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3.
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的《礼》到底指什么的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这与“三礼”的合称有关。本文从“三礼”的名称、形成时代和内容、取得儒家经典地位的时代等角度论证汉代“五经”中的《礼》当为《仪礼》,唐代以后“五经”中的《礼》当为《礼记》。  相似文献   

4.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前,为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已删减了不少“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添了不少反映时代特色特征的鲜活内容,使《思想政治》课时代性、针对性更强,注重了学生主体性,强化了教育实践性,突出了人才创新性。但笔者认为,课本仍存在一些抽象难懂而又不宜删减的重点内容,如初三《思想政治》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高一《思想政治》中的“价值规律”、“生产与消费”,高二《思想政治》中的“物质和意识”,“实践与认识”,高三《思想政治》中的“政体与国体”等,这些内容,是教材的“肋骨”,是马克思主义最…  相似文献   

6.
楚辞里,《离骚》中的“乱曰”,《吊屈原赋》中的“讯曰”,《抽思》中的“倡曰”,《远游》中的“重曰”,还有《抽思》中的“少歌曰”,到底如何讲解,众说纷纭。《学术月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了易重廉的《楚辞‘乱曰’义释》一文,通过大量论据证明。“乱曰”即“申曰”,其余“讯曰”、“倡曰”、“重曰”、“少歌曰”,都是申曰的异名。  相似文献   

7.
《“步走”、“径道”与“步道”》一文对《赤壁之战》、《鸿门宴》中的“步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径道”作了解释,认为“步走”应释为“步道走”即“由陆上小路逃跑”;“径道”也是“步道”、即由“陆上截路”(逃回)。对这种解释,我们不敢苟同,现将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提出来,与陈崇凯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语文:术业有专攻,答题须对症 聚焦大纲与说明 2010年《考试大纲》及辽宁省《考试说明》与2009年课标版《考试大纲》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最主要的变化是将原《考试大纲》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考试性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调整为考试性质与考试内容两个部分。将原《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能力要求”部分并入“考试内容”之中,即2010年《考试大纲》“考试内容”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而“考试范围与要求”即原《考试大纲》的“考试内容”部分。  相似文献   

9.
“侧尊”是《仪礼》中经常出现的动作,常与“房”相连出现,多出现于行礼时的器物放置之处。唐贾公彦的《仪礼疏》和清张惠言《读仪礼记》作为对《仪礼》经注作出独到的见解的经典注疏,对“侧尊”的讨论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贾公彦认为《仪礼》中与“侧尊”有关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偶、独一”,另一种是“旁”“边”。张惠言认为《仪礼》中的“侧”都应解释为“独一”。但《礼记·玉藻》对“侧尊”中的“侧”训为“旁”“边”的例子有明确的解释,并非都应归为“无偶、独一”一类。本文基于此矛盾梳理《仪礼》中与“侧尊”和“房”有关的经例,对此问题作出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大卫·兰西的《童年人类学》是“一本童年与育儿的百科全书”,阅读《童年人类学》可从“文化”“教养”与“游戏”三个关键词切入,即找寻“濡化”与“习得”中的儿童文化精神,理解跨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教养之别,回归自然活动中的儿童游戏主体。《童年人类学》的观点对当下的儿童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著作《诗格》,在继承前人以"风骨"为核心的古体诗审美原则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境"为中心的若干近体诗诗学观念。在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过程当中,确立了新的美学原则——追求诗境,并且他还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践行着他的诗歌理论,标志着近体诗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人间词话》于1909年发表后,意境研究者形成一支庞大的学术队伍。但意境论述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意境的论述,尽多“套话”,“重复的空话”以至“废话”。意境这个概念或“范畴”,其意义并不复杂,其理论含金量并不丰盈,陈陈相因的讲解,哪能不套话、废话、空言一堆堆、一篇篇?“意境”研究者大军压境,把“意境”压扁了!《人间词话》不值得太推崇,应把意境研究“降格”“降温”。  相似文献   

13.
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的基本形态是由相关的哲学基本形态分析而来。在中国哲学总体结构中,从诗性哲学到诗性艺术与审美(诗学),是一个伸延的过程,是从本体到现象的一个方面。孔孟儒学的诗学基本形态,是“礼——乐”诗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形态。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旋转的。如果向内深挖一步,此即儒家哲学之心性本体,这是“知人尽性知天”的巨大生命力,更是一种诗性精神(亦哲亦诗);如果向外拓展开去,则是由象征性思维方式呈现出来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现象。儒学的诗性智慧,按中国哲学的互补互动功能,又可大别为两种类型:以“水”为象之乐和以“山”为象之乐,即山水(智/仁)之乐。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晚唐绮艳诗风兴起的背景,将元(稹)白(居易)“小碎篇章”放到由诗入词的文体流变的历史进程中考察,分析它的词化特征及其对“花间”词风的影响。同时,结合中晚唐开始的士人精神的转变,揭示这种文体流变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建设、理论进展,大体上是在康德"三分结构"(真-美-善/知-情-意)的逻辑框架中运转.这局限于纯"逻辑方式",而缺乏"历史方式"的考察.其实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就从宇宙到人"生成"的高度和全局性,考察了人的理智和情感及其不可言说的关系.他把"理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能力定名为"判断力"(近似诗性智慧).相对于康德对"真"(知)与"善"(意/道德)的研究,即宋儒倡明的"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问题,中国哲人对此问题的探索有独到的慧识与久远的传统.对"美"的追踪与诠释,最佳的途径是打通通向"诗性智慧"原点的途径.从"美"回到"诗性智慧",是哲学还原(回乡之路);从"诗性智慧"到三分结构中的"美",是历史走向逻辑(一种升华与内化).美学(或审美能力)不应该再是"谜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17.
“新月派”与“新月诗派”不是同一个概念。新月诗派在“新诗”史中的独特意义,是“新诗”经过第一代诗人的语言与内容革命之后,第一次自觉地从诗的本体要求出发重新面对诗歌形式和语言要求,关心诗歌的特殊言说方式。他们是“新诗”史上的第二代诗人,追求现代经验的形式化,体现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诗歌本体意识觉醒的重大转变,给“新诗”带来了诗情的内敛和艺术的价值。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提出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行建节原则;二、发现了现代汉语诗歌节奏的基本单位:“音组”;三、引进了有参照价值的西方诗体。  相似文献   

18.
钟嵘的诗歌批评与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Zao、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哀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诗体进化论是刘勰《心雕龙》形式本体论及诗本体论的重要内容。是确立刘勰为体学大师的基础,刘勰的诗体进化论主要由“诗有恒裁”说与“随性适分”说构成,是传统与个人才能对抗与和解的结果。在现代诗学视野中不难发现“诗有恒裁”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刘勰的诗体进化观对现代汉诗的体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Halliday&Hasan的所指理论以及Searle关于所指的两个公理,讨论了诗歌语言的所指变异问题。(一)变异、所指与诗歌语言的关系。(二)构成诗歌语言所指变异的条件。(三)运用实例分析诗歌语言所指变异特征:代词所指方向的模糊性、“the+NP结构”所指的不定性和表示时空概念所指的任意性等。(四)诗歌语言所指变异原因:结合体诗歌语篇和虚拟性诗歌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