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个话题似乎并不成为话题,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认为自己并不会把记叙文教成议论文,也不会把小说教成诗歌,甚至有些教师还会认为注重文体的教学是一种层次非常低或者是已经过时了的教学思路。当以主题为中心编写教材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之时,对主题的探究、深化、拓展似乎成为了语文教师对每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从下面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颇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围绕这一总目标,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相似文献   

3.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特别强调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是新大纲中带“导向性”的要求之一。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看,尤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现今中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语文习惯无疑是重要因素。澳门培正中学的邓景滨先生指出: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宝贵财富,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行为自控,使智力活动持之以恒而得到成功,并能补偿学生本身智力的弱点。邓先生列举了六种要培养的主要的语文习惯:(一)书写习惯,(二)学习习惯,(三)阅读习惯,(四)写作习惯,(五)语言习惯,(六)储存习惯。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因为教师的习惯如何,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笔者由于工作之便,经常接触中学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作业,常感到相当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语文习惯  相似文献   

4.
两种“语文”的混淆及对语文与人文关系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5.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6.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的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  相似文献   

7.
宋秋梅 《新疆教育》2013,(3):112-112
“语文真难教,怎么努力都难出成绩;学生不会学语文,缺乏自觉性,等等”。其实,当静心思考这一问题时,可以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习惯”。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丰收,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那么,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哪些习惯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苗军 《新课程研究》2009,(5):115-116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自身语文素质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具体应培养初中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相似文献   

9.
小笛姐姐的话:青春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我们栏目关注的话题。开学伊始,我们再一次提及这个话题,是缘于我收到的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叙述的故事里,主人公阿伊的感受十分耐人寻味——“原来不知道什么叫做恋爱,才觉得以前很快乐。而现在男女生之间交往,似乎都有着恋爱的痕迹,或者有着什么目的。”“这种被公认为喜爱不等于爱的游戏就像一场赛跑,失败者得到的就是连做普通朋友都不行的结局。”虽然我不认为故事中的人物是在玩“多角恋爱”的游戏,但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受到了伤害,只是有的已经意识到了,有的还浑然不觉。正巧,我手头有一篇陈老师在开学第一天给他班上的同学谈情感的讲稿,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恳切,如果阿伊或者其他同学有这方面的困惑,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  相似文献   

10.
<正>一、合作学习的由来合作学习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中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对这个教育问题提出自己个人的想法,认为学习应该在与别人的合作中完成任务.大家平时做工作或者学习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做,不  相似文献   

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的确是个古老的话题,自从真正的教育走进人类生活,我们就开始谈这个话题;然而这确实是个永恒的话题,只要人类还需要教育,那么,这个话题就会一直“陪伴”人类,一直“陪伴”老师。因此,我们觉得作为老师,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应该始终保持一腔热情,保持一份责任,保持一种不懈的追求,让它伴随自己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高考是话题作文 ,所供话题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三个因素相加 ,即“提示性材料 +话题 +写作要求” ,其中“话题”是构思立意的主要因素。话题有哪几种类型 ?我们怎样根据话题类型进行审题、立意和构思 ?下面试谈几个方面。一、观点型话题。这种类型的话题 ,通常是指从提示性材料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结论 ,或者是命题人理解材料时所得到的一点见解 ,于是就拿过来拟成话题作文的“话题”。这些话题大都由主谓短语或动词性短语充当 ,对事物有所断定 ,包含一定的思想意义或教育意义。它们或者叫人应该怎么做 ,或者叫人不应该怎么做 ,总之 ,它要让…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  相似文献   

14.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新《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并将它补充写入“语文教学目的”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在听、说、读、写各项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生初学写字,往往动作姿势不正确。如歪头或侧身,枕臂或把头伏得太低等,这是姿态不正确。又如把笔握得过低过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文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是怎样的“统一”?也许有不少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讨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杞人忧天,自找麻烦;不思考、不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什么?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我们似乎一直在探讨,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并不容易。语文是什么?要说不明白,确实可以说出多种理由,又可以说出多种相反的理由,而且这种争论,还远远看不到头。要说明白,似乎也明白,语文不是今日才有的,我们每个人都学过语文,都在学习语文中长大,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文之中,语文就在我们心里,怎么可能连语文是什么也不明白?从历史发展的过程说语文,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语文是不单独设科的,总是和经学、史学等融合在一起。近代单独设科时,曾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后来…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学生兴趣不高的状况,有人提出淡化习题式的练习,加强语文能力的训练;摒弃发胖式的分析,注意形象感染;反对封闭式读书,提倡到语言的源头中学习语言。这些措施对于改变小学语文现状颇有现实意义,但我还认为,成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自动化”,从而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作用。中外教育家都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的一…  相似文献   

18.
刘权 《考试周刊》2011,(68):45-45
语文是一门潜移默化的学科,想学好它。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初中生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可见.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要研究语文学习习惯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几个概念,这就是:习惯、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习惯。什么是习惯?《辞海》中解释说,习惯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钱威等人认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从生理上说,它是大脑皮质建立的巩固的动力定型,一旦形成某种良好的习惯便能顺利地完成一系列行为,大大提高行为效率”习惯也是性格的组成部分,叶奕乾等人认为:“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20.
新概念作文不管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都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事件”,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语文教育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这些事件中有很多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但非常遗憾,似乎绝大部分都让它自产自消、自生自灭了。抓住这些历史“事件”,聚焦于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前身后影,作一种“还原”式的、记传体式的、综合的、透视性的研究,应该是很有意思的。新概念作文,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事件”,但前后历时8年,也大致可以看出其作为“历史事件”的端倪了。很多“事件”,当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说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看待它,我们可以超越许多当下的视角,看得更为清楚些。对新概念作文,现在似乎特别需要“历史”的眼光。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近期讨论的话题有:①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②对言语教学论的反思。③戏剧性:戏剧文学教学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