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文涛 《学习之友》2019,(1):13-13
诸葛亮的用兵谨慎一直被人称道,而什么事情走了极端都会有它的负面影响。是谨慎得了天下,也失了天下。因为谨慎,处处提防桀鹫不驯的老功臣魏延,临死之时,担心魏延居功自傲不服管,事托杨仪,设计害死魏延,一手炮制了三国奇冤。因为谨慎,六出祁山,寸土未得。  相似文献   

3.
论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固县一带)人。在群雄荟萃的三国时期,魏延堪称一流上将,远在郭淮、张郃之上;就偏居一隅的蜀汉而言,算得上超群绝伦。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位半人半神的先知,给魏延勾画了一幅“后脑长反骨”的隐患形象。近年新版的《辞海》集学术界之观点,称“诸葛亮死,他(延)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击仪,兵败被杀。”两说性同词异,并无本质区别。我认为:魏延既没有长“反骨”,也没有反叛行径;说他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未免有所偏颇。魏、杨内讧事件,系杨仪一手造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魏延是无辜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蜀书》“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的关键人物吴懿,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遽逝五丈原之际的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较为复杂;同样因为《蜀书》“不为传”,而被后世的三国史论忽略、遗漏。  相似文献   

5.
李冰 《山东教育》2002,(11):13-13
《三国演义》西蜀阵营中有一个熟知兵书战策的参军马谡,他于蜀魏决战之际,因固执地遵循兵法上的“标准答案” 而丢失战略要地街亭被孔明挥泪斩杀。  相似文献   

6.
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在用人、用兵上谨小慎微,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刘备托孤后,孔明大权在握,人人不放心,事必躬亲,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连后主刘禅也不必烦“军国大事”,只管“吃喝玩乐”,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描述诸葛亮归天的时候,曾提到受他严厉处分过的许多谋士将领,他们不但丝毫没有幸灾乐祸之感,反而人人痛惜不已,有的甚至于“大哭病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答曰:“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见一百四回)可见诸葛亮执法是多么地赏罚分明,令人心悦诚服的了。 最能说明诸葛亮执法之严明的章节莫过于“孔明挥泪斩马谡”这一回了。在这一回里,马谡用兵无方,痛失街亭,葬送了灭魏大业,而且几使汉军覆没。马谡罪该斩首,自不必多言。但孔明在执法之时,作者极写其不忍之心。请看两人在帐子里,虽说一个是执法者,另一个是受刑者,但他们挥泪作别,千咛万嘱,一个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氶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某虽死亦无恨无九泉!”一个挥泪曰:  相似文献   

8.
施俭 《语文知识》2003,(9):39-39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失街亭》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这句话先说需屯兵街亭之“右”,后说让魏延屯兵街亭之“后”,这“右”与“后”是否指街亭的同一个方  相似文献   

9.
古虎头桥与魏延之死曹弘撰文摄影余少小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告诫亲信部属,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书中还写道,诸葛亮临终前,曾授扬仪等人“锦囊妙计”,以制魏延之反叛行径。在陕西南部古城汉中采风创作时,偶闻城中有...  相似文献   

10.
第三类作品写得较为沉重,更多地表现了鲁迅的苦闷,但也有反抗和追求的闪光,仍然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斗争的踪迹。 《死后》写作者梦见自己“死后”的遭遇和心情。他是“死在道路上”的,而且“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知觉”却还在的;这就使他能够清醒地感觉到周围发生的种种丑恶事情:许多“看热闹的”路人在他旁边“切切嚓嚓”议论不休,但都是不关痛痒、模棱两可的话语,终于听不到他们对自己的“死”有何“结论”;那些象征市侩小人的蚂蚁苍蝇之类也来乘  相似文献   

