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典戏剧是在散文、诗歌高度繁荣后才发展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有了诗歌创作丰富经验,所以古典戏剧艺术成就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已臻极致,古典戏剧艺术主要表现在“主脑”,“关目”与“语辞”三个方面,这些成功艺术技巧不仅使我国古典戏剧达到辉煌的创作高峰,也为现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的确很美,不仅美在结构,美在形象,更美在故事。故事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邹忌的讽谏之美。古代臣子,进谏帝王,是很冒险的事。邹忌的进谏从客观上说,也有“犯上”的可能,甚至落下斩首之罪。然而,故事却隐去这些内容,让邹忌的规劝讲得娓娓动听,充满喜剧色彩。故事开始叙写了邹忌的“三问”和妻、妾、客的“三答”,情节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初步表现了邹忌自知自明的性格。紧接着写邹忌夜深人静,独自的“三思”,悟出妻、妾、客答话的三个原因:“私”“畏”“求”,进一步表现了邹忌不盲自大勇于反…  相似文献   

3.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这篇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谋篇布局上,处处采用了“三层”结构技法,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形象生动,从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一、三问。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以为可以与美男子徐公比“美”,于是,他问妻,问妾,问客,接连三问,人物丰富而微妙的内心世界一下子就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窥视到了邹忌自得与疑虑的复杂心理。二、三答。妻、妾、客三人的答语,有对比的性质。三种回答,意思基本一样,但一经比较,三人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新诗既要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从时代潮流和新的生活中汲取活力,同时又要接通和保持与古典诗歌艺术的血脉联系,优化诗体结构,在革新旧体诗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武。如何从艺术内涵的融会贯通上找出使古典诗词艺术转化为现代诗歌艺术的内在逻辑,确是中国新诗形武美学探讨的基本问题。本就从汉字的形、音、义一体的美学特征出发,围绕构成诗歌的“中国味”的主要因素——汉语诗歌的“象”、“韵”、“境”三个基本方面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古语云:“文死谏,武死战。”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不乏善于劝谏的臣子,也有很多积极纳谏的君主。战国时期的齐国人邹忌就是一个以劝谏立足朝堂、扬名后世的人物。史料记载,邹忌曾听齐威王弹琴,便趁机借“大弦”“小弦”之喻,与其谈论了一番治国安民之道。邹忌因此受到齐威王的赏识,不久就获封相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邹忌劝谏之路上的“高光”时刻。那么,这场由“比美”引发,最终为齐国赢得“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的劝谏,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劝谏艺术,又为何会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以其精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文章表现的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令人拍案叫绝。这三篇文章反映的都是做臣子的以其杰出的劝说才能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历史的事件: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功臣,名垂青史。那么,他们的劝说技巧是什么呢?综合起来,有…  相似文献   

7.
“语不接而意接”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中一种最为常见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方法。本文仅就意接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审美价值等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古典芭蕾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芭蕾在几百年的发展史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开、绷、直、立、轻、准、稳、关”8点是对古典芭蕾的审美特征和鉴赏标准的高度概括,揭示了它的动作姿势具有由内向外发展、符合几何构图比例的内在特征。了解、掌握它的这些艺术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和鉴别古典芭蕾舞艺术,对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纵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六个“三”值得品味。 三次对话。三次对话发生在邹忌与妻子、与妾、与客人之间。同一个问题,表达不尽相同。对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对妾“吾孰与徐公美”,对客人“吾与徐公孰美”,行文活泼,有变化。针对同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说的冲突式结构,是西方戏剧性小说的一个基本类型。本运用黑格尔关于古典戏剧结构的理论.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等经典作品的艺术分析,揭示出冲突式结构的三个美学特征:以人物“不同目的的冲突”作为“结构的中心”.情节的趋势“是奔向最后结局的不断前进”;“把史诗和抒情诗结合成一体”.并让“人物取他自己行动中的果实”;采用加速或减速以及场景限定.实现对小说时空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面刘梁实秋的散文世界的时候,无论视线向哪一方面展开,我们都不能不被他所构造的艺术殿堂所吸引。在梁实秋的散文创作中,他不仅以“浪漫心肠”面对山水风光,人情世态,更以“古典头脑”于自然、社会、人情、人性中透视生活的哲理,形成了他观察生活,描摹世态,抒发情感的独特意向和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视角。正是这种“浪漫”与“古典”结合的意向,赋予他散文特有的诗情画意和睿智闪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  相似文献   

14.
被冠以“古典”的诗歌,其价值已不言而喻了。那么,古典诗歌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包含怎样的结构呢?我们怎样探察它的奥秘的核心呢?两个问题纽结到一个点上,就是我们在对古典诗歌进行批评鉴赏活动时,古典诗歌自身和呈现在我们面前具有哪些不同的审美层  相似文献   

15.
以前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总感觉文章中重复二三次出现的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有些累赘,认为这有悖于文言文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大有小题大做之嫌,古人何苦非要把这些对话再三赘述呢?如今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才感到此非闲笔,这恰好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水平和文章严谨的思维逻辑。正因为文章对那些阁房琐事再三赘述,才有了邹忌进谏的由头,才使齐威王从谏如流。邹忌讽谏成功,彰显了文章“讽谏”的特点,体现了邹忌进谏的高超艺术,也成就了邹忌善于进谏和齐威王从谏如流的历史美谈。  相似文献   

16.
“能”是流传世界的日本古典歌舞剧,从“能”这一艺术样式中可以看出日本古典审美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范畴:幽玄和物哀。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日本人审美观的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自然观是其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禅宗意识的深层渗透对于日本人美学观的形成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促成了日本民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审美理想是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生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高结晶。中国传统绘画,强调“写意”,不拘泥于“形似”、不“摹拟”自然,着力于事物内在神韵的把握和主观情怀的传达.构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心理和谐”审美理想的整体结构。在西方看来,只有通过艺术的创作、加工完成这一精神飞跃,才能真正表达美的“形式和谐”的最高境界。但不论东方和西方,欧洲与中国,都把“和谐”作为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一、取舍处理一取文章主干。抓住了主干,脉络自然分明。《邹忌讽齐王纳谏》主干是“讽”。“比美”的“三问”是讽的原因,“规劝”的“三比”是讽的经过,“纳谏”的“三赏”“三变”是讽的结果。没有邹忌的讽谏,就没有齐王的纳谏,就没有“皆朝于齐”的“国际影响”。“战胜于朝廷”的政治见解就无从立意。通过抓主干,便于学生理清作者的思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上,分析文章的艺术特点时,常常提到“情景交融”。什么是“情景交融”?怎样认识“情景交融”呢?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在许多优秀的诗词中,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读之常令人有临景入情、留连忘我之感。因此,欣赏古典诗词,就不能不注意把握情与景二者之间的关系。古典诗词里情与景的交融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是绘景抒情。这样的诗一般是既写景又写  相似文献   

20.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0):99-100
传神论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绘画审美观的形成.它包括“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相关理论。它的形成必然受到前朝的相关理论和主要绘画形式的影-向。本文以汉代“重神”绘画理论和汉画像艺术中的“写意”精神为切入点研究分析汉画像艺术对“传神论”形成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汉画像艺术和顾恺之代表作的构图、造型、线条等绘画语言为传神论的传承关系提供实例论证.深入总结汉画像艺术对传统中国绘画审美观形成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