏差.学习的原动力不足,造成学生个体学习的不平衡,致使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有的学生甚至走进了“学困生”的行列,形成不良的心理归属。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困生”心理归属的需要的研究,转变他们的认知观念,构建其良好的心理归属,以提高“学困生”自我脱困能力。  相似文献   

4.
肖华芳 《教师》2013,(26):73-75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学困生”对英语作业的形式持反对态度,且存在厌学的情绪。为了让“学困生”愿意做、喜欢做、乐意做作业,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优化作业设计: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布置层次分明的作业,保护“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布置团队合作的作业,培养“学困生”的归属感;用合理及时的评价给予“学困生”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5.
田发 《教育革新》2009,(9):15-15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学困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学困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学困生”给我们的印象是调皮捣蛋,好事不沾边,坏事都有份。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更是无所谓。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如何转化学困生,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了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状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学习,我发现他们普遍存在以下一些消极心理。1.自卑心理。学困生一般都有自卑感,上课时总有一种压抑感,当然学习效果就差。时间长了,他们深感失落和自卑,学习情绪日趋低落。2.逆反心理。因长…  相似文献   

7.
何为“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教师的偏见或由于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原因造成的、学习上出现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数表现为不愿意学习、缺乏自信、学习被动、态度不端正、方法欠妥、习惯较差、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学困生在每个学校、班级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如何使学困生振作精神,改变现有学习状态呢?  相似文献   

8.
卢萍 《中小学电教》2011,(2):157-157
从事英语教学二十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会遇到一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困生”,如何完成“学困生”的转换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认真对待、仔细研究的问题。对此,本人通过长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归纳了一些教学方式,并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校、各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简称“学困生”。笔者认为,造成英语“学困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学困生”转化方式与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是指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困生”表现的形式不同.有的是多学科学习困难,有的是单一学科学习困难。教师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人手,以德育为先导,探寻“学困生”的转化的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又与缺乏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要使学困生不学困,就必须注重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为此.教师必须帮助这些“学困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付艳红 《江西教育》2023,(19):58-59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如果“学困生”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就难以跟上教育的步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让学生失去自信,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转化数学“学困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了“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帮助数学“学困生”克服厌学的心理,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新民 《山东教育》2006,(10):27-29
一、“多层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发动阶段2004年4月,我们学校确立了以“学困生”转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层次教学法”教学改革课题。老师们首先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查阅资料,了解全国各地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深入“学困生”的家庭和以前的学校,了解每一位“学困生”的各种情况,然后确立“多层次教学法”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评价和认识所谓“学困生”,提出问题寻找通途,大胆尝试激情鼓励,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学困生”寻找到一条较合适的成才途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困生”演变为“人灾”,提升“学困生”学习兴趣,不失为在中职教育中的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数班里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脱“困”,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正确对待“学困生”,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使“学困生”脱“困”。根据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融洽情感,关心“学困生”。积极进取是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学困生”同样具有较强烈的进取心。由于这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教学中深切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学生很轻松地考取优异的英语成绩,可有的学生很苦恼的发现自己费时费力却怎么也学不好,即本文所指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困生。英语“学困生”的形成有以下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末逐步进入中国教育舞台的,现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在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三结合”研究小组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改造“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应用到改造“学困生”中去,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效果是明显的,并具改造周期短、不易反弹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秦玉林 《宣武教育》2005,(10):38-40
近几年来,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很大一部分学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中学生活,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能反映出个体差异,而且反差很大,特别表现在学习能力上。随着时间推移,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失去信心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因而形成“学困生”群体。探究“学困生”增多的原因,我以为有以下几面:  相似文献   

19.
丁韧 《西部素质教育》2019,(17):130-130,132
为了给“学困生”带来更新的学习体验,文章从初中数学微课可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微课为“学困生”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初中数学微课成为“学困生”的倾听利器三方面论述了初中数学微课对“学困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玉武 《时代教育》2010,(2):63-63,78
教学中,对大学生应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避免智力方面、非智力方面的误区,区分“学困生”类型,找出“学困生”落后原因,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坚持因材施教,抓好分层教学,注重“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树立学习自信,培养良好学习品质,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