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诗歌教学应注重“读”.应以“读”字当头.因为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形象地反映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诗歌它可以言志.也可以传情.同时也可以蕴含深刻的哲理且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很值得我们好好地读。慢慢地品味.品出诗歌的美,读出它的意境。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诗歌教学应采用三步读书法.即初读——品读一情读。  相似文献   

3.
钱拯宏 《考试周刊》2009,(37):73-74
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课堂教学.“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读”的现象却普遍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改进.只要重视学生“读”的基本训练.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洪伟 《内蒙古教育》2006,(12):20-21
“多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方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也是当今许多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都要把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于是,语文教学近几年的改革中,越来越多地凸显出“多读”的观点。有的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专家也鲜明地指出:“以读为本”。的确,“读”在语文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小学语文教学以阅读教学为核心,而阅读教学中,“读”既是教学的手段、途径、方法,更是教学目标中所重视培养的一种能力。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离开了“多读"的实…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存在古今语言表达和时代背景的差异,很多学生并不太喜欢诗歌。本文以诗歌《兵车行》的教学为例,阐述了了诗歌“三读”教学法。  相似文献   

6.
“读”和“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注重和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读”和“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最佳方法.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读”得到位,“练”得充分,并把“读”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读”和“练”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读”和“练”中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享受审美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黄厚江继承了传统“读”的精髓.在开展“本色语文”教学时,他的“读”设计独到,形式多样,真正做到了智慧“读”和“读”智慧.  相似文献   

8.
“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几种“读”的误区:一是读的次数少、人数少、形式少;二是读与悟没能有机结合;三是贴标签式的指导朗读及对朗读评价的不到位。为了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读”,笔者提出几点建议:1.灵活恰当地选择读的方法;2.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4.根据教材需要,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9.
“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朱瑜章老师在《也谈文言文的教学目的》中就提出:“要恢复传统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诵读上下功夫。”①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语文教师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看到有些教师以为“读”是灵丹妙药,能包医百病,他们在教授文言文时,不管学生是否了解文意,只让学生读,读后也不指导,不正音,有时甚至就干脆一节课让学生去读,还美其名曰“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美读”的概念是叶圣陶先生为了批抨语文教学中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朗读、不重视朗读教学的情况而提出来的。他说 :“所谓美读 ,就是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 ,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诸如此类。”“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是兴味方面或学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认为那种“发音不讲求 ,语调不揣摩” ,不能“传达出逻辑关系 ,传达出精神意态”的朗读 ,“是不能容忍的”。由此看来 ,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是一种较高要求的朗…  相似文献   

11.
李芹 《成才之路》2013,(36):58-58
汉语言文学是在人们的口头吟诵中诞生的,因此,“读”是学习语文时最本源的基础方法。得当的“读”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并且,不同方式的“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丰富的声音或者经过学生再造形成图像展示在他们的脑海,从而促使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读”贯穿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同时受到语言熏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从“读”入手呢?  相似文献   

13.
李瑛 《教师》2010,(31):82-83
一、“四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 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吟读”、“译读”、“说读”、“背读”。 第一步.“吟读”。即按照诗的个性读,按照学生自己的体会读。有人说,“诗歌是格式化的音乐艺术.是人格化的语言艺术.是浅显化的深刻美”。学生初读诗歌。对诗歌的停顿、重读、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4.
论“读”     
读,在理论和实践中人们都分外重视。《语文教学大纲》中多次提到读。在“教学目的”一节中说:要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显然,这是把读摆在四种能力之首来考虑的。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节中又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提示阅读方法”等。《大纲》如此重视读,这是因为读既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写、听、说三种能力的基础。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1992年10月,江苏省教委制订的《关于改革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唱读教学”要不得刘飞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尚存在“唱读”现象。这种“唱读教学”表现为师生朗读课文时无意识的阴平阳平(即第三声和第四声声调)不分,语调轮环回转.且拖尾冗长.千篇一律.既不能表达感情,也无法分辨是歌是诵,教学效果不佳。一、“唱读”多是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读”的实施往往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读”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读”是深入文本、整体感知、语言积累、情感熏陶的有效方法。跳出题海,重视“读”,语文教学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内容是下姿百态的,教与学的主体千差万别,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根据不同课文、不同课型因文制宜,因课取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工夫“读”到,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苏丙凤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3,1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读”是叶圣陶先生率先提倡的。何谓“美读”?叶老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①叶老先生界定美读。突出了情感性.即应当把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情感通过美读表达出来。从美读一词来看。应兼有读得美和美美地读两层意思。美读是在传统朗读的基础上带有审美欣赏性质的朗读。是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中,感知作品的形象美、情操美、意境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注重读得美。而忽略美美地读。认为读得美就已足够了。  相似文献   

19.
危汉桥  禹妮 《湖北教育》2006,(12):10-11
一、从“读式教学”发展为“读式文化”的缘由 “读式教学”是我校前任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郑祖读先生开创的一种“以读为主、综合训练”的语文教学方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式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里的一支绚丽的奇葩,在小学语文界颇有影响,其教学思想收录在《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大型丛书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体悟作者情感,走出诗歌教学的困境,提升教学成效,文章从“读”诗歌、“品”意象“、析”情词“、悟”景语“、知”作者五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诗歌教学策略,即诗歌五字教学法———“读、品、析、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