11.
不动声色     
《三国志》里记载,蜀国在诸葛孔明死后,举国上下陷入一片哀戚之中,后主刘禅又是个不中用的人物,蜀国原来全靠孔明把持,现在栋梁之臣死了,大臣们在悲哀之余且发生了动摇之心,蜀国笼罩在前途不安的气氛中。这时候继任宰相的蒋婉,身负重任。他是孔明生前对后主言明“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婉”的受信赖人物。蒋婉受命于危难之中,但表现得神色自若,也不哀戚,也无喜色,跟平日一样。《三国志》记载道:“婉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后主和大臣见他如此表现,动摇之心方才安定下来。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诸葛亮不用魏延“从子午谷袭长安”计一事,历来史学家、文学家多有臧否。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对此计尤为赞赏,认为它成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该文依据当时蜀魏双方的攻防情势及多因素,对柏杨之论提出置疑,并认为魏延之计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1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一向乖巧、合作、听话的孩于,变得不那么听话了,时时处处有了自己的“主见”,有时他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可还反抗我的管束。我知道,这可能是他开始进入第一个“反抗期”的缘故,因为他的年龄是2岁9个月。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时间:蜀后主建兴六年地点:汉中孔明营帐中剧中人物:蜀国丞相———孔明;蜀国参军———马谡;蜀国大将———赵云、王平、高翔、魏延;以及武士数名。布景:营帐正上方是孔明的桌椅,其上悬挂一横匾“执法如山”。其下左右两侧各四套桌椅,桌上置有简陋酒器。营帐门口有四名佩刀武士把守。开幕时,孔明手握羽扇独坐,马谡自缚跪于帐前。孔明:(脸色铁青)大胆马谡,你失守街亭,折兵数万,该当何罪?你狂妄自大,不听王平劝谏。你枉读兵书,脱离实际,违反军令,罪加一等,当以军法处置!来人啦……马谡:(跪着,头触地)愚臣罪该万死!孔明:(喘着粗气)来人啦!推出…  相似文献   

15.
老木     
前些日子回家,父亲告诉我说老木死了。我听了有些吃惊:“他年龄不算太大啊,怎么会突然就死了呢?”父亲说:“今年五十五岁,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知道蹲在自己的破屋里喝酒,就这样把自己喝死了。”听了父亲的话,心底唏嘘不已。记忆里,老木生的高大强壮,在农村也算一把劳动好手,而且具有高小文化,要按照他的条件,找个对象是不困难的,却姻缘不顺,打了一辈子光棍。父母死后,他孤单一人,愈发贫困潦倒,不理生机,终日蜷缩在自己的破屋里借酒浇愁,打发时日。听父亲讲,他死后也没有发丧,近门侄子只把他尸体火化,草草埋了。  相似文献   

16.
《少年电脑世界》2014,(7):50-55
黑胡子死后,爱德华勉强逃出包围圈。 在酒馆中,范恩安慰起失落的爱德华,他说他也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像他的父亲那样窝囊,才选择当上了海盗,这样能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不再受人摆布。爱德华在隆奇死后想了很多,但是依旧坚持要靠找到“观测所”来发财。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汉中     
我的家乡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有独特的田园风光。 汉中,自古就是交通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地囤粮练兵,筹备伐魏,杨仪曾在虎头斩杀魏延。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班长。有一天,他在电视中看到记者现场采访偏僻山村的放牛娃:“你在这儿放牛干什么?”“让牛长大。”“那牛长大以后呢?”“卖钱,盖房子。”“有了房子又做什么?”“取媳妇,生娃。”“生了娃呢?”“让他也来放牛呗。”男孩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深夜,他服毒自杀了。男孩的死,为一出失败教育…  相似文献   

19.
唐代道士昊筠以老子学说为宗,自觉继承发展了老子的“道”美思想。他认为应当从“有”与“无”及阴阳元气的角度来阐释“道”美的特性。人如果能坚持不懈地求道、修道,使自己的生命与道合一,就不仅能长生不死,得以永恒,而且其生命本身也能达到与至道一样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孔明始终被看成是封建时代的忠贞与智慧的典型。“诗圣”杜甫曾以“诸葛大名垂宇宙”,来形容他的声誉,并颂扬他为“万古云霄一羽毛”。本文不拟对孔明的形象作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只想对《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一章作些分析,通过这一精彩片断,剖析一下孔明“神机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