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英 《教育导刊》2004,(14):23-25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教育中,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对幼儿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幼儿的冷漠、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我们把这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与体罚相比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这也正是其对幼儿产生伤害的致命之处。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对幼儿的忽视、冷漠与拒绝。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对幼儿的忽视、冷漠与拒绝。常见于教师对残障、能力落后、性格内向、少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对长相丑陋幼儿的冷落、疏远等。同时,…  相似文献   

4.
<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罚"一直都是人们所极力杜绝的,然而还有一种相对于体罚,更为消极的惩罚方式——"心罚"却极少有人关注。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体罚这种惩罚方式基本上已经被制止,但是心罚的现象却依然存在,这种惩罚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施虐,会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各个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普遍地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心罚的现象,由于其表现形式没有体罚那么直观,所造成的影响也可能不会就近地体现出来,所以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实施,体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少了,然而另一种惩罚——心罚却普遍存在且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是直接指向儿童心灵的惩罚,它在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且是危害极大的一种行为。它往往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体验到不公、焦虑、悲伤及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幼儿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甚至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心理伤害,是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以及措施的不完善或不当等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一种损害。这种损害由于不太明显且发生效应较为迟滞,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往往对学生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来弥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心理伤害表现形式有以下两种:1.体罚或变相体罚体罚即对学生身体的惩罚。是一种以有意识地造成在学生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问题行为的惩罚形式,多以罚站、罚跑、罚背书、罚抄课文或作业、罚扫清洁为代表的形式,在传统教育中一直被作…  相似文献   

7.
论幼儿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观念滞后、法制不健全、部分教师素质较低等诸多原因,幼儿的人格权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漠视甚至践踏.如,对儿童进行辱骂、恶意比喻、恐吓威胁、无端指责,禁止与同伴说话,剥夺儿童的游戏等.对于这些伤害现象,有研究者称为"心罚"."心罚是直接指向儿童心灵的惩罚.它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体罚遭受谴责而采取的隐蔽行为,也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1]与体罚相比,心罚对幼儿的摧残具有无意识、内隐性、滞后性等特点,其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心罚的理解有必要从侵犯幼儿人格权的角度引起警惕.否则,有悖教育所提倡的民主精神和爱的神圣信念,不利于幼儿教育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8.
教育专家提倡教育幼儿应以奖励为主,反对体罚。然而,“心罚”成了继体罚后又一教育误区。所谓“心罚”,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  相似文献   

9.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10.
心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心灵施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错误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排斥、孤立隔离、歧视侮辱、拒绝学生听课学习、公开学生隐私使其当众出丑等等。现在,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心罚却被教师当成一把利剑,用以惩罚那些不听自己教导或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心罚相对于体罚而言,是更加残酷的一种精神伤害,其后果是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灰意冷、孤立无援的心境,导致心理和学习障碍,甚至离家出走。更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导致精神分裂,出现自杀或杀人的恶性…  相似文献   

11.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2.
心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心灵施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错误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讽刺挖苦、嘲笑责骂、冷落排斥、孤立隔离、歧视侮辱、拒绝学生听课学习、公开学生隐私使其当众出丑等等。现在,校园中体罚学生的现象已日趋减少,但心罚却被教师当作一把利剑,用以惩罚那些不听自己教导或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心罚相对于体罚而言,是更加残酷的一种精神伤害,其伤害后果是给学生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学生产生心灰意冷、孤立无援的心境,导致心理和学习障碍;甚至离家出走,出现罪错行为;再严重的则会产生心理疾病,导致精神分裂;甚至出现自杀或杀人…  相似文献   

13.
心罚指的是在当前的教育中,一种对儿童的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的惩罚,这种惩罚不是直接指向儿童的身体,而是直接指向儿童的心灵.它比较隐蔽,不一定有外显的结果,但对儿童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相似文献   

14.
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一条是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这里所说的体罚包括身体惩罚(殴打、饿饭、留校、罚劳动、罚站等)、变相体罚(罚写作业、背书等)和心灵惩罚(讽刺、挖苦、斥责、辱骂、不准参加娱乐活动和集体活动等)。不管哪种体罚,都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导致教育失败。一、体罚造成教育零效果1.主观排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有厌恶和敌意情绪,因而学生会将教师的任何要求和教育,拒之于情感大门之外。这种对教育的“主观排斥”,必然造成教育的零效果。2.失去信任。由于体罚造成的敌意,使学生失去…  相似文献   

15.
《山东教育》2004,(29):63-63
心罚即心灵施暴,简言之,就是对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惩罚、一种摧残。具体来说,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自居,毫无顾忌、赤裸裸地攻击、摧残学生自尊自爱的城堡,导致行为失控。心罚是一种精神虐  相似文献   

16.
夏玲彩 《教书育人》2007,(10):13-14
什么是惩戒 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  相似文献   

17.
体罚是以损害人体、侮辱人格为惩罚手段的错误教育方法。在幼儿园和中小学中,体罚现象久禁不绝。体罚行为的实施主体是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被罚者往往是违纪学生。体罚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责打学生,让其它学生代行体罚或让违纪学生自罚,以及罚学生劳动、做...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受法律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中很少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教师心罚学生的现象却仍然盛行于学校之中。所谓“心罚”就是教师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心罚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与体罚相比较,心罚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它对学生的危害更深刻、更长远。当然,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心罚的危害可能相对小一些,但是,对于心灵脆弱的学生可能会导致恶果。尤其,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心罚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相应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学生和家长法律意识的增强,班主任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语罚学生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中小学教师中又派生出了一种新的惩罚学生的方式——语罚。语罚的实质就是教师对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语言攻击或语言暗示。语罚直接攻击学生的人格,会造成学生人格的解体等心灵伤害。防止语罚学生,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人才观,要建立健全教育政策法规,同时全社会